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54篇
地质学   509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With the increasing global distribution of high rate dual-frequency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receivers, the production of a real-time atmospheric constituent definition, 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has become a beneficial contributor to the modeling applications used in the assessment of GPS position accurac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ionosphere, plasmasphere, and troposphere. Historically, TEC measur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through post processing techniques to produce the quality of data necessary for modeling applications with rigorous error estimate requirements. These procedures necessitated the collection of large volumes of data to address the various abnormalities in the computation of TEC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greater data quality controls and source selection while real-time modeling environments must rely on autonomous controls and filtration techniques to prevent the production of erroneous model results.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methods for processing TEC in real time, which utilize several procedures including the application of an ionospheric model to automatically perform quality control on the TEC output and the computational techniques used to address receiver multipath, faulty receiver observations, cycle-slips, segmented processing, and receiver calibrations. The resulting TEC measurements are provided with rigorous error estimates validated using the vertical TEC from the Jason satellite mission.
Nelson A. BonitoEmail:
  相似文献   
52.
基于NOAA/POES卫星观测的磁层相对论电子起源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低高度极轨卫星NOAA/POES的观测数据,并结合ACE卫星和Polar卫星的观测结果,研究分析了磁层相对论电子的起源. NOAA/POES卫星对于不同地磁活动时期相对论电子的分布和起源进行了较为详细观测, 分析结果表明(1) 亚暴期间注入磁层的能量电子可以为与磁暴相关的磁层高能电子暴提供种子电子;(2)太阳质子事件期间太阳风中的能量电子也可以为磁层中的相对论电子提供所需要的源.  相似文献   
53.
地震期间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大量的关于地震电离层扰动现象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地震发生前的几天或者几个小时电离层扰动被观测到,电离层前兆是确实存在.但要将震前的电离层扰动作为地震短临预报的工具,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应用空间技术开展大区域范围内电离层参数的实时观测,如用地震电磁卫星、GPS台网、并和地面电离层垂测仪观测相结合,建立“电离层地震前兆监测系统”,无疑会加速这项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54.
宇宙尘似文象结构的图像分析和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增慧  李先宜 《矿物学报》1989,9(3):241-244
宇宙尘较广泛地分布于各地质时代和各种岩石中,它形成在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下,因此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构造。本文对产于不同时代、不同岩性岩石中具有似文象结构的宇宙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方面研究Si、Al等元素的赋存状态,另一方面研究这些元素与似文象结构的关系,进一步为它们的成因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55.
待定矿物化学式中阳离子数法是由电子探针分析值求矿物中Fe ̄(3+)、Fe ̄(2+)的新方法。在该方法中,矿物化学式中的阴离子数是唯一已知条件,阳离子数未知,通过本文给出的一系列步骤可以得出实际阳离子数的可能估计。进而求出Fe_2O_2、FeO。该法对Fe_2O_3、FeO的计算结果避免了出现负值,在总体上,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较其它方法更接近其化学分析值。  相似文献   
56.
57.
Two meteor events which were sighted in the Gujarat skies of India, were accompained by the visibility of sporadicE ionization on the ionograms recorded at Ahmedabad (Geog. Lat. 23·2°N, long. 72·30°E). The first event was the Dhajala fireball which flashed into the geoatmosphere along an E-N to W-S trail at about 20·40 h IST on 28 January 1976; the closest distance of the ground projection of meteor trail from Ahmedabad was 50km. The other event was a possible meteor group sighted over Ahmedabad on 28 May 1978, at about 21·10 h IST. This work describes the nature of the sporadicE ionization observed on Ahmedabad ionograms during the two events. Features of theEs echo during the Dhajala event which indicate that it could be of meteoric origin are discussed. Meteor theory is used to relate the observed ionization with the physical dimensions of the Dhajala meteorite as obtained by other workers.  相似文献   
58.
长江口地区绿色颗粒的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桂甲  孙和平等 《矿物学报》1991,11(1):39-44,T005,T006
本文对长江下游河道、长江口现代沉积区、口外残留砂沉积区及大陆架现代沉积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绿色颗粒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研究。特别运用透射间和能谱分析对其内部超微结构、单晶结构和单晶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长江口地区的绿色颗粒从宏观形态上可分为三类:颗粒状、书页状和生物状,不同的形态者,其形成机制基本相同,只是微晶聚集的微空间环境不同。绿色颗粒的颜色和成熟度有较密切的关系,颜色愈深,K和Fe含量愈高。其成熟度也愈高,K2O含量为3-7%,仅少数可达8.5%。绿色颗粒主要矿物成分为海绿石、鲕绿泥石、磁绿泥石和蒙4皂石。其中以海绿石为主,因此是一种复合型绿色颗粒。不同形态及不同沉积亚环境中绿色颗粒的矿物成分并无太大差别。  相似文献   
59.
斜方辉石的反演畴结构对其衍射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方辉石内部存在着众多的相邻间呈反演关系的(100)晶畴。这些晶畴的存在使斜方辉石的K为奇数的okl衍射之强度明显减弱,且参与衍射的晶畴的数目越多,其减弱的程度也就越大。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斜方辉石P2_(1ca)的真实对称性。与X射线衍射相比,利用电子衍射来研究斜方辉石的空间群类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0.
新疆绿柱石宝石辐照致色机制的吸收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疆阿尔泰天然淡蓝、浅蓝宝石级绿柱石辐照前后及退火处理伴随着颜色改变的吸收光谱等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天然淡蓝、浅蓝色绿柱石经~(60)Co-γ辐照变成黄绿色,其原因主要归因于遂道中Fe~(2-)向Fe~(3+)的转变和八面体中Fe~(3+)和配位体O~(2-)的电荷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