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0篇
  免费   1117篇
  国内免费   1382篇
测绘学   220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852篇
地质学   3987篇
海洋学   432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21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210篇
  2021年   280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309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75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16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236篇
  2006年   257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李建军  陈保国 《探矿工程》2012,39(11):10-12,16
针对大渡河巴底水电站深厚覆盖层钻进过程中遇到的护壁、取心、孔内事故等主要技术问题,采用Ф139mm厚壁套管护壁和SH植物胶取心钻进工艺,有效地提高了取心质量和钻进效率。Ф139mm厚壁套管可以有效克服深厚覆盖层钻进过程中薄壁套管护壁导致孔内事故频发以及跟进深度较浅等致命缺点,也克服了Ф127mm常规厚壁地质管材不能下如薄壁Ф108mm套管的缺点。该工艺不仅提高了取心质量,也极大地提高了钻进效率和保证了成孔概率,节约钻进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42.
深孔绳索取心钻杆质量控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丽君  彭莉  吕红军 《探矿工程》2012,39(11):33-36
在优化深孔绳索取心钻杆结构设计、选用优质钢材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加工工艺和检测规程,配齐相应的检测器具。通过严格的工艺控制,确保钻杆质量稳定,满足深孔绳索取心钻进需要。  相似文献   
943.
刘登攀 《探矿工程》2012,39(6):58-63
结合理论推导和对工程实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对天然场地和存在邻近建筑物时2种情况下的墙后地表沉降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上海软土地区墙后地表沉降经验公式,对存在建筑物超载情况下的地表沉降曲线进行了良好的拟合,直观地表示出地表沉降槽的大小及形状、墙后最大沉降点的位置等。结果表明,邻近建筑物的存在能显著改变天然场地的地表沉降曲线形态,是否考虑建筑物存在的影响,将影响到对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状态进行正确的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944.
李振学  孙建刚  汤玉才 《探矿工程》2012,39(7):14-16,20
从钻孔护壁堵漏、钻孔结构、事故预防与处理措施等方面对小秦岭深部探矿项目某标段钻探施工方法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强护壁性能的冲洗液和多级大量套管技术的应用取得突破,基本解决了第四系、第三系加断层泥埋藏深度达600~800 m的厚覆盖层钻探施工难题,为该类地层施工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945.
赵锐锐  孟庆辉  成建梅 《岩土力学》2012,33(4):1247-1252
CO2地质封存是减少温室气体向大气排放的有效措施之一,而深部咸含水层CO2地质封存是目前可行的最有潜力的封存技术。先前研究表明,松辽盆地是一个潜在的封存场地。基于对松辽盆地地质资料的初步分析,选取三肇凹陷的姚家组1段和青山口组2、3段地层作为CO2的注入层,建立一个典型二维模型,研究CO2注入后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CO2注入后会向上和侧向迁移,后期可能出现的对流作用能促进CO2的溶解。残留气体饱和度、注入层水平和垂直渗透率的比值对模拟结果影响最大。此外,储层中的薄页岩夹层有利于CO2的溶解,因此,在保证注入性和封存量的情况下,储层中低渗透性夹层是允许的。  相似文献   
946.
本文分析评论了嵇少丞等(2010)发表的“石英—柯石英相变研究中若干问题讨论”一文.指出他们对柯石英非俯冲折返新机制的一些误解,对某些热力学、物理学概念,及其在地学问题中的解释理解的不同.分析了机械球磨的作用机制;论证了机械球磨作用本质与构造挤压剪切作用本质的同一性.分析了岩石糜棱岩化过程的两个阶段;讨论了地震波形成柯石英机制的可能性.围绕比较标准问题,论证了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能大大降低α-石英转变成柯石英的压力、温度和合成时间,促进柯石英的形成.用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模型解释了人工合成柯石英的规律性、南极洲天然矿物的行为,柯石英的寄生矿物、岩石——锆石、榴辉岩包裹体、非包裹体的形成.列举事例澄清了“球磨引进的Fe杂质提高柯石英形成压力迟缓合成”的说法;讨论了第二相存在对石英—柯石英转变的影响和“应变禁区”边界区的应力梯度相变驱动力可以形成柯石英问题.指出了机械球磨石英原料预处理和静高压合成柯石英后处理两步法,是一种实验室研究柯石英形成规律的有效物理方法;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模型和无需板块深俯冲快折返的柯石英形成机制,是一种有希望的柯石英形成新机制.  相似文献   
947.
苏文辉  许大鹏 《地质论评》2012,58(2):224-236
本文分析评论了嵇少丞等(2010)发表的"石英—柯石英相变研究中若干问题讨论"一文。指出他们对柯石英非俯冲折返新机制的一些误解,对某些热力学、物理学概念,及其在地学问题中的解释理解的不同。分析了机械球磨的作用机制;论证了机械球磨作用本质与构造挤压剪切作用本质的同一性。分析了岩石糜棱岩化过程的两个阶段;讨论了地震波形成柯石英机制的可能性。围绕比较标准问题,论证了高能机械球磨(预处理)能大大降低α-石英转变成柯石英的压力、温度和合成时间,促进柯石英的形成。用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模型解释了人工合成柯石英的规律性、南极洲天然矿物的行为,柯石英的寄生矿物、岩石——锆石、榴辉岩包裹体、非包裹体的形成。列举事例澄清了"球磨引进的Fe杂质提高柯石英形成压力迟缓合成"的说法;讨论了第二相存在对石英—柯石英转变的影响和"应变禁区"边界区的应力梯度相变驱动力可以形成柯石英问题。指出了机械球磨石英原料预处理和静高压合成柯石英后处理两步法,是一种实验室研究柯石英形成规律的有效物理方法;小尺度不均匀局域高压微区模型和无需板块深俯冲快折返的柯石英形成机制,是一种有希望的柯石英形成新机制。  相似文献   
948.
A new phenomenological macroscopic constitutive model for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quasi‐brittle fracture and ductile concrete behavior, under general triaxial stress conditions, is presented. The model is particularly addressed to simulate a wide range of confinement stress states, as also, to capture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the mean stress value in the concrete failure mechanisms. The model is based on a two‐surface damage‐plastic formulation.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in different domains of the stress space is separately described by means of a quasi‐brittle or ductile material response:
949.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11):1340-1369
ABSTRACT

Libyan Desert Glass (LDG), rediscovered in modern times in 1932, is an ultrahigh-temperature glass composed of nearly pure SiO2. LDG is found as surface float in Egypt’s Libyan (Western) Desert, its strewnfield defined by the intersection of major faults. Extra-terrestrial components are present in LDG but there is no associated impact crater. LDG is not an impactite, nor do pieces exhibit aerodynamic forms. Extremely viscous silica remained hot long enough to flow several centimetres. Additional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LDG are imposed by exotic materials found nearby: a dark 30-gram granular micro-diamond mass, mullite-magnetite-silica glass rocks with micro-diamonds, lumps of fine-grained magnetite, titanium filaments, titanium nitride, titanium aluminide, aluminium oxycarbonitride, phosphides, silver, zirconium, zinc, carbonaceous grains, and metal grains coated with carbonaceous materials. The region is underlain by 500–3000 m of flat-lying sandstone composed of quartz grains and little else. To account for LDG and the other unusual materials and nearby outgassing vents, serpentinization is evoked. Products of this complex low-temperature crustal process include serpentine, magnetite, aqueous silica, and great quantities of hydrogen. The hydrogen, produced in Basement rocks beneath the sandstones, may have risen along faults, passing around grains of quartz (with which it does not react) until slowed by tight conditions, perhaps self-sealed by silica produced during serpentinization. Columns of quartz hundreds or thousands of metres high with intergranular spaces filled with H2 (±CH4) may have been established with some hydrogen leaking into the surface domain while still more was produced at depth. Disturbance by occasional impacts or airbursts, large or small, would violently release great columns of pressurized hydrogen, which, ignited, would burn until exhaustion. Such sustained heating events could be repeated. Exotic products might come from materials formed cold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 transformed in a great flickering flame with temperatures perhaps exceeding 1800°C.  相似文献   
950.
深部咸水层二氧化碳地质储存场地选址储盖层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属于环保型工程项目,开展地质评价来确定良好的储盖层是实现CO2地质储存长期、有效、安全封存的首要前提。储层地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储层的物理性质及其注入能力等;盖层地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盖层发育特征及封闭能力等。在规划选址到工程选址的不同阶段,储盖层评价的内容和对象应根据不同阶段的目的依次提高精度和量化程度。通过国内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场地选址阶段划分,结合储盖层地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初步建立了储盖层适宜性评价指标及其分级标准,对国内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储存工程场地选址中的储盖层地质评价及适宜性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