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3篇
  免费   772篇
  国内免费   754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214篇
地球物理   239篇
地质学   3083篇
海洋学   219篇
天文学   2304篇
综合类   197篇
自然地理   26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37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203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41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422篇
  2008年   338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407篇
  2005年   395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295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99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三江平原中东部沼泽湿地形成及其演化趋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平原中东部是沼泽湿地集中连片分布地区。研究区有阶地沼泽和河漫滩沼泽两大类型沼泽分布,进一步可划分为4个沼泽体,即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毛苔草(Carex lasiocarpa)沼泽;毛苔草沼泽;睡菜(Menyanthes trifoliata)—水木贼(Equisetum limosum)沼泽;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毛苔草沼泽。研究区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为:①新构造运动的大面积沉降;②地势低平,坡降平缓、河道变迁,复杂的微地貌,易于积水,促使沼泽湿地的大面积形成;③厚3~17m的第四纪粘土层沉积地表,使地表渗透性差;④气候因素,研究区处于温带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集中于夏季,且多秋雨,冬季积雪深度大,封冻期长,季节性冻土层厚;⑤水文因素,河流比降小,糙率大,流速缓,多为沼泽性河流,春汛与夏汛之间只出现平水不出现枯水,洪水期间,洼地和河流受松花江、黑龙江等大河、大江的洪水顶托,研究区的承泄条件差,内水不能外排,长期积蓄地表。目前研究区沼泽有变干的趋向。  相似文献   
992.
戴军 《地质与资源》2011,20(3):183-187
辽西朝阳大平房-四官营子盆地是中生代白垩纪沉积盆地,盆地主要分布有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其次为义县组和阜新组.九佛堂组地层是辽宁西部地区寻找油页岩矿床的主要目标层位.该盆地内已发现多处油页岩矿点,资源丰富.经综合分析研究,预测了油页岩成矿远景区,为油气勘查提供了前期资料.  相似文献   
993.
吉林省敦化市高松树硅藻土矿为含黏土矿物及碎屑较多的劣质硅藻土.在对本矿区样品分析结果对比中发现,由于围岩及夹层的化学组分与矿层相同,常规的工业指标不能区分矿石与岩石.为了能够对矿床做出正确评价,在测试样品基本分析项目外又增加了松散干容重一项.经反复测试研究,确定了以松散干容重≤0.95 g/cm3作为指标之一,与其他工业指标一起圈定矿层,成功地解决了矿体圈定及矿石质量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994.
中国煤层气成藏作用研究进展与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勇 《高校地质学报》2012,18(3):405-418
中国以成藏作用为核心的煤层气基础地质研究近些年取得显著进展。本源菌条件下褐煤生物气模拟、矿物/元素催 化生气作用、无烟煤层重烃极度异常原因、煤层次生生物气等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煤层气多元化成因的学术认识。在更 为广泛的盆地和更加深入的层次上探讨了煤层气成藏作用的宏观地质过程及其控制因素,经典煤层气成藏作用理论得到发 展。提出了原创性的煤层气成藏效应研究思路,从地层能量角度探讨了煤层气成藏作用的实质,提出了某些新的学术观 点,初步探讨了深部煤层气成藏作用的特殊性。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诸多基础地质问题尚待解决,近期探讨的 重点在于宏观动力学方面的地应力场效应和深度效应,以及微观动力条件方面的煤级效应和粒度效应,涉及到深部、构造 煤、低煤级煤等资源量巨大的煤层气成藏领域。同时,含煤地层非常规气(煤系气)的共生成藏关系以及共采中的基础地 质问题,也将是今后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5.
单层土体结构岩溶土洞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岩溶土洞是岩溶区工程路基施工中的主要地质灾害。本文首先对广西桂林阳朔高速公路雁山段、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广西贵港段两个典型工程路基单层土体结构的岩溶土洞进行详细剖析,然后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崩解试验的验证,研究岩溶土洞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单层土体结构的岩溶土洞发育是先从基岩面逐渐往地面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较厚的土层,岩溶土洞的发育与扩展分为3个阶段:(1)基岩面附近的土洞形成与地下水位的承压状态和地下水位初始下降速度密切相关,土洞的形态主要以缝(洞)的形式出现,规模较小,多形成于土体中的裂隙面或非均质部位;(2)在地下水包气带(季节变动带)土洞的扩展以崩解为主,规模较大;(3)近地表(垂直渗入带)土洞扩展机制以上部降雨入渗、洞顶剥落为主,崩塌块体较大。   相似文献   
996.
Classification of washover dynamics in barrier islan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classifies washover dynamics with reference to coastal changes along the Ria Formosa barrier islands (Southern Portugal). Identification of washovers using a sequence of 11 sets of aerial photographs dated between 1947 and 2001 allowed a classification to be developed based on: (1) overwash evolution (increasing, decreasing, or constant overwash processes); (2) the mechanisms promoting washover formation (exceptional to infrequent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washout processes, structural erosion, inlet dynamics, and human interventions); and (3) the mechanisms promoting washover cessation (berm development, structural erosion, dune development, inlet dynamics, and human interventions). A total of 369 different washovers were observed along the Ria Formosa barriers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with 209 washovers being formed in various types of dune morphology and 303 being obliterated. The number of washovers was relatively stable from 1947 to 1972, and increased dramatically between 1972 and 1976 probably a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immature inlet margins and downdrift starvation. From 1976 to 2001, washover occurrences declined and their spatial dimensions decreased, leading to a decrease in overwash activity over this time. Overall, the dominant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washovers in the Ria Formosa were inlet dynamics (accounting for 57% of washovers formed) and structural erosion (20%), with human intervention mechanisms accounting for 12%. The cessation of washovers was dominated by dune development (33% of the washovers obliterated) followed by inlet dynamics (24%) and structural erosion (19%), while human intervention mechanisms accounted for 13%. The classification should be of use for the coastal management of barrier systems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overwash-prone area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the 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washover formation and cessation.  相似文献   
997.
重庆温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综述当前重庆温泉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前人在重庆温泉形成的地质背景、分布状况、类型、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重庆温泉研究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重庆温泉中人工揭露较自然出露多,温度以中低温为主,泉口流量集中于10~50 L/s,色度、浊度小,水化学类型受围岩性质影响,以SO4-Ca型为主。其形成过程为:大气降水在大巴山脉及川东褶皱带背斜顶端碳酸盐岩出露区域渗入地下深部,被地温加热后沿褶皱带背斜轴部向南移动,在河谷深切处或断裂构造处出露形成温泉。重庆温泉的开发利用存在环境污染、资源利用不合理、开发不力等问题,认为应当加强温泉形成机理、温泉资源评价与保护、温泉水系统数值模拟、温泉废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以确保温泉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98.
南宁市坛洛镇岩溶塌陷群成因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岩溶塌陷是岩溶区较为常见的地质灾害,对其成因机制的研究有助于针对性的进行综合防治。为了弄清2012年6月在广西南宁市坛洛镇连续发生的岩溶塌陷的成因及发育机制,在塌陷群发生地区开展了现场调查、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钻探、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岩土样测试等多项工作。结果表明,坛洛岩溶塌陷群是各种不良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致塌因素主要包括特殊的“水-土-岩”组合及人为活动。研究区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土体结构以粘性土为主,渗透系数较低且易崩解,地下岩溶极为发育。高强度的人工地下水开采活动是坛洛岩溶塌陷的诱因。深入分析其发育机理,认为塌陷群是渗流潜蚀效应、增荷失托效应和水位波动产生的气压差效应等3个力学效应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其致塌模式是重力致塌、潜蚀致塌、真空吸蚀致塌和冲爆致塌等4种模式的相互结合。根据岩溶塌陷的发生顺序推断坛洛镇岩溶塌陷群的发育过程可分为缓慢发育—塌陷诱发—塌陷集中爆发3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地质营力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99.
砂岩侵入体系模拟及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砂岩侵入体系是一种普遍的地质现象,近些年来越来越受到地学界的重视,但对其形成机理探讨较少。作者及研究团队通过设计一套室内模拟实验装置,来简化模拟3层地层结构中砂岩侵入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在之前模拟实验(实验变量为顶层沉积物的厚度、进水管的结构)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地形坡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并对砂岩侵入体系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过程中,共观察到7种不同形态不同样式的管道,并对实验过程中压力变化进行了测试。对实验结果分析认为:盖层厚度越大,压力下降的速度越慢,越不利于压力的释放;随着实验的继续进行,砂岩侵入体最终会转化为砂岩喷出体并喷出地表;不稳定的地形有利于触发疏松沉积物发生变形。实验表明,超压是砂岩侵入体发生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沉积盆地中的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是可独立产生大规模超压的2种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00.
内蒙古扎鲁特旗地区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鲁特旗地区发育的一套中性火山岩,前人曾将其置于二叠纪“大石寨组”、“青凤山组”,缺少古生物资料和测年数据.本次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原1:20万划分的“大石寨组”、“青凤山组”的安山岩中采集了同位素测年样品,采用全岩激光40Ar/39Ar法测年,对火山岩样品进行了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火山岩年龄为(172.7±2.0)~(165.2±1.3)Ma.鉴于这套火山岩地层岩石组合特征清楚,时代依据充分,在区域上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可填图性,故将这套火山岩地层重新厘定为中侏罗统塔木兰沟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