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3篇
  免费   2253篇
  国内免费   3122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605篇
地球物理   1585篇
地质学   10251篇
海洋学   589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425篇
自然地理   976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57篇
  2022年   311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373篇
  2019年   429篇
  2018年   352篇
  2017年   433篇
  2016年   465篇
  2015年   458篇
  2014年   584篇
  2013年   708篇
  2012年   681篇
  2011年   709篇
  2010年   584篇
  2009年   704篇
  2008年   695篇
  2007年   697篇
  2006年   737篇
  2005年   555篇
  2004年   562篇
  2003年   493篇
  2002年   477篇
  2001年   442篇
  2000年   471篇
  1999年   378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241篇
  1995年   210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18篇
  1992年   99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根据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降水、气温、干旱实况资料,利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分析ENSO事件对该区气候变化及干旱的影响。结果表明:厄尔尼诺事件会造成流域春季降水偏多,春、秋、冬季气温偏高,易出现暖冬;拉尼娜事件则春季降水偏少,秋季降水偏多,冬季气温偏低,易出现冷冬,中下游发生中度以上春旱、春末夏初旱和伏旱的概率较高。应用1968—2010年旬、月气象要素和大气环流特征量,采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降水和干旱统计预测模式,然后结合ENSO事件,通过加权平均法构建集成预测概念模型。对模型进行检验,拟合率与准确率较高,已投入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992.
The generation of natural gases is much more complicated in comparison with liquid petro-leum in that natural gases could be generated from both humic and sapropelic organic matter at different stages and that natural gases could be organic and inorganic …  相似文献   
993.
1999~2001·勘查地球化学·资源与环境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奚小环 《物探与化探》2003,27(1):1-6,12
1999~2001年,勘查地球化学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成果,在中国西部以资源调查和评价为主推进区域化探,在中国东部以环境调查和评价为主启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逐步形成新世纪勘查地球化学资源与环境并重的发展格局.与此相适应,提出了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与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评价为主导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4.
应用常规的气象水文数据并结合GIS,建立了一个适合西北干旱区内陆河山区流域的以日为步长的分布式径流模型,并对黑河干流山区出山径流进行了模拟计算和讨论。模型以子流域作为最小的产流、汇流单元,根据植被覆盖将各子流域分为裸地区、乔木区、牧草区和冰川区,并根据实际调查将土壤分为 3层,各分区单独进行水量平衡计算。产流过程以土壤储水能力和储水量表征,而储水能力和储水量等则由土壤的孔隙度、干密度和厚度等表征。入渗原理基于土壤储水率平衡原理,并考虑重力势的作用。实际蒸散发与蒸发力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的乘积成正比,不同的土壤和植被具有不同的调节参数。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效果较差的原因是区域日降水过程具有较大的随机性,难以用有限的站点合理计算区域日降水量。寻找一个合适的区域日降水量计算方法是目前少资料大型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5.
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精细的地震剖面构造解析。揭示了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对比分析了龙门山北段与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和运动学的差异。提出龙门山北段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复杂的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纪变形强于新生代;龙门山南段则以基底卷入的叠瓦状冲断为特点,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变形尤为突出。与前陆褶皱冲断带相对应的是,川西晚三叠纪时期的周缘前陆盆地主要表现在整个龙门山褶皱冲断带的前渊地区;而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再生前陆盆地却局限在川西盆地的南部,并且印-藏碰撞的持续挤压作用使得晚新生代构造变形不断向东扩展进入川西盆地南部。  相似文献   
996.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含水层沉积学初探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含水层沉积学”是沉积学、水文地质学、油气储层地质学、地球化学等相互交叉综合的产物,是以沉积学、水文地质学理论为基础,以沉积含水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查明地下水赋存和循环条件、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地下水水质成因与分布以及地下水富集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最终服务于地下水资源勘查评价的一门边缘分支学科。含水层沉积学及水文地质综合研究表明,受到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展布的明显控制,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赋存、循环、富集条件以及地下水水质分布总体具有北好南差、盆地南部具有下好上差的宏观规律。  相似文献   
997.
在深入研究滦平盆地大店子组叶肢介化石时,于该组上部首次发现了网雕饰叶肢介Clithrograpta属,产出层数多,个体数量大,种的分异度高,为冀北滦平盆地大店子组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正确建立冀北-辽西陆相侏罗-白垩系的地层格架,提供了关键而有力的古生物证据。根据这一发现和大北沟组至西瓜园组叶肢介化石组合序列,本区大店子组上部(3-4段)可与辽西建昌盆地“义县组”下部(原大新房子组)对比;证明辽西地区缺失相当于本区的大店子组下部(1-2段)地层,西瓜园组大体相当于辽西的义县组。  相似文献   
998.
东濮凹陷盐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含盐盆地的油气富集和分布与盆地内沉积的盐岩密切相关。东濮凹陷是我国东部地区典型的含盐油气富集盆地,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其地层层序特征及盐岩纵横向分布特点,进一步剖析了盐岩沉积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与生储盖层的关系,搞清了含盐盆地油气的分布和富集与盐岩的关系,指出无论在垂向上还是横向上,东濮凹陷盐岩一般都与暗色烃源岩共生,而且盐岩与同期沉积的砂岩表现为长消关系。研究认为盐岩可作为油气上盖或侧向遮挡,与源岩、储集层可组成良好的生储盖配置关系,利于油气富集区带的形成,对构造和隐蔽油气藏的形成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指出与盐岩有关的文东北部和胡状集地区是下一步挖潜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成果也可为国内外同类含盐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999.
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区域旅游开发与贫困缓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区是一个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区域。但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生态和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旅游业有着其他产业所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将旅游开发与扶贫有机结合应该成为缓解贫困的有效的途径。但旅游扶贫功效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旅游形式都具有同等的扶贫功效。为此文章论述了有利于贫困缓解的旅游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00.
The enigma of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lains-type folds, as they were christened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essentially has been solved. The folds, a considerable distance from the tectonic disturbance, were formed by draping of sediments over differentially displaced Precambrian basement fault blocks. These Precambrian basement fault blocks controlled the location, size, and shape of the folds. Forces were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rigid basement causing readjustment along the indigenous fracture/fault pattern formed much earlier. In the U.S. Midcontinent,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is overlain by a thin veneer of sediments, and once the structures were formed, they continued to develop as evidenced by features in the overlying sediments. As the stress was transmitted through the basement and then relaxed, the fault blocks moved differentially in concert to these outside forces. Sediment compaction and nondeposition over structural topographic highs reacted accordingly to form the features as seen today.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al history, structural closure on different horizons on the anticline is plotted in their appropriate stratigraphic position at depth. This gives a compaction line for each tectonically coherent segment. Similar segments show a relatively straightline with offsets at major unconformities indicating breaks in the continuum. It is at these breaks that the section can be stretched until the compaction line matches as a continuum with the resulting gap giving the approximate amount of missing section for that part of the rock column. Conversely, the amount of closure on a structure at depth for each line segment can be estimated by extrapolating downward in that segment. This technique to determine depth of burial and thus the amount of missing stratigraphic section from well data at numerous locations has been compared with estimates made by other methods and the results are similar. Where no other data are available or for quick estimates, then, it is proposed that this approach will give reasonable results and that the values can be used as a constraint in basin mode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