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9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0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杂岩由葛胡窑灰色片麻岩系和丰镇群孔兹岩系两部分组成。根据普遍的构造交切关系及构造样式的有规律性变化,将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杂岩划分成4个构造变形序列,D-1变形仅仅在灰色片麻岩系中有发育,D_(2-4)变形在两套岩系中均有发育,其中D_(2-3)变形是区域性控制构造。同时对葛胡窑灰色片麻岩系和丰镇群孔兹岩系中褶皱的产状类型,褶皱的几何形态以及线理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对比。两套岩系之间,在上述各方面的特征存在着系统的差异。反映了两套岩系具有不同的构造物理环境和变形演化历史。进一步证实了两套岩系之间存在着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92.
藏南北喜马拉雅拉轨岗日带康马岩体西南侧,奥陶系及其底砾岩覆盖于前奥陶系拉轨岗日群(POL)之上,后者被515~485Ma拉轨岗日构造穹隆带花岗岩侵入,沿不整合面又被泛非运动最晚期的基性脉岩侵入。奥陶系与前奥陶系的接触关系为伸展不整合,与喜马拉雅甚至冈底斯带有关剖面完全可以对比。这一不整合面即是冈瓦纳大陆北缘统一变质基底和沉积盖层的分界;冈瓦纳大陆统一变质基底的形成始于震旦纪末的“泛非运动”,其终止时间在喜屿拉雅及以北地区可以延续至寒武纪—奥陶纪之交。表现为区域上不断的伸展—拉张—裂解的构造环境。由此可以认为伸展构造亦是控制统一变质基底与沉积盖层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3.
东海西湖凹陷新生界主要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子煜  张明利 《地质论评》2005,51(3):309-318
综合地质对比法、声波时差法以及不连续镜质体反射率法得到西湖凹陷新生界T2^0、T2^4、T3^0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上地层的剥蚀厚度。剥蚀量的宏观分布与主要构造带的走向基本一致,局部构造的剥蚀与其特定的构造位置有关。T2反射界面为斜坡-褶皱型地层剥蚀模式,剥蚀量主要分布在中央背斜构造带,沿龙井一井-东海一井-花港一井-玉泉二井-残雪一井一线附近的地层剥蚀量最大,可达2000m以上;西部斜坡区次之。T2^4反射界面地层剥蚀模式为过渡型剥蚀模式,地层剥蚀量在凹陷东部边缘较大,最大可达800m以上;中央背斜带的东海一井构造带、龙井一井构造带、花港一井构造带、玉泉一井构造带、玉泉二井构造带、残雪一井构造带、春晓构造带等有局部剥蚀,一般在400~600m以内。T3^0反射界面为断块-斜坡地层剥蚀模式,地层剥蚀量以西部斜坡最大,中央背斜局部构造有剥蚀。西部斜坡带剥蚀量一般在200~800m之间,中央构造带的龙井二井构造带、花港一井构造带、玉泉二井构造带、天外天一井构造带以及东缘构造带有较少剥蚀,一般在200~400m以下。  相似文献   
94.
塔里木盆地巴楚地区油气运移的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影响巴楚地区油气运移的因素有断裂、不整合面及输导层.断裂是油气进行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不整合面和输导层是油气进行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断裂的3次形成期为加里东期、华力西晚期和喜山期.后两期断裂规模较大、组合样式以背冲式为主,对油气的垂向运移、聚集成藏起到重要作用.3期较大的不整合面有T74界面、T70界面和T60界面.不整合面与上下地层之间存在3种接触关系:平行接触、削截接触和超覆接触,其中超覆接触关系具有最强大的输导能力.输导层有石炭系和志留系底部的连通砂体及下奥陶统顶部的岩溶.巴楚地区3次构造运动决定3次油气成藏,华力西晚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对加里东期形成的油气藏进行调整形成现今的油气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95.
准噶尔盆地腹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准噶尔盆地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对于准噶尔盆地的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在盆地腹部地区广泛分布,通过对该不整合面上下岩石组合、物质成分以及电性特征的研究,该不整合具有明显的3层结构特征,可以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的底块砂岩、不整合面之下的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底块砂岩是一套好的储层;风化粘土层由于遭受了长期的风化作用,富Al3 、Fe3 ,贫Si4 、Ca2 ,是一套局部有效的盖层;半风化淋滤带由于长期遭受地表水的下渗淋滤溶蚀,储层物性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是一套好的储层.沿白垩系底部不整合形成了上下两套优质储盖组合,形成了大量隐蔽性的非构造圈闭组合,是盆地腹部最主要的勘探领域之一,通过该项研究为盆地腹部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有益资料.  相似文献   
96.
在北羌塘三岔口一带采获丰富的腕足类:汉伯矮正形贝及比较种Nanorthis cf.hamburgensis(Walcott).建立了早奥陶世岩石地层单位--三岔口组,是羌塘地区目前有化石控制的最低层位.中、晚泥盆世拉竹龙组与下伏志留系、奥陶系不整合接触关系的进一步确定,证明了羌北-昌都板块与扬子板块的亲缘性,为羌北-昌都板块属性的确定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97.
本文对小秦岭(陕西境内)高山河群与小河岩体的接触关系性质,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进行了扼要的论述,并明确指出二者非侵入接触,而应是沉积不整合接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小河岩体的时代。  相似文献   
98.
通过野外工作 ,在前人所划的坡子泉地区石炭系白山组内新发现三个角度不整合 ,而将白山组解体成四个组。结合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年龄资料 ,将狼泉组和坡子泉组划归下石炭统 ,黑石山组和马庄山组划归上石炭统。在此基础上 ,研究了新划四个组的沉积环境 ,总结了坡子泉地区石炭纪地壳演化简史 ,建立了地层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99.
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生长序列与盆山转换耦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效松 《地球学报》1996,17(1):41-53
碳酸盐作为盆地堆积物整体的一部分,剖析达到碳酸盐清水环境的先决条件、保持条件和中止消亡条件就可判别盆地中碳酸盐沉积与其他堆积作用之间的关系,恢复盆地性质、演化历史和盆转山的过程。碳酸盐生长的4个边界条件:碳酸盐生长的基座、碳酸盐沉积前后的转换面、碳酸盐生长序列的内部结构和碳酸盐中止和消亡方式、不同板块部位的盆地和盆转山过程,这4个边界条件均不相同。在被动大陆边缘转为前陆盆地过程中,碳酸盐生长发育的4个边界条件也随之而变化。其过程为:早期裂谷充填;晚期裂谷、碎屑岩陆架形成;碳酸盐陆架;热沉降和镶边碳酸盐台地  相似文献   
100.
The Devonian-Carboniferous contact in southern South America, characterized by a sharp unconformity, has been related to the 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Eo-Hercynian orogeny. The Calingasta-Uspallata basin of western Argentina and the Sauce-Grande basin (Ventana Foldbelt) of eastern Argentina have been selected to characterize this unconformity. The Eo-Hercynian movements were accompanied in western Argentina by igneous activity related to a Late Devonian—Early Carboniferous magmatic arc mainly exposed today along the Andean Cordillera. This magmatic activity is partly reflected also in eastern Argentina (Ventana Foldbelt), where isotopic dates suggest a thermal event also related to the intrusions present to the west in the North Patagonian Massif and Sierras Pampeanas. The scarcity of Lower Carboniferous deposits in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of southern South America suggests that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was a time interval dominated by uplift and erosion followed by widespread subsidence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Carboniferous. The origin of the Eo-Hercynian orogeny can be linked with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the Arequipa Massif, and its southern extension, and the South American continent. Its effects are best represented along the Palaeo-Pacific margin, although distant effects are discernible in the cratonic areas of eastern South America. Correspondence to: O. R. López-Gamund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