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2篇
  免费   715篇
  国内免费   817篇
测绘学   462篇
大气科学   509篇
地球物理   536篇
地质学   2534篇
海洋学   91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709篇
自然地理   3700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262篇
  2021年   270篇
  2020年   248篇
  2019年   280篇
  2018年   209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73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374篇
  2013年   489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393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86篇
  2008年   381篇
  2007年   412篇
  2006年   443篇
  2005年   393篇
  2004年   401篇
  2003年   345篇
  2002年   349篇
  2001年   361篇
  2000年   378篇
  1999年   316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200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65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991.
Though relationships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ree cover are generally well studied, the effect of redevelopment on urban trees, at the scale of the individual property, is not well understood. Developing knowledge in this area is important in order to limit tree loss during redevelopment and thus, ensure sustained ecosystem services. Here, we explore the removal or retention of trees adjacent to building demolition in Christchurch, New Zealand. We mapped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individual trees on 123 properties prior to, and following, building demolition. Using a classification tree (CT) analysi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1209 trees was modelled as a function of: tree-related variables, property-related variables, and economic variables. The CT model estimated tree presence/absence with overall accuracy of 80.4%. Results show that 21.6% of all trees were removed as a consequence of building demolition, resulting in a tree canopy cover reduction of 19.7% across all 123 properties. The CT showed that tree crown are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 for predicting the presence/absence of trees, whereby trees with small crown areas (<7.9 m2) were most frequently removed, especially if they were within 0.7 m of a demolished building. Land value was also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tree presence/absence, such that tree removal was more prevalent on properties with higher land value ($/m2). The results provide important new insights into some of the reasons for tree removal or retention during redevelopment at the scale of the individual property where most tree-related decisions are made.  相似文献   
992.
993.
论乡村重构   总被引:91,自引:18,他引:73  
龙花楼  屠爽爽 《地理学报》2017,72(4):563-576
快速城镇化进程驱动中国乡村地域发生巨大变化。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本文在界定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构建基于“要素—结构—功能”演变助推乡村重构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空间重构、经济重构、社会重构视角探讨了乡村重构的实现路径,并着眼于服务当前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解决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乡村地域系统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未来中国乡村重构研究需重点关注的内容。最后,就现有旨在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引导性战略和政府干预性政策及其在实践操作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批判性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94.
都市区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婷麟  孙斌栋 《地理科学》2017,37(4):512-518
文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中国都市区已经进入多中心分散阶段,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存在因果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扩大人口规模,规模增加则导致集聚不经济上升,并促进空间结构多中心化。多中心化后的空间结构由于降低了集聚不经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因而,传统地理学中关于两者互动发展的描述得到实证支持;同时明确了多中心化的直接动力是人口规模的增加,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发现对于优化当前中国的城市与区域空间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95.
以广东省的市域为经济单元,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密度分析法,对1994—2015年广东省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逐渐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圈,周边城市为第二产业外圈,并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圈层式空间格局。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落后。全省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比较高,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聚集特征明显,高-高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低-低区域主要分布在其他地区,有较明显的两极分化异质性。  相似文献   
996.
当代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规划设计需要生态经济学的综合研究思想。在总结国内外关于生态经济综合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一门新兴学科——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生态经济学的综合研究,关键是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视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依赖于生态系统的支持。其研究是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进行有机结合的具体尝试。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讨论入手,系统地分析总结了生态经济学与经济学、生态学以及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西方生态经济学早期和当代的研究状况和我国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状况及进展,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衡量和生态经济模型的建立两方面介绍了目前流行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97.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扼要介绍和分析中国森林资源的状况、演变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研究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在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部分全面论述了它的前提、目标、方针和六项对策措施。在关键科学问题部分则分别从森林的环境功能、森林的生产功能、林木遗传改良、森林保护和森林资源管理等五个方面列出所需要研究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制订今后的科学研究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72,自引:6,他引:72  
现代地理学涵盖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其发展趋势是: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进一步深化,结合实践拓宽应用研究领域,实验与研究手段的现代化,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地理学应在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自然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与调控、地理信息科学和数字地球战略等前沿领域开拓创新,为促进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协调人地关系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9.
With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GIAHS) increasing in number around the world, their conservation has become a new international research the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bining theoretical analyses and practical case application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IAHS) conservation pathways and operation mechanisms through industri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ID). Firs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IID in IAHS sites was construct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IAHS conservation, which include analyse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basic principles of IID, the necessity of IID for IAHS sites, the resource conditions, and the IID pathways. And the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e IID of Longji Terraces in Guangxi,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in Yunnan (HHRTS), Aohan Dryland Farming 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ADFS), and Huzhou Mulberry-dyke & Fish-pond System (HMFS) in Zhejiang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The main finding is that IID is an effective pathway for IAHS conservation. However, the IID in IAHS sites must stress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of the resources; IID should be based on local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IID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policies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takeholders.  相似文献   
1000.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考虑非期望性产出(环境污染),本文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中国275个地级市2003–2016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通过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索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3–2016年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值呈现东、西、中逐渐降低的分布格局;(2)在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区域差异均不断增大,全国尺度上和东部地区效率值出现了极化趋势;(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较弱的空间正相关,但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高-高集聚型区域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且不断向中部地区延伸;高-低极化型区域多为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低-高凹陷型区域零星分布于高值聚集区周边,部分在研究期内转为高值聚集区域;低-低均质型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研究结果认为应加强对城市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强化区域合作机制,因地制宜制定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政策是促进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