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69篇
  免费   3414篇
  国内免费   3444篇
测绘学   849篇
大气科学   1144篇
地球物理   4408篇
地质学   8862篇
海洋学   2246篇
天文学   2047篇
综合类   897篇
自然地理   2374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224篇
  2022年   561篇
  2021年   669篇
  2020年   663篇
  2019年   789篇
  2018年   580篇
  2017年   615篇
  2016年   622篇
  2015年   702篇
  2014年   843篇
  2013年   808篇
  2012年   925篇
  2011年   1011篇
  2010年   804篇
  2009年   1188篇
  2008年   1020篇
  2007年   1105篇
  2006年   1089篇
  2005年   954篇
  2004年   933篇
  2003年   931篇
  2002年   742篇
  2001年   680篇
  2000年   677篇
  1999年   583篇
  1998年   621篇
  1997年   382篇
  1996年   353篇
  1995年   340篇
  1994年   283篇
  1993年   249篇
  1992年   215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72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54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991.
2004年11月9日凌晨2时许,深圳市龙岗区同乐居委会水流田村发生岩溶地面塌陷,倒房1栋,所幸无人伤亡。本文在工程地质勘察的基础上,对此次塌陷的特征及形成机理作了初步探讨,提出深埋岩溶地面塌陷,除有溶洞、地下水等必要条件,还与第四系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透水性密切相关,同时地质构造也起着控制作用。深埋岩溶地面塌陷与浅层地下水的多寡及垂直活动特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2.
根据近年来磷矿深部勘探资料,对贵州息烽温泉的构造地质条件及地热特征开展研究,获得了有关温泉地质成因的新认识。(1)由洋水背斜、安清断层(F1)和温泉断层(F2)组成的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体系,构成了息烽温泉地热水系统的主体及边界,该控热构造体系内地表构造与地腹构造并不统一,老地层盖在新地层上,构成顶、底两层叠置的多个热储单元,这些热储单元是地热水形成和运移的良好场所。(2)安清断层(F1)使多个热储单元直接接触,从而具有密切的水力联系,为导水、导热的良好通道;温泉断层(F2)构成了息烽温泉区地热水系统的边界。(3)大气降水沿断裂通道下渗至深部的碳酸盐岩热储层中,吸收热量形成地热水,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向洋水背斜核部进行迁移,受上覆寒武系碎屑岩盖层的保护和温泉断层的限制,形成洋水背斜西翼和北端的地热资源有利富集区,最后受分支断层阻挡而自然岀露。  相似文献   
993.
地震时间剖面可以对地质目标进行精细刻画,但由于变质岩、侵入岩地区存在地质体不规则、地质界线间波阻抗差异不明显、断裂构造倾角高陡等特征,导致地震原始资料具有波场复杂、干扰波发育、资料信噪比低等特点.为获得客观反应实际地质情况的沂沭断裂带深反射地震剖面,通过对研究区原始地震资料细致分析,针对各种干扰波的不同特性特征,分别采...  相似文献   
994.
本文根据作者几年来把高精度重力勘探方法应用在胜利油田进行古潜山构造探测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了在油气勘探中高精度重力方法应用的新进展,阐述了它在勘探程度极高的胜利老油区依然可以解决一些石油地质问题,尤其与其它物探资料的联合解释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依据高青测区所取得的高精度重力资料,基本查清了区内的古潜山分布规律,为下一步古潜山油气藏的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95.
Analys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dshift of clusters of galaxies, obtained from the catalogue of SCHMIDT (1986), two already known periodical structures were confirmed and both periods were extended by a number of periods — approximately by two times (We elucidated 5 new periods in the first structure and 4 in the second.). Th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structures was estimated to 0.01 in the first case and to 0.02 in the second one. Particularly, the second structure may be the largest known object in the Universe (about 900 Mpc at H = 75 km s-1 Mpc-1). These results agree with the predictions of the axion-dominated early Universe. In addition, we discovered periodical structures of an another type — in luminosity functions of galaxies, which are members of rich clusters. Bei der Analyse des Katalogs von SCHMIDT (1986) wurden zwei periodische Strukturen in den Verteilungen der Rotverschiebungen von Galaxienhaufen festgestellt. In den beiden Strukturen wurden 5 bzw. 4 neue Perioden beobachtet, weshalb sich die Periodenzahl in jeder der beiden Strukturen etwa verdoppelt hat. Die statistische Signifikanzen dieser Strukturen wurden zu 0.01 und 0.02 abgeschätzt. Möglicherweise entspricht die zweite Struktur dem größten bekannten Objekt des Weltalls (etwa 900 Mpc bei H = 75 km s-1 Mpc-1). Diese Resultate stützen die Theorie eines axiondominierten frühen Universums. Außerdem wurden weitere periodische Strukturen in der Leuchtkraftfunktion von Galaxien aus reichen Galaxien-haufen entdeckt.  相似文献   
996.
一次东北冷涡中对流云带的宏微物理结构探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利用2003年7月8日的东北冷涡中对流云带的飞机穿云观测资料,结合雷达、卫星云图及天气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此次冷涡对流云带的宏观特征、微物理结构,并对降水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此次东北冷涡对流云系具有明显的带状水平回波结构,中等强度,垂直尺度小(小于6 km),云过冷液态水含量丰富,最大可达3.3 g/m3,云的上部过冷水含量也达到2.0 g/m3。对流云带的上部存在冰粒子高浓度区,最大值为1062 L-1,出现在5242 m(-6.8℃) 处,这些冰粒子在高过冷水含量区的快速长大对降水产生起到重要作用。云滴直径与云滴浓度在0℃层附近呈现负相关性;通过分析解释了上升气流强的区域有更小的云滴粒子和冰晶粒子的原因,上升气流的作用造成了0℃层以下粒子浓度的积累。在弱上升气流区,2-DC观测的粒子浓度,高浓度区对应小粒子多,低浓度区对应大粒子多。并初步探讨了冷涡对流云带可能存在冰晶繁生过程。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南京汤山驼子洞洞穴堆积观察描述和样品分析测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汤山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历史,讨论了驼子洞堆积的时代、堆积过程和方式,并对其蕴含的构造、地貌、气候和生物进化等古环境信息进行了合理的挖掘。初步研究表明驼子洞堆积可能是跨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其上部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堆积可能反映了偏暖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998.
惠民凹陷南坡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的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惠民南坡前中生代断裂的平面分布和三维地震剖面特征的分析,识别出了一组在平面上相互平行,在剖面上具有负花状构造的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通过对负花状构造的形态及其卷入地层特征的分析,认为该组断裂带经历过两期不同性质的走滑运动,在中生代经历了较强的左行张性走滑,在新生代经历了较弱的右行压性走滑。其演化过程与鲁西地块上北北西向走滑断层的演化过程一致,均属于郯庐断裂区域性走滑作用所形成的帚状构造体系的一部分,郯庐断裂在中生代的左行走滑和新生代的右行走滑是控制其发展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9.
对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的科学哲学思想作了探讨,其主要内容有:历史动力法是复杂性哲学思想与地质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递进思想是辩证否定观在大地构造理论发展中的胜利;地洼学说的理论结构与发展纲领是与拉卡托斯科学哲学思想不谋而合的。研究陈国达科学哲学思想对指导科学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对该区板块缝合带的空间位置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沿雅鲁藏布江呈弧形展布。笔者以ETM+为主要信息源,以遥感与GIS为技术支撑,对南峰地区的断裂构造进行了详细的遥感解译分析,从构造统计分析的角度对断裂构造进行定量研究,从分维值及趋势值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分析,认为缝合带的南东段、北段大致沿雅鲁藏布江展布,而北西段位于雅鲁藏布江的北西侧,沿东久-米林(断裂带)展布,这也与近几年来开展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获得的新认识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