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7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166篇
测绘学   522篇
大气科学   93篇
地球物理   313篇
地质学   387篇
海洋学   113篇
天文学   137篇
综合类   165篇
自然地理   229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刘勋楠  赵兰浩  毛佳  许栋 《岩土力学》2018,39(7):2639-2650
通过定义距离势函数,提出一种适用于空间任意凸多面体单元的三维距离势函数离散单元法。该方法采用归一化的计算方式,将势函数表征为接触体间的距离函数,并基于此建立接触力计算方程,明确了势函数的物理意义,使接触力计算更加合理,无需对各种可能的接触形式进行差异化处理。新方法克服了原有势函数物理意义不明、接触力计算受单元形式影响等重要缺陷,并突破了四面体单元的限制,可采用空间任意凸多面体单元。通过若干算例说明新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很好处理空间任意多面体单元复杂接触变换过程,准确处理复杂非连续介质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大型物理模型试验分别对3种不同桩间距组合式钢管抗滑桩治理滑坡的力学效应进行研究,对比分析桩顶位移、剪出口位移、桩身弯矩随荷载的变化规律和桩体、滑坡的破坏情况,讨论桩间距对组合式钢管抗滑桩抗滑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桩间距由18.7 cm依次增大至23.5、28.0 cm,即由3.9d增大至4.9d、5.8d(d为小直径圆形钢管的外径),同等荷载作用时桩顶水平位移、剪出口水平位移、桩身弯矩逐渐增大,但桩间距由3.9d增大至4.9d时,位移与弯矩的增大幅度远大于桩间距由4.9d增大至5.8d。建议在组合式钢管抗滑桩设计中,若滑坡推力较小,可适当增大桩间距至5.8d甚至更大;若滑坡推力较大,应适当减小桩间距至3.9d甚至更小。无论滑坡推力较大或者较小,桩间距为4.9d的组合式钢管抗滑桩治理滑坡的性价比均较低。  相似文献   
993.
郑刚  于晓旋  杜娟  尹鑫  周海祚  杨新煜 《岩土力学》2018,39(10):3812-3820
建筑物或构筑物基础临近边坡置放的情况在实际工程中十分普遍,但目前对于临近边坡基础的地基承载力及破坏模式尚缺乏深入研究。采用不连续布局优化(DLO)极限分析法建立数值模型,分析边坡几何尺寸、土体参数和基础位置对临坡条形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和边坡破坏模式的影响,并对国内外现行规范推荐的计算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极限承载力随边坡高度和边坡倾斜角的增大而减小,当坡高超过临界高度后,极限承载力将不受其影响;极限承载力随土体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增大而提高,滑动面随黏聚力的增大而变浅,随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变深;极限承载力随基础与坡肩相对距离的增大而提高,当基础置放位置超过某临界距离后极限承载力不受边坡影响。在土体强度高、坡角较大时,《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临坡基础最小置放距离偏于危险,设计时仍需考虑边坡对承载力的减损作用;在土体强度较低、坡角较小时,规范规定值偏于保守。美国AASHTO规范对边坡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取值在砂土边坡时较为可靠,但其仅适用于坡面破坏模式的情况;饱和黏土边坡的承载力曲线有悖于理论解,对临界距离的规定同样存在低估。  相似文献   
994.
高光谱遥感图像联合加权随机分类器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前祥  敬忠良 《测绘学报》2004,33(3):254-257
应用随机过程理论,提出一种针对决策融合的高光谱遥感图像自适应最小距离和K-means聚类的加权联合随机分类器设计方法.在ENVI/IDL平台上对上海市某地区的OMIS图像进行分类处理,与经典的聚类法相比,从目视判断还是从定量评价分析,它可提高约10%的总体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995.
地震烈度快速评估产品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应急工作"黑箱期"内研判灾情的重要依据.文章基于青海门源6.9级地震震后2 h内的余震序列,采用最短断层距地震动衰减模型快速评估地震烈度.研究结果显示:利用震后30分钟内的余震序列得到的烈度分布可以初步判定重灾区及灾区范围,但灾区范围略小于实际调查结果;利用1.5 h内的余震序列得...  相似文献   
996.
微测井是目前公认的精度最高的表层调查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宏观下的质控建模及静校正各方法应用精度的量化检验。在野外施工时,往往会遇到如电缆堆积等问题,使微测井的时深关系出现异常点,影响表层建模精度。本方法在不改变原微测井观测方式基础上,增加中远偏移距接收点记录,依据井中激发点之间的旅行时初至时差关系,准确判定出波阻抗界面位置,保证了微测井采集的可靠性。此方法在准噶尔盆地不同表层介质条件下进行测试和应用,均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97.
在广义的正则方程的基础上导出了用于Cheteav型非完整约束的广义Hamilton——Ja-cobi方法,并以引力场作用下尖缘圆盘在水平面上纯滚动的问题作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8.
This paper revisits the death of distance hypothesi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dista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ree methods – web scan, hyperlink, and trace-route – are used to map the Internet for the US educational network. Statistical analysis is conducted to evaluate whether physical distance has any impact on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access. The cartographic and statis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ography in general and distance in particular are still important factors in shaping the spatial pattern of Internet activities. For the most popular fifty-three US educational web sites, the physical distance within one thousand miles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Internet access while access to international hosts heavily depends on the response time, link speed and other Internet infrastructures and interconnections such as the availability of domain name servers, network access points, backbones, etc. Implications of absolute, relative, and virtual distance in mapping the Internet are discu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ath of distance hypothesis is premature, even misguided in most cases.  相似文献   
999.
陆地声纳法及其应用效果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钟世航 《物探与化探》1997,21(3):172-179
本文介绍了陆上极小偏移距高频(宽频)弹性波反射连续剖面法(简称陆地声纳法)的基本原理及实现的方法,并介绍了它在浅层高分辨率探查方面、探查岩溶及其它洞穴方面、在隧道掌子面上做前方不良地质预报探测方面、在探查极薄层方面的成功实例。此方法具有分辨率高、可避开许多干扰波、反射波能量高、探查岩溶和洞穴有好效果、图像简单易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00.
吴学益  李省芬 《矿物学报》1997,17(4):370-385
扬子地块西南缘正处在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等三大板块的复合部位,其大地构造经历了前震旦纪、震旦纪至三叠纪和侏罗纪至第四纪等三大演化阶段。其发展演化导致该区沉积岩和岩浆岩中含有多种丰度较高的成矿元素,并在构造发展演化过程中,促使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多次叠加富集,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金、银、铜、铅锌、汞锑等贵金属和有色金属的低温矿床成矿域。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呈现有规律的分布,并明显受地层、岩性、岩相和构造控制。特别是受构造控制更加明显,具多级构造控矿的特点,通常一级构造控制矿带;二级构造控制矿田、矿床;三级构造控制矿体的形态和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