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02篇
测绘学   48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492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地震偏移成像不确定性分析初探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勘探地球物理领域存在大量宏观动力学过程的物理数学表达及尚待深入探索的不确定性事实,其中一类是源自对偶量的不可交换性或不可对易性.本文从地震偏移成像中的不确定性分析入手,探讨偏移成像中受到波场延拓过程不确定性的影响.文中给出了若干深度偏移算法对Marmousi模型的偏移不确定度分布表达及图像显示;文中还对若干波场延拓方法,从不确定性估计的角度进行了比较.笔者认为对应用技术领域中的宏观不确定性分析,将有益于深化对宏观动力学过程的理性认识,也为偏移算法评价提供一种途径;重要的是,进行不确定性分析将有利于把握所用偏移算法的不确定度分布,继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以期提高算法的整体确定性程度.  相似文献   
832.
张仕伟 《地质与勘探》2024,60(2):265-276
维权银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新疆东天山地区,是具有典型特征的大型银铜多金属矿,大地构造划属觉罗塔格沟弧带中的雅满苏岛弧带。该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长期存在争议。本次研究建立在多年野外地质勘查的基础上,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矿床成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银铜、铅锌矿体均分布于火山碎屑岩中,受地层控制的铅锌矿体被断裂构造控制的银铜矿体所切穿;铅锌矿成矿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主要的蚀变类型为矽卡岩化,为接触交代成因类型,成矿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银铜矿体形成于晚石炭世中晚期,矿体就位空间为断裂构造,矿体形态明显受断裂形态和性质所控制,有着明显的矿化边界,即断层面,认为其属岩浆期后远程中低温热液成因,成矿晚于铅锌成矿。  相似文献   
833.
在典型的实验海区,使用双频测深仪和箱式取样器,对海底进行同步探测,获取双频测深仪不同底质类型数据。比较了式取样器海底底质样品,归纳出海底基岩、沙、粘土的双频测深仪水深数据和双频测深仪海底模拟记录图象特征,该特征可为双频测深仪识别海底底质类型提供先验认识。  相似文献   
83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对2022年6月10日发生在冀西北地区的一次大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冰雹天气发生在冷涡的东南象限、低空切变线前侧暖区,对流由局地的热力作用触发并在辐合线附近发展加强。(2)降雹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前2个阶段为2个不同的超级单体分别影响而形成,粒子相态识别结果主要为干冰雹粒子,雷达回波具有高反射率因子、低差分反射率因子、高相关系数和低差分相移率的特点;第3个阶段为2个超级单体合并后形成,除冰雹外还出现了局地的短时强降水,直径较大且数密度较多的大雨滴造成了短时强降水。(3)利用雷达反演的风场可以分析对流单体的动力结构,通过分析不同阶段单体的动力结构得到单体未来的移动方向与发展趋势,特别是垂直剖面中上升气流的强度对单体的发展趋势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35.
描述了来自马里亚纳南部前弧的橄榄岩,并对其中的组成矿物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来自马里亚纳南部前弧橄榄岩中普遍含角闪石,这些角闪石主要为镁角闪石—透闪石系列,其中Al2O3含量变化范围大约为0-10%。橄榄岩中尖晶石的化学组成变化规律与角闪石的出现及其成分有着较好的耦合关系:出现富Al2O3角闪石的橄榄岩中的尖晶石富Al贫Cr;贫Al2O3角闪石大量出现的橄榄岩中尖晶石相对贫Al富Fe3 。这暗示马里亚纳弧下地幔楔橄榄岩经历了两期比较明显的交代作用:①早期较高温压条件下富Al和Ca的含水流体(熔体)的交代作用,消耗斜方辉石,形成富Al2O3角闪石,并引起尖晶石的富Al贫Cr的成分演化;②晚期较低温压条件下富Ca的含水流体(熔体)的交代作用,继续交代残余的斜方辉石,形成贫Al2O3角闪石,并使尖晶石发生富Fe3 贫Al。  相似文献   
836.
本文利用双偏振天气雷达资料,对2019年6月7-9日辽宁地区一次东北冷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了东北冷涡的演变过程以及双偏振雷达的偏振参量在降水粒子相态识别中的作用,研究了不同判别规则对模糊逻辑算法识别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偏振雷达的偏振参量可以对水凝物的种类、空间分布、物理形态进行大致判断,但水凝物相态识别结果仍需细化。模糊逻辑算法在强回波区域的识别结果更准确,采用不同的判别规则得到的水凝物分类结果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在大部分观测区域的分类结果基本一致,符合天气演变规律,能够为气象预报预警提供鉴别参考。具有广泛时间、空间适配性的模糊逻辑算法,仍需大量实测案例数据的验证与仿真。  相似文献   
837.
利用常州站和泰州站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数据,结合常规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了2019年7月6日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雷达回波强度演变特征和双多普勒雷达反演的三维流场信息。重点利用双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资料反演出格点流场,并结合回波特征分析雹云的结构。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过程中,江苏受高空冷涡影响,在高空冷槽、高空急流、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的配置条件下,形成了上干冷、下暖湿的层结不稳定结构。本次过程中,雹云不仅具有典型的强对流单体雷达回波特征,在中层强回波中心处,还有明显的“S”型水平流场结构。雹云的低层,是明显的辐合与旋转配置的水平流场。深厚的零线结构是成雹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838.
曹舒娅  何琰  孙伟  殷昊翔 《气象科学》2022,42(5):602-609
利用FNL资料以及单、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了2019年7月6日发生在江苏的一次自北向南罕见的伴有冰雹、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的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江苏上空垂直方向干冷空气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600 hPa以下存在明显的对流不稳定,强烈的深层垂直风切变提供动力不稳定条件。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强烈的深层垂直风切、合适的0℃和-20℃层高度利于大冰雹产生。强对流发生过程中,冰雹云回波强度普遍在50 dBZ以上,顶高超过10 km,三体散射特征明显,同时存在气旋式辐合、回波悬垂等特征。双线偏振雷达各偏振参量表现出明显的冰雹云特征,下击暴流发生时低层速度图上出现强辐散区,预示着下击暴流天气的发生。随着Z_(H)的增大,K_(DP)值也有所增大,表明降水粒子尺寸增加,偏振雷达回波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相位变化也增加,当回波强度超过45 dBZ时,83.2%的K_(DP)在1.5 (°)·km^(-1)以上,CC值也超过0.97,利于强降水发生。  相似文献   
839.
利用激光雨滴谱仪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合肥双偏振雷达资料和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1月26日发生在江淮之间一次短时强降雪天气过程中滴谱变化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雨雪相态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1)本次江淮之间突发的强降雪过程中,雨雪转换迅速,降水相态变化时间提前于地面温度变化,合肥地区温度变化明显强于周边地区。(2)此次短时强降雪发生在锋生强迫过程形成的高架雷暴中,强烈的上升运动、降水粒子的融化和蒸发引起温度负变化,导致降温过程自上而下产生,表现为地面温度下降落后于雨雪相态的变化。(3)降雪过程先后出现降雨、雨夹雪、纯雪3个阶段,雨(雪)滴谱的时间演变特征变化明显;转雪后降水粒子的下落末速度降低、粒径增大、滴谱明显变宽。(4)雷达观测显示此次降雪回波顶高度较高,超过6.5km,低空1km有强度超过50dBZ强反射率因子带并延伸到地面。反射率因子、相关系数(CC)和降水粒子产品(HCL)在降雪过程的发展中有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