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8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277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58篇
自然地理   43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1960-2010年中国降水区域分异及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0-2010年中国1840个台站年降水量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REOF)对降水进行分区,并对各区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站点资料结合REOF方法实现的降水分区与中国降水实际区域分异特征比较符合,并与中国气候区划相一致.中国各区降水变化特征分析表明,东部各区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发生雨带的南北移动过程,其中夏季雨带的移动主要受东亚夏季风和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影响.西北地区降水以1985/1986年为突变年,西北西部地区降水由前期偏少转为偏多,主要与来自阿拉伯海和里海异常偏多的水汽输送有关;西北东部地区降水由前期偏多转为偏少,主要与季风的年代际减弱有关.东北地区降水在80年代初由前期接近正常转为偏多,90年代末降水由前期偏多转为偏少,主要与季风和西北太平洋水汽输送的年代际变化相关.西南部各区降水阶段性变化明显,2000年以前西南东北部地区降水与西部地区基本呈反向变化,主要受青藏高原地形、东亚季风和副热带高压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阶段性变化明显、成因复杂.  相似文献   
82.
福建省水生态足迹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分析福建省2005—2011年的水生态足迹时空分异,得出几点结论:1)福建省水生态处于盈余状态,但人均水生态足迹增加;2)2011年福建省万元GDP水生态足迹为0.255 1 hm^2/万元,与2005年0.708 7 hm^2/万元对比,产出效率提高了64.00%。3)建议通过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相互转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倡绿色消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3.
Seven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 of seven stocks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which were introduced from Central and South America to China. All seven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polymorphic, with 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 values ranging from 0.593 to 0.952. Totally 92 allele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 number of alleles(Na) and effective alleles(Ne) varied between 4 and 21 and 2.7 and 14.6, respectively. Observed heterozygosity(Ho) values were lower than the expected heterozygosity(He) values(0.526–0.754),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even stocks possessed a rich genetic diversity. Thirty-seven tests were detected for reasonable significant deviation from Hardy-Weinberg equilibrium. Fis values were positive at five loci, suggesting that there was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inbreeding within stocks. Pairwise Fst values ranged from 0.0225 to 0.151, and most of the stock pairs were moderately differentiated. Genetic distance and cluster analysis using UPGMA revealed a close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L. vannamei between Pop2 and Pop3. AMOVA indicated that the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stocks(11.3%) was much lower than that within stocks(88.7%). Although the seven stocks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nd a rich genetic diversity, there is an increasing risk of decreased performance due to inbreeding i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相似文献   
84.
Planktonic copepod Calanus sinicus is the dominant meso-zooplankton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To better understand its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phylogeographic patterns, 243 C. sinicus individuals were collected from seven locations across the shelf waters of China and its population genetics was studied by 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oxidase I(mtCOI) sequences analyses. Thirty-nine different sequences, or haplotypes, were detected with moderate haplotype diversity(h=0.749) and low nucleotide diversity(π=0.003) for all populations. The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between geographic populations varied from 0.24% to 0.37%, indicative of very limited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Visualized minimum spanning network(MS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all the detected haplotypes did not reveal any clear phylogeographic pattern. Furthermore, AMOVA data showed no significant spatial 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existed among the individuals collected across China shelf waters. Pairwise FST values showed that population collected from northwest of the East China Sea(ECS) displayed a low difference to other populations. Mismatch distribution analyses and neutrality tests indicated that C. sinicus might undergo a demographic/population expansion. No significant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ing was detected, indicating an extensive gene flow among the C. sinicus populations. Our results provide molecular evidence for the hypothesis that C. sinicus in the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in winter is transported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Yellow Sea by the China Coastal Current during the northeast monsoon period.  相似文献   
85.
文章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盐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孔沉积物和地表沉积物中铀和钍含量的研究,探讨了盐湖沉积物中铀和钍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钻孔沉积物中铀和钍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横向上,随地表取样点逐渐远离湖表卤水,沉积物中铀和钍的含量先增高后又急剧降低,且受补给水铀含量影响大;在纵向上,同一个晶间卤水层或者碎屑物沉积层内铀含量垂直分异明显,铀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增。就沉积物中铀和钍的赋存形式而言,2/3的铀被黏土质点吸附,1/3的铀夹杂在盐类矿物中;而90%以上的钍被黏土质点吸附,10%以下的钍夹杂在盐类矿物中。干盐滩中毛细蒸发和淋滤等化学沉积分异作用造成盐湖沉积中心的沉积物铀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86.
抽象的文字概念和直观的视觉呈现,都佐证着玉雕山子与中国山水画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复杂,但很微妙.玉雕山子与中国山水画的区别不仅只是图像载体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二者所涵盖的内容范围有着根本的区别.本文试图从中国山水画的角度出发,探讨二者在表现范围上的本质区别,阐明中国山水画对玉雕山子在表现内容、透视方法、空间布局、技法风格、审美追求、理论构建、艺术品评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所起到的借鉴意义.对于当代玉雕山子和当代中国山水画二者之间出现疏离现象的原因,本文也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7.
滇东南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功能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划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将有助于实现土地资源精细化管理。本文以滇东南喀斯特山区典型区域文山市为例,分析2000—2017年食物供给、产水量、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旅游文化6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格局及其分异特征;运用K-means聚类法识别生态系统服务簇,划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并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措施。结果表明:① 2000—2017年间,除生境质量服务下降外,文山市其他5项服务均呈上升趋势。② 空间分布上,文山市6项生态系统服务高值区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南部,低值区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中部;6项服务的冷热点区域空间分布有差异,但整体上具有重叠性。除旅游文化服务的热点和冷点区分布面积占比分别为2.56%和0以外,其他5项服务的冷热点区面积占比均在21%~32%;能够同时提供3项及以上高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较少,85.50%的区域只能同时提供2项及以下高值服务功能。③ 根据服务簇聚类结果,文山市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过渡区、农业主产区和人类生产生活区4类功能区,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生态管控建议。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山区城市资源利用和国土空间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地表温度(LST)变化对陆面过程的能量收支平衡与生态系统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基于MOD11C3数据,使用回归分析、GIS空间分析、相关性分析及质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2001—2020年LST变化及其时空分异格局;运用地理探测器识别中国38个生态地理分区下LST变化的主导因子,进而探寻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① 中国2001—2020年LST气候平均值为9.6 ℃,整体呈东南及西北干旱区高、东北及青藏高原低,平原高、山区低的基本格局;LST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6;第一阶梯负相关性最为显著,相关系数达 -0.76,LST递减率为0.57 ℃/100 m;② 中国2001—2020年LST倾向率为0.21 ℃/10 a,升温区占国土面积的78%,整体呈现“多核式升温,轴线式降温”的空间特征;③ 中国LST及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冬、夏两季均温空间分布较其他季节的差异较大且波动更为明显;季节性升/降温区的质心轨迹呈环状,且运动呈现出对应的季节性反向轨迹,降温区质心移动幅度更大,说明降温区的区域差异性和季节变异性较大;④ 中国LST变化由自然影响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其中自然因素贡献更大,日照时数和海拔是关键因子;两大主导类型在空间分布上与“胡焕庸线”高度吻合,其以东区域多以人类活动强度为主导并与地形因子共同作用,而以西区域则多以自然因素为主,通过与气候、地形、植被等因子的相互耦合从而增强/削弱LST变化幅度。本文可为应对气候变化、解析地表环境模式、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9.
汤爽爽  周婧  邓颖慧  许琪琪 《地理学报》2022,77(12):3055-3071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探索了2010—2020年间流动人口在城、镇和乡(即城区、镇区和乡村3类地域类型)分布的时空分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江苏省城和镇流动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普遍增加,但镇的增幅明显高于城,乡的流动人口占比却在近一半的市县出现减少。② 江苏省流动人口苏南—苏中—苏北分布的梯度格局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苏南仍是吸引流动人口的高地,但苏中和苏北的镇对省内流动人口的吸引显著增强。③ 苏南一些乡和苏中、苏北一些镇流动人口占比有明显提升,体现了乡镇对流动人口的集聚能力。④ 模型结果显示,政府社会投入的增加有利于增强城、镇、乡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在城和镇对两类流动人口占比的影响有所不同;产业的影响因城、镇和乡的不同而分异:工业在城、镇、乡均为正向影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城镇仅对省内流动人口占比具有正向作用;农林牧渔业在乡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90.
晁勐  张俊  刘翔 《干旱区地理》2022,45(6):2004-2012
以2021年兰州市主城区678个居住小区房价数据为基础,引入地理场模型量化影响房价的外部因素,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对房价分异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的作用机理、带宽差异展开研究,以期为推动河谷型城市房产市场的公平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 兰州市主城区平均房价为13739元·m-2,空间上呈现“一主三副”的带状多中心组团式分布格局,房价由多中心向四周递减,价格相似的小区在地理空间上邻近分布,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局部空间特征。(2) 房价分异是多种驱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区位特征中的主商圈对房价的影响居于首位,建筑特征中的房龄、容积率和邻里特征中的中学数量、绿化率等对房价的影响较大,城市地理特征对房价具有显著影响,愈靠近黄河的小区、房价越高。(3) 各驱动因素的带宽差异明显,主商圈、医院等小尺度变量存在高度空间异质性,而容积率、黄河等全局变量基本不存在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