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209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1.
在滇西南澜沧江构造带东侧、扬子板块西缘中元古代团梁子岩组含有大量的平行于区域面理(S2)的构造热液石英脉,利用LA-ICP-MS对3件石英脉和1件绿片岩中的锆石进行~(206)U/~(238)Pb测年,获得3组明显的组合年龄:395~461Ma、240~260Ma和222~228Ma,大部分集中于222~228Ma。对比研究表明,区域上2期变质变形(M_1D_1、M_2D_2)与获得的锆石年龄有较好的对应性,早期的变质变形(M_1D_1)形成于早古生代(395~461Ma)原特提斯洋盆向东俯冲阶段;晚期的2期变质变形(M_(2a)D_(2a),M_(2b)D_(2b))发生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240~260Ma)古特提斯洋盆向东俯冲阶段和晚三叠世早期(222~228Ma)古特提斯洋盆闭合阶段。晚三叠世早期变质变形(M_(2b)D_(2b))构造热液发生在临沧花岗岩侵位和弧陆碰撞型忙怀组火山岩(229~235Ma)之后,早于小定西组/芒汇河组拉伸期火山岩(210~222Ma),是古特提斯洋与扬子陆块碰撞后的应力松弛阶段俯冲岩片快速折返的证据,同时也反映了古特提斯洋盆在晚三叠世早期之前已经关闭。  相似文献   
212.
基性岩墙群对探讨岩石圈伸展过程、时空演化及深部动力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厘定东准噶尔琼河坝地区岩墙群的形成时代、源区地幔性质、成岩构造背景、岩石成因及其与区域上的其他岩浆作用的成因关系,揭示东准噶尔古生代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对侵入到绿石沟岩体花岗岩中的暗色岩墙群进行了遥感卫星影像解译,并从野外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年代学、锆石Hf-O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绿石沟岩体中岩墙存在闪长玢岩和辉绿玢岩岩墙的岩石组合,它们的锆石LA-ICP-MS和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闪长玢岩、辉绿玢岩岩墙形成时代分别为346±1 Ma和~332 Ma。辉绿玢岩岩墙的锆石εHf(t)值为+10. 2~+15. 4,对应的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0. 35~0. 67 Ga,其锆石δ18O值主要变化范围为5. 00‰~6. 41‰。这些同位素特征表明其具有亏损地幔源区的物质组成。矿物学研究表明,辉绿玢岩岩墙中的角闪石为浅闪石、铁浅闪石,其结晶温度范围为896~984℃,压力为41~88 MPa,对应结晶深度约1. 54~3. 31 km;辉石为透辉石,辉石-熔体平衡时的岩浆温度为1 092~1 099℃,压力为500~630 MPa,推测形成辉绿玢岩辉石岩浆房的存储深度为16. 5~20. 8 km。东准噶尔琼河坝地区大量中基性岩墙构成的岩墙群可作为区域伸展构造的重要标志,结合前人对该区构造背景认识,认为琼河坝地区在早石炭世时可能处于后碰撞伸展拉张环境,这为探讨东准噶尔乃至中亚造山带西段的古生代的地球动力学环境演变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213.
本文以梅州市大埔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右岸边坡为例,据现场工程地质勘察、钻探开挖揭露和坡体变形监测数据,分析该风化花岗岩边坡地质特点及不同开挖阶段监测点的位移。发现该边坡的滑移受到地质构造控制:断裂控制其后缘拉裂缝;节理密集带控制东边界侧缘沟谷;与斑状花岗岩相伴生的辉绿岩脉控制其西边界。工程上采取关闭滑体中部通过的公路、补充地质勘探、加强变形体监测、滑体中上部快速削方卸载、保护好西缘辉绿岩脉之下起抗剪支撑作用的块状斑状花岗岩体、减少西侧缘坡脚开挖范围并及早回填砼挡土墙、滑坡前缘跳槽式开挖等工程抢险和加固处理措施,取得了预期效果,保证了坡脚尾水房挡土墙下挖期间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14.
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技术在海堤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捷 《岩土力学》2009,30(6):1856-1860
阐述了海堤沉降长期在线监测的重要性,介绍了利用分布式布里渊光纤传感技术(布里渊光纤应变仪BOTDR)对上海临港新城海堤k3+640和k3+780两个断面进行长期监测的系统设计、实施和监测结果。通过对k3+780断面光纤传感数据和水准观测数据比对表明,最大应变位置与现场冲泥管带位置吻合;计算得到了断面沉降分布,其趋势和现场情况以及水准测量结果吻合;5个原位观测点上最大偏差为94 mm,平均偏差为39.2 mm。  相似文献   
215.
Ghodrat Torabi 《Island Arc》2010,19(2):277-291
The Jandaq lamprophyres occur as eight mostly parallel dykes, which cross‐cut Eocene volcanic and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Pis‐Kuh Formation in dominant north to south direction. These lamprophyres are mainly composed of kaersutite, clinopyroxene, olivine, feldspar, ilmenite, and spinel as primary minerals. The rocks studied here are enriched in alkalis, TiO2,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and light rare‐earth elements (LREE), with SiO2 content between 41.7 and 46.2 wt%, and are classified as camptonite and alkaline lamprophyre according to the mineralog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se rocks exhibit positive Eu anomalies (Eu/Eu* = 1.08–1.39)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enrichment in LREE relative to heavy REEs, and also by varied Zr/Hf ratios. The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rocks suggest that the lamprophyre magmas were derived from low‐degree melting of an amphibole garnet lherzolite that experienced strong metasomatism by carbonate‐rich fluids in response to dehydration melting from the subducted slab. The Jandaq lamprophyric magmatism has been attributed to the former subduction of the Central–East Iranian microcontinent confining oceanic crust from the Triassic to Eocene, and decompression melting induced by the extensional basin of the Jandaq area in the early Oligocene.  相似文献   
216.
长白山火山岩浆柱岩浆上升作用过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海泉 《地学前缘》2010,17(1):11-23
长白山火山岩浆柱是一个在长白山区地下总体呈串珠状排列的向东南倾斜的层状富岩浆集合体,岩浆柱宽度宽者300~500 km,窄者30~50 km,深度延伸可达上千km。在这个岩浆柱内,热物质聚集与挥发份富集可以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不同成分与密度的岩浆,岩浆聚集上升至某个深度时的停滞聚集又可形成水平向扩展的岩浆房,压力作用下岩浆房内岩浆演化出密度较轻的岩浆则可进一步上升直至喷出地表。天池火山的母岩浆粗面玄武岩来自地幔岩浆库,由其演化形成的碱型系列粗面岩类和碱流岩类岩石则来自地壳岩浆房。拉斑玄武岩系列的偏酸性岩石来源的地壳岩浆房与碱型系列碱流岩来源的地壳岩浆房深度位置也不相同。天池火山造盾玄武岩TiO2含量和SiO2含量之间反相关关系不能单纯用岩浆房分异结晶来解释,TiO2含量较高的样品代表了源区地幔的较低熔融程度的熔体,而低程度熔融的岩浆来源于更深的位置。玄武质岩浆“熔融结束”的深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过程控制了岩浆形成深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岩浆形成速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天池火山碱流质岩浆房千年大喷发时岩浆超压极大值Δpmax=625 MPa,层状岩浆房半径35 km,喷出岩浆层厚700 m,喷出岩浆体积30 km3;粗面质喷发的岩浆房超压极大值Δpmax=15 MPa以上。天池火山千年大喷发时临界喷发熔体黏度μcritm>27×1010 Pa·s-1,碱流质岩浆是从一个粗面质岩浆母体经几万年的结晶分异时间演化得来的。气象站寄生火山活动喷发前临界熔体黏度μcritm=12×1011 Pa·s-1,这极高的熔体黏度与喷发物中含有大量晶体与气泡相吻合。千年大喷发级别的大规模喷发周期上万年,远大于小规模喷发几百年以内的时间周期。天池火山作用造盾阶段因为玄武岩都直接喷出了地表,多数传导与扩散的岩浆热都没有用于加热深地壳,所以早期加热效率不高。在1~16 Ma之后造锥阶段在深地壳内形成残余的部分熔融带并阻止了玄武岩的喷发,系统的热效率变得很高,残余熔体生产率也就得到了加速。全新世造伊格尼姆岩喷发阶段大量的演化的碱流质残余熔体因重力不稳定而侵入上地壳内,并且形成大得足以引起造破火山口喷发的岩浆房。  相似文献   
217.
位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的北山地区不仅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三叠纪多金属成矿带,也是诠释中亚造山带南缘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关键区域。甘肃柳园地区位于北山南带,区内缺失三叠纪沉积记录,花岗质复式岩体和中酸性岩脉十分发育基性岩脉也有分布从而为探究北山早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条件。基于此,本文对甘肃柳园地区晚三叠世辉绿岩脉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Hf同位素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分析显示,辉绿岩形成于227.5±1.4Ma,年代为晚三叠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辉绿岩具有高Mg~#(65~70)、较高Ni含量(110×10~(-6)~157×10~(-6))、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La/Y) N为1.42~1.94)、无或弱Eu正异常、强烈亏损Nb、Ta和Zr、Hf弱富集的特征。较高的(Th/Nb) N( 1)和较低的Nb/La (1)比值稳定的La/Nb和Th/Nb比值说明其岩浆侵位过程中壳源物质的混染不强;而较高的Th/Yb比值,较低的Th/U和La/Nb比值说明源区存在一定俯冲物质的参与;此外,较低的Nb/Yb、Th/U,明显的Nb和Ta负异常平坦的HREE配分形式排除了来自OIB类似岩浆源区的可能;而较低的Nb/Yb比值及较高的ε_(Hf)(t)值(平均值为1.08)说明镁铁质岩浆主要来自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因此,该辉绿岩更可能源于受俯冲作用改造的亏损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此幔源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大陆岩石圈发生相互作用导致少量壳源物质的混染。结合区内二叠纪基性-超基性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辉绿岩岩浆源区受到先前俯冲物质的混染辉绿岩形成于晚三叠世软流圈上隆的岩石圈伸展构造背景。在系统分析前人关于柳园地区早二叠至晚三叠世中酸性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锆石Hf同位素数据后,本文发现:自~280Ma至~220Ma北山南部中-酸性侵入岩锆石ε_(Hf)(t)值具有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而同期基性-超基性岩锆石ε_(Hf)(t)值主要呈逐渐降低走势。结合前人关于二叠纪至三叠纪区域构造变形、盆地沉积物源、岩浆演化和成矿作用等研究,本文认为Hf同位素的上述变化与北山南部构造演化有关指示该区的碰撞造山可能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并在晚三叠世进入造山后伸展环境。该认识进一步完善了北山地区自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18.
综合物探技术在堤坝隐患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8,他引:9  
本文给出笔者参与的浙江温岭东浦新塘隐患探测、椒江外沙海塘渗漏探测、缙云白马水库和玉环里墩水库坝体渗漏探测等几个实例,详细说明了综合物探技术在堤坝隐患探测中的作用、优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具体分析了堤坝隐患的不同特征和综合物探方法的特点.工作实践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探地雷达法、瑞雷波法及其综合运用能有效探测坝体缺陷,查明渗漏原因.同时,由于每种方法各有应用前提及局限性,故应针对可能的隐患特征,选用合适的探测方法及其组合,并努力提高信号采集和处理解释水平.  相似文献   
219.
黄陵地区基性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陵地区的基性岩墙群主要由辉绿岩脉和辉绿玢岩脉组成, 走向主要为NEE向, 少量为NNW向.元素地球化学显示其为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下的亚碱性玄武岩特征, 其很低的Mg# 指示为岩浆高度演化的产物, 同时Nb、Ta的亏损和Pb的富集表明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 这说明可能是在拉张环境下由先前被俯冲带流体交代的地幔源重熔的结果.根据前人的年代学研究结果, 它形成于770Ma左右, 可能跟Rodinia超级古陆裂解构造背景相关.   相似文献   
220.
高喷灌浆在长善垸浏阳河防洪大堤第四系松散地基的防渗、加固中效果显著,与其它防渗措施比较,其施工速度快,成本低,在深度覆盖层堤基防渗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