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47篇
  免费   1449篇
  国内免费   1896篇
测绘学   474篇
大气科学   1597篇
地球物理   1858篇
地质学   3393篇
海洋学   2088篇
天文学   120篇
综合类   584篇
自然地理   2078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54篇
  2022年   304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380篇
  2019年   434篇
  2018年   357篇
  2017年   421篇
  2016年   420篇
  2015年   454篇
  2014年   558篇
  2013年   656篇
  2012年   572篇
  2011年   565篇
  2010年   508篇
  2009年   535篇
  2008年   529篇
  2007年   578篇
  2006年   519篇
  2005年   435篇
  2004年   395篇
  2003年   357篇
  2002年   323篇
  2001年   273篇
  2000年   293篇
  1999年   243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182篇
  1995年   146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79篇
  1990年   59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The coastal regions of the northeast Pacific support large, economically valuable fishery resources and provide nursery areas for many fish specie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there have been dramatic shifts in species abundance and composition in this area.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springtime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ichthyoplankton of three oceanographically different regions, the Southeast Bering Sea, the Gulf of Alaska and the U.S. West Coast. The data examined are a subset of a larger database (comprising data from cruises conducted from 1972 to 1997) that is being used to investigate spatial,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patterns in ichthyoplankton of the northeast Pacific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chthyoplankton were collected during seven cruises using 60-cm bongo nets. Spatial patterns of ichthyoplankton were examined using both classification and ordination techniques. Relative Bray-Curtis dissimilarity coefficients calculated from the log10 (n+1) of abundance data were used as input to the numerical classification of species and stations.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was also applied to the abundance data to examine geometric patterns in the data. The numerical analyses of the species abundance data sets for each cruise revealed spatial patterns in the ichthyoplankton that suggest the occurrence of geographically distinct assemblages of fish larvae in each region. For all three sampling regions, the assemblage structure is primarily related to bathymetry, and Shelf, Slope, and Deep-Water assemblages are described. This shallow to deep-water gradient in species occurrence and abundance reflects the habitat preference and spawning location of the adult fish. Another degree of complexity is superimposed on this primary assemblage structure in each region and seems to be related to local topography and the prevailing current patterns. The patterns in ichthyoplankton assemblages of the three regions in the northeast Pacific Ocean described here form the basi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in the ichthyoplankton of the subarctic Pacific.Regional Index Terms: Northeast Pacific Ocean, Southeast Bering Sea, Gulf of Alaska, U.S. West Coast.  相似文献   
182.
利用1997-1999年间8月份台湾海峡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海水光学衰减系数的垂直分布类型、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台湾海峡海水光学衰减系数的垂直分布类型主要分为5种,大部分随深度而递增;光学衰减系数等值线基本与岸线平行,水平梯度自北向南、自近岸向外海递减,近岸等值线密集,而外海稀疏;影响台湾海峡光学衰减系数的主要因素是县浮物质(主要含浮游生物)和海流运动。  相似文献   
183.
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域中华哲水蚤的分布和繁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 Brodsky)是我国近海的优势桡足类。它的数量大,分布广。特别在冬、春季,在我国近海浮游动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同时它的个体也较大,是滤食性种类。因其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相当的作用,所以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课题定为浮游动物的关键种之一。 作者根据以往历史资料(方金钏,1979;朱长寿,1997;朱长寿等,1991、1999;林玉辉等,1988;林元烧等,1984;李少菁,1963;陈清潮,1964;福建省海岸带和海凃综合调查领导小组,1990;福建海洋研究所,1988;Tan,1970)和多年来的研究结果(黄加祺等,1984,1986a、b、c,1989,1991a、b,1997a、b),对中华哲水蚤在不同水域的分布,与温、盐度关系及繁殖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见解,为本项目子课题提供了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84.
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悬浮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03年春季(3—4月)和秋季(9月)南黄海辐射沙洲附近海域的悬浮体样品进行了空间分布特征、有机无机组成、粒度特征及其季节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3年春季研究区内悬浮体浓度要普遍高于秋季的悬浮体浓度。悬浮体浓度最高值区位于长江口-老黄河口之间的近岸区。陆源物质为主的无机组分是悬浮体的主体成分,特别是在近岸浅水区和接近海底的底层水中尤为突出;(2)研究区海水中的悬浮体主要来源于辐射沙脊区(老黄河-长江复合三角洲)沉积物再悬浮;(3)悬浮体分布是风浪、潮流及沿岸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风浪和潮流是影响本区悬浮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巨大的风浪和强大的潮流造成辐射沙洲海底的沉积物再悬浮、搬运和再沉积,并在苏北沿岸流的作用下向沙洲外缘输运。  相似文献   
185.
白令海夏季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7月21日至8月1日在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考察了白令海中部的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分析了其丰度、分布、生物量及其生态作用,结果显示,浮游细菌表层生物量为1.5~20.2μg/dm3,平均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30%,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量(720~3123mg/m2)平均为浮游植物柱总生物量的67%,因而是白令海夏季与浮游植物处同等量级的优势类群;原生动物表层生物量为1.2~27.4μg/dm3,100m以上水柱柱总生物量为189~1698mg/m2,平均为浮游植物柱总生物量的21%,其中粒径小于5,5~20μm和大于20μm的原生动物分别占其柱总生物量的13%,47%和40%;作为主要类群的异养腰鞭毛虫占原生动物柱总生物量的39%.浮游细菌和原生动物生物量的总体分布趋势从西部向东北和东部递减、从表层向深层衰减,20~25m水层温跃层和表层海流的存在对这一分布特性可能有较大的影响.原生动物受潜在的大、中型浮游动物捕食压力的制约,维持了一个相对较低的生物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微食物环(microbial food loop)在该海域夏季生态系统营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6.
187.
188.
在洋浦近岸海域计算潮流场基础上,计算预选排污口附近海水质点运动轨迹及预测污染物浓度分布,最后,从环保角度出发,推荐了洋浦地区各开发区的排污口位置,为洋浦近岸海域污染控制规划方案的制定及其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9.
建立地层孔隙网络模型描述微观孔喉特征,利用逾渗方法计算基于微观渗流机理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将之应用到数值模拟计算中,给出考虑微观渗流特征的方程,并进行数值求解,得到地层中流体分布特征。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得到基于微观特征的剩余油分布数量和形式,为调剖堵水、化学驱提供技术参数,实现微观渗流机理与宏观计算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