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7篇
  免费   234篇
  国内免费   336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217篇
地质学   1110篇
海洋学   72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49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通过识别地震剖面构造样式、恢复骨干剖面构造演化历史,研究了苏丹-南苏丹穆格莱德盆地苏夫焉凹陷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结果表明:苏夫焉凹陷整体为南陡北缓的地堑结构,构造格局呈现东西分区、南北分带,正断层相关构造样式可识别出“两类五种”,其中以基底卷入型铲式正断层、沉积盖层旋转型平面正断层为主。伴随中非剪切带以及周缘板块的构造演化,凹陷经历了早白垩世巴雷姆期-晚白垩世土伦期、晚白垩世末期-古近纪古新世、新近纪至今3期强-弱-弱断坳演化阶段,其中在第一演化阶段的早期-Abu Gabra组第四段、第五段沉积时期,沉积中心位于凹陷中南部,而之后的演化阶段,沉积中心位于紧邻南部边界断层的洼陷带,并由此推测凹陷中部将是深层系(Abu Gabra 4段)油气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992.
本文以地震信息为基础,应用多旋回先张后压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演化史理论[1,2],系统阐述了渤海湾盆地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地质结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制。特别是应用高质量的勘探地震信息,将渤海湾盆地海域石油构造样式划分为透入、拆离、渗入式三大构造样式,13类亚构造样式。最后以复合构造样式和复式油气藏(田)的描述作为构造样式的结语。  相似文献   
993.
泡沫钻进中,消泡有十分重要的环保和经济意义。但在实际生产中,现有的消泡器不能很好地达到消泡的要求,这就需要对消泡器做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通过建立消泡器室内试验台,进行压力对消泡能力影响的试验,确定了压力与消泡率的关系,同时利用FLUENT软件中的VOF模型对泡沫在消泡器中流动时压力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994.
起始于中、晚侏罗世之交的燕山运动使中国东南部上三叠统至中侏罗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逆冲变形,形成北北东向构造带,并诱发广泛的深熔作用和岩浆活动。迄今为止,对该事件的形成时代尚缺乏精确的年代学制约。基于武夷山地区的野外调查,选取挤压活动前形成的正长岩和挤压过程中形成的片麻状花岗岩进行锆石La-ICP-MSU-Pb定年,并对逆冲剪切过程中形成的云母片岩进行40Ar/39Ar年代学测试分析,结合区域上后构造期的伸展型花岗岩对早燕山事件的形成时代进行制约。结果表明,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的福建政和县铁山正长岩,其结晶年龄为(169.3±1.6)Ma,提供了早燕山事件的下限;形成于挤压环境的粤北平远县八尺片麻状花岗岩,其结晶年龄为(165.4±1.2)Ma,指示早燕山事件的主变形时代;同变形期的闽西长汀县濯田云母片岩,其40Ar/39Ar坪年龄为(162±2)Ma,代表逆冲剪切的冷却年龄,可视作早燕山事件的上限。结合区域上侵入北北东向褶皱的花岗岩年龄,认为早燕山挤压事件发生在(165±4)Ma,其动力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向中国东南大陆之下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995.
琼东南盆地半地堑特征及其动力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琼东南盆地的反射地震剖面等资料,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崖北、北礁凹陷等半地堑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进行分析,划分出旋转半地堑、滚动半地堑和多米诺式半地堑系3种类型,认为半地堑经历了中始新世-早渐新世、晚渐新世-早中新世两个演化阶段,并且在时间上有东早西晚,空间上有"东西分块、南北分带"的特征。在盆地半地堑组合特征及区域构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盆地的发育与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带后撤、红河断裂的左行走滑和南海海盆扩张的联合作用影响,表现为裂陷前期(Tg-T7)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撤及红河断裂的左行走滑联合作用,后期(T-T)主要受南海海盆海底扩张作用影响;而盆地张裂是通过纯剪切作用完成的。  相似文献   
996.
庐山变质核杂岩伸展拆离和岩浆作用的年代学约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庐山变质核杂岩是华南中生代岩石圈减薄事件的浅层响应。研究伸展拆离和岩浆作用在其形成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对于认识地壳浅层的伸展减薄过程和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宏观和显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基底拆离断层和玉京山岩体进行了40Ar/39Ar年代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为伸展拆离和岩浆作用提供了年代学约束,主要获得了以下认识:(1)变质核杂岩核部玉京山花岗岩体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为(133.0±2.1)Ma,代表了变质核杂岩核部岩浆活动的启动时间。(2)基底拆离断层下盘韧性剪切带内的白云母40Ar/39Ar年龄(140.4±1.7)Ma代表了庐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也代表了庐山地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时间,即岩石圈伸展减薄始于早白垩世。(3)庐山变质核杂岩是中生代不同尺度的伸展拆离和岩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地壳浅层的具体形成过程中伸展拆离早于岩浆侵位,基底拆离断层的减压效应为深部岩浆的上升侵位创造了条件,岩浆侵位造成山体的隆升,又引发了盖层的重力滑脱。  相似文献   
997.
Through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seis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Longmen (龙门) Mountain thrust belt, we summarized the following structural styles: thrust belt, fault-related fold (fault bend fold, fault propagation fold, and fault decollement fold), pop-up, triangle zone, duplex, superimposed fold, ductil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reverse thrust fault, klippe, decollement structure,etc.. These structural styles have evident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y had zonation and segmentation in plane. Th...  相似文献   
998.
利用地面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对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马仙断裂带的平面分布和剖面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详细的研究了该断裂的形成、发育时间和运动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合理的断裂活动的运动学模型。研究认为马仙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在整个新生代期间长期活动,控制了断裂两侧的盆地结构、沉积分布和油气聚集,是一条断面南倾的具有左行走滑分量的斜向冲断层。马仙断裂的运动特征源于南祁连山对盆地的差异性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和什托洛盖盆地位于准噶尔西北缘冲断推覆体之上,是一个在中生代由区域应力场性质发生改变时形成的负反转盆地。盆内沉积盖层厚度可达5000 m,由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头屯河组以及新生界组成。盆地内断裂发育,可划分为控制盆地格局和构造带展布的北东东向断裂和起调节作用的北西向断裂两组,依据分界断裂可将盆地划分出北部断褶带、中央坳陷带和南部斜坡带3个一级构造单元和7个二级构造单元。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3个时期:印支期在边界断裂不均衡冲断活动下形成盆地雏形; 燕山早期是盆地主要发育期,以大规模沉降作用为主; 燕山晚期-喜马拉雅山期是盆地的改造期,现今的构造格局基本形成并在喜马拉雅山期后定型。  相似文献   
1000.
推移式滑坡形成机制的力学演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断裂力学、极限平衡理论建立推移式滑坡的破坏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计算模型进行模拟,搜索到最危险滑动面,并认为滑坡是沿其贯通的。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推移式滑坡的实际破坏状态是比较吻合的,本方法对其他类型的滑坡形成机理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