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9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129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43.
联络通道与盾构隧道的连接处是隧道抗震的薄弱环节,但目前有关联络通道抗震性能的研究开展得还很少。对于隧道与联络通道连接部位这类典型的空间结构,三维动力有限元分析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而其中的人工边界条件和地震动输入方法是实现这一方法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以显式形式将多次透射边界条件引入三维动力分析控制方程,采用分割算法分别求解边界节点和内部节点的响应,然后以对武汉长江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这种算法研究了隧道与联络通道连接处的地震响应规律,并对采用柔性搭接代替刚性接头和地基加固两种措施的减振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44.
胡耘  张嘎  程嵩  张建民 《岩土力学》2009,30(4):1089-1094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了面板竖缝特性对面板堆石坝中面板应力变形的影响。基于类似子结构法概念,建立了精细模拟面板及其分缝特性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针对马来西亚巴贡面板堆石坝,计算了多种面板竖缝宽度和填料的方 案,得到坝体和面板的应力变形。计算结果表明,面板竖缝几何尺寸和填料特性对面板的挠度、顺坡向应力、水平向压应力和周边缝张合变形影响不大,而对面板的水平向拉应力和竖缝压缩量影响很大;面板竖缝填料变软和宽度增大均会导致面板的水平向压应力减小,而竖缝压缩量明显增大;采用软木作为填充材料较之填充硬木,可以大约降低一半的压应力;面板竖缝宽度及其填料特性对同期填筑的面板、特别是邻近的面板水平向压应力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5.
非贯通节理岩体直剪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远明  夏才初 《岩土力学》2007,28(8):1719-1724
基于典型的直剪试验,国内外学者提出了非贯通节理岩体贯通破坏机理,并建立了相应的强度准则,如Jennings方法,即加权平均强度理论和强度准则、Lajtai岩桥破坏理论和强度准则、断裂力学的II型破坏理论和强度准则,拉剪复合破坏和强度准则。然而,非贯通节理岩体破坏机理目前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已建立的强度准则所包含的重要参数还需深入研究,如:如节理面的传压系数、传剪系数、弱化了的岩桥内摩擦力和内摩擦角等;非贯通节理岩体节理闭合和剪切的本构关系有待建立;不共面非贯通节理岩体全过程最大抗剪强度需进一步研究。伺服直剪试验机、静态应变测试仪、声发射仪、X射线测量等无损检测技术能够为进一步研究非贯通节理岩体的破坏机理,提出新的理论和建立新的强度准则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6.
杜时贵  王小翠 《岩土力学》2006,27(Z1):1202-1204
研制了一种智能JRC测量仪,该仪器可直接测量岩体结构面的粗糙度系数JRC值,适用于野外任意产状的岩体结构面,可以沿任意方向测量岩体结构面粗糙度系数,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测量速度快等特点。  相似文献   
47.
The Akan‐Shiretoko volcanic chain, situ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Kurile arc, consists mainly of nine subaerial andesitic stratovolcanoes and three calderas. The chain extends in a SW–NE direction for 200 km, situated oblique to the Kurile trench at an angle of 25 degrees. Thirty‐seven new K–Ar ages, plus previous data, suggest that volcanic activity along the Akan‐Shiretoko volcanic chain began at ca 4 Ma at Akan, at the southwestern end of the chain, and systematically progressed northeastward, resulting in the southwest‐northeast‐trending volcanic chain. This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volcanoes can be explained by anticline development advancing northeastward from the Akan area, accompanied by magma rising through northeast‐trending fractures that developed along the anticlinal axis. The northeastward development of the anticline caused uplifting of the Akan‐Shiretoko area and changed the area from submarine to subaerial conditions. Anticline formation was likely due to deformation of the southwestern Kurile arc, with southwestward migration of the Kurile forearc sliver caused by obliqu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The echelon topographic arrangement of the Shiretoko, Kunashiri, Etorofu and Urup was formed at ca 1 Ma.  相似文献   
48.
为了研究南海西南部印度尼西亚纳土纳群岛西侧西纳土纳盆地走滑构造特征及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对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分析,并结合切片和剖面特征对走滑构造进行了刻画。研究表明盆地中部中新世晚期发育北西向右旋走滑构造,由南东向北西,构造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其平面、剖面特征及活动强度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东段平面上为平直的、贯通的主干走滑断裂和雁列断层组,剖面上为花状构造;中段平面上为S型贯通的主干走滑断裂和雁列断层组,剖面上为花状构造;而西段平面上为雁列构造,没有贯通的主干走滑断裂,剖面上主要为断阶组合。推测走滑构造的分段性受走滑强度、断层几何形态和盖层厚度的影响,并对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聚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9.
杨阳  李瑞雪  高伟利  等 《江苏地质》2016,40(4):631-639
花垣—茶洞断裂带位于湖南西部,为松桃—大庸深断裂的分支,是松桃—大庸断裂北段的一部分。通过对断裂带两侧的野外基础特征、节理发育处的测量统计、擦痕与共轭节理的应力分析以及断裂带两侧的深部钻孔勘探揭露,得出花垣—茶洞断裂带的活动至少有2个期次:一期为北东向南西向的左行剪切走滑;另一期为断裂带北侧的地层下滑,下滑距离约为550~700 m。  相似文献   
50.
-The formulation of ring analogy method for the prediction of static strength (ductile collapse) of tubular T, X joint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 based on the limit analysis of the ring with some assumption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aer. The regression formula for the effective length of the chord based on test results is established by means of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The results computed by the present semi-analytic formula are compared with previous results and test data. They are quite close to each other. The accuracy of the present formula depends on the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the effective length of the chord, which requires numerous test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