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76篇
  免费   2407篇
  国内免费   4521篇
测绘学   244篇
大气科学   2746篇
地球物理   2088篇
地质学   6876篇
海洋学   2816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916篇
自然地理   3796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80篇
  2022年   600篇
  2021年   542篇
  2020年   628篇
  2019年   714篇
  2018年   638篇
  2017年   596篇
  2016年   628篇
  2015年   663篇
  2014年   897篇
  2013年   809篇
  2012年   913篇
  2011年   908篇
  2010年   653篇
  2009年   844篇
  2008年   818篇
  2007年   878篇
  2006年   911篇
  2005年   808篇
  2004年   799篇
  2003年   711篇
  2002年   629篇
  2001年   527篇
  2000年   513篇
  1999年   480篇
  1998年   364篇
  1997年   362篇
  1996年   291篇
  1995年   251篇
  1994年   237篇
  1993年   175篇
  1992年   146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4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11.
利用1998年南海东部陆坡69号柱样、深海盆149号柱样、南部岛礁323号柱样沉积物的粒度、化学、古生物、矿物等鉴定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南海东部海域发生浊流沉积的地质背景、产生浊流沉积的条件和诱发因素,进而发现南海东部浊流沉积发育,在南北陆坡及中部深海盆地均有浊流沉积层。从其出现层位看,为氧同位素2—4期,即晚更新世中晚期。从浊流沉积出现层数分析,具有自北向南浊流发生频次减弱的趋势。从浊流沉积物成分看,南海东部浊流沉积物具有多样性,北部陆坡以陆源为主,中部深海盆以陆源及火山源为主,南部岛礁以生物源为主。  相似文献   
112.
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研究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状况,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在香港东南约114和160km,水深为95和113m处布设了两个生物浮标站,并对距香港约172km,水深为115m处的Marex水文气象浮标上的污损生物群落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污损生物78种,其中在浸海只有3个月的试板上,主要有柄蔓足类、水螅和藻类,优势种是细板条茗荷、茗荷和直杯螅.至于浸海时间达6~12个月的浮标(包括沉标)及锚链系统,其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多种双壳类软体动物、无柄蔓足类和苔藓动物等硬性污损生物附着.在种类垂直分布方面,污损生物群落组成随深度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3.
南海上层环流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李立 《台湾海峡》2002,21(1):114-125
回顾了近50a来南海环流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了近期有关南海上层总环流的观测研究成果,并就南海季风急流、南海暖流、南海南部的次海盆尺度环流,以及南海东北部环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114.
南海罗斯贝变形半径的地理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南海 1°× 1°网格的标准层季节平均温、盐度资料 ,在未引入Boussinesq近似条件下 ,采用改进的Thompson Haskell算法求解线性化斜压海洋水平大尺度波的垂直结构方程 (重力内波方程 ) ,从而得到了南海各网格点的第一斜压重力波相速度和相应的罗斯贝变形半径 ,并探讨其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以期有助于南海环流和中尺度涡旋以及有关海洋侧边界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5.
戴燕玉  林茂 《海洋学报》2007,29(3):90-97
在对南黄海和东海毛颚类生态特征的研究数量分布特征后的续篇.重点探讨调查区毛颚类群落性质和群落结构的特征及与海区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本区共记录毛颚类28种,种类季节变化不明显,周年共有种达64.3%;但群落优势种则有季节差异与区域差异.毛颚类群落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J')年均值分别为1.68和0.64.H'的平面分布表现出外部海区大于近岸海区的分布格局.在群落中存在4个生态类群,其中近海暖温带类群和广盐暖水类群可分别指示黄海水、浙江沿岸流和东海陆架混合水在南黄海和东海这两个海区的相互推移和消长过程.此外,从不同侧面的计算分析也表明,影响群落特征值(H')的主要因子是温度和盐度.群落性质是以近岸暖温带低盐种和暖水广布种为主,近岸暖水种和大洋暖水种占一定比例的暖温带-亚热带群落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6.
A total of 67 samples from the upper and lower sediment traps in the central South China Sea were analyzed, which were collected during 1993~1996.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stable isotope values, surface primary productivity, fluxes of total particulate matter, carbonate, biogenic opal, organic carbon,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species and their total amount exhibit obviously seasonal and annual fluctuations. High values of the fluxes occurred in the prevailing periods of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monsoons, and the low values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s between the two monsoons. The fluxes of som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species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G. ruber, Globigerinita glutinata, 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and their percentages also exhibit two prominent peaks during the prevailing periods of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western monsoons respectively, while those of Globigerina bulloides, Globorotalia menardii and 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only exhibit one peak in the prevailing periods of the northeastern monsoon. In addition, fluxes and percentages of 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 and Globorotalia menardii as well as the fluxes of carbonate and total amount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decrease gradually from 1993 to 1996, and those of Globigerina bulloides, Globigerinita glutinata and biogenic opal increase gradually from 1993 to 1996. The fluxes of carbonate and organic carbon in the upper trap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lower on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seasonal and 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sediment fluxes an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specie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hanges of surface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related to the East Asian monsoon. The lower carbonate and organic carbon fluxes in the lower trap are related to the dissolution.  相似文献   
117.
南海北部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重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中根据1997~1999年和2001~2002年期间在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的43种共33 389尾鱼的体长(叉长、肛长)和体重数据,应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各鱼种体长与体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3种鱼分别隶属于4目16科25属,相关系数R^2的范围为0.764~0.993,相关系数R^2值相对较高,其中58%的R^2值超过0.95.幂指数b值范围为2.50~3.44,平均2.90.盒须图分析表明,50%的b值在2.79~3.01范围.经初步分析,43种主要经济鱼类中,有16种为等速生长、22种负的异速生长和5种正的异速生长.  相似文献   
118.
东海浮游翼足类(Pteropods)数量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徐兆礼 《海洋学报》2005,27(4):148-154
根据1997~2000年东海海域23°30'~33°00'N,118°30'~128°00'E的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东海浮游翼足类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及变化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东海翼足类总丰度和出现频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为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最低;总丰度在各个季节基本上呈东海南部高于北部、外海高于近海的分布趋势;春季的尖笔帽螺(Creseis acicula)、夏季的锥笔帽螺(Creseis virgula)、秋季的蝴蝶螺(Desmopterus papilio)和冬季的马蹄螔螺(Limacina trochiformis)是导致总丰度季节变化的最主要的种类;冬、春和夏3个季节丰度变化及4季总丰度的变化同表层或10m层水温有非常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与底层温度及盐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夏季翼足类高丰度区位于台湾暖流与黑潮暖流的分支处;从夏季到秋季,翼足类随着台湾暖流向北扩展,并在与长江冲淡水,闽浙沿岸水团,黄海水团等交汇处形成高丰度(大于500×10-2个/m3)和较高丰度(250×10-2~500×10-2个/m3)分布区.水温和海流是影响东海翼足类总丰度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19.
福建闽南沿海养殖贝类体中砷含量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钟硕良 《海洋学报》2005,27(6):116-122
通过2003~2004年对福建闽南沿海5种养殖贝类体砷含量的调查监测,对养殖贝类体中砷含量的分布进行了探讨.福建闽南沿海5种养殖贝类体总砷含量为0.65×10-6~4.80×10-6,总平均值为2.09×10-6,其中有机砷和无机砷占总砷含量的百分比分别为61.6%~98.2%和2.3%~38.4%,平均值分别为88.8%和11.2%.在相同养殖区,养殖贝类体总砷平均含量的种间分布差异较小.滩涂养殖底栖贝类体内总砷平均含量总体上高于浅海筏式养殖贝类体的平均含量.福建闽南沿海5种养殖贝类体内总砷含量在泉州湾、湄州湾、东山湾和九龙江口高,在诏安湾和围头湾低,在其余各湾相近.5种养殖贝类体内无机砷的污染指数和总平均值分别为0.05~0.76和0.23,总砷的污染指数和总平均值分别为0.06~0.48和0.21,总体符合国家食品卫生质量标准.养殖贝类体中砷含量与体长之间总体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0.
南海主要珊瑚礁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8年3~5月和1999年5~6月在西沙和南沙的12座珊瑚礁水域渔业资源专业调查资料以及1998年2月~1999年12月在南沙群岛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南海珊瑚礁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专业调查结果:捕获软骨鱼类14属16种,渔获量计64尾2 844.1kg,优势种为大眼角鲨、鼬鲨、日本燕、侧条真鲨、灰六鳃鲨;监测调查表明南沙珊瑚礁水域的软骨鱼类在全年均可捕获,产量的变动主要与捕捞努力量相关。综合2种调查知:软骨鱼类在南海珊瑚礁水域总体分布范围较广,单鱼种在各个岛礁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分布性;南海珊瑚礁区捕获软骨鱼类的主要作业方式为延绳钓和大型流刺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