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27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680篇
海洋学   108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碱尘暴期间松嫩平原西部碱尘气溶胶的主要元素质量浓度排序为Na、Al、Fe、Ca、Mg、K、Ti、Ba、Zn,与当地盐碱化土壤的元素组成吻合,而与沙尘、城市气溶胶的元素组成有差别。风力对碱尘气溶胶元素组成有明显的影响,当风速在8.0~17.1 m/s时,元素组成的质量浓度排序为Na、Ca、Al、Fe、Mg、K、Ba、Ti、Zn。Na元素质量浓度的激增是碱尘暴元素组分的一大特征,明显富集元素为Na和B;相对于当地背景大气气溶胶的富集情况,Zn、Cu、Ba、B的富集因子值在碱尘暴期间明显降低;在各种天气情况下,B、Cu均具有较高的富集因子。碱尘中Ti元素的富集因子值均小于1,而Ca、Fe、K、Mg、Mn、Sr、V的富集因子值为1~4。两个采样点的Ca、Na、Al、Fe、Mg、Ti、Zn的富集因子近似,表明该区碱尘的主要元素具有特定的一致性;而B、Ba、Cu、V的富集因子相差较大,可以作为区分不同碱尘源的标志性元素。  相似文献   
62.
四川盐源模范村喜马拉雅期斑岩铜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通过野外地质观察,结合岩矿鉴定、化学分析、稳定同位素测定、稀土元素分析、成岩成矿同位素年龄测定、包裹体测温及成分等的研究,表明四川盐源模范村矿床具有典型斑岩铜矿的特征。成岩的多期次构成复式岩体,断裂构造控制的隐爆碎裂岩筒为成矿提供了通道和沉积场所。多期次成矿,特别是次生富集作用形成了中型规模的Ⅰ号矿体,影响次生富集带发育的F7断裂带起了重要作用。模范村矿床确系典型的斑岩铜矿,但又具独自的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63.
内蒙古二连盆地岩性油气富集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近年来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有关岩性油藏方面取得了很多勘探成果,通过对4个主力凹陷的岩性油气富集因素进行分析,认为形成岩性油气富集的3大主要因素是:(1)丰富的油源;(2)优质的砂岩体圈闭;(3)存在汇流通道。丰富的油源是油气富集的物质基础,二连盆地发育的2套有效烃源岩层系厚度大、分布面积广、资源规模大,与储集砂体之间具多种接触关系。优质的砂岩体圈闭具有圈闭规模大、发育有利的储集相类型和良好储集层的特点,这些是油气富集的关键因素。圈闭规模大表现为单一大规模砂岩体圈闭或多个小型圈闭叠合连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底扇是有利的储集相类型,油气富集往往形成于良好的储集层中。此外,存在汇流通道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充足的油气通过指状砂体侧向汇流通道和断层垂向汇流通道运移,在优质的砂岩体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64.
如子午线曲率半径M等的地球椭球要素是纬度的函数。根据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论证了反解的存在并导出了初等函数的反解公式,给出了CASIOfx-4800P计算器反解超越方程的计算程序。所有反解程序的正确性已为实例计算证明。  相似文献   
65.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振东 《陕西地质》2007,35(1):38-44
通过对下寺湾地区延长组沉积特征及演化、油气的生成条件、储层特征、油气的运移、圈闭条件及圈闭类型的综合研究,系统地分析了下寺湾地区延长组油气的富集因素和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6.
提出了关于分块矩阵的广义初等变换这一概念,以此为工具简化了一些复杂矩阵问题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7.
The Okchon black shale in Korea provides a typical example of natural geological materials enriched with 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 The Chung-Joo, Duk-Pyung, Geum-Kwan, I-Won, Bo-Eun and Chu-Bu areas are underlain by these black shales and slates of the Guryongsan Formation or the Changri Formation, which are parts of the Okchon Group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outhern Korean Peninsula.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nrichment levels and dispersion patterns of 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 in the rock–soil–plant system, environmental geochemical surveys were undertaken in the above six study areas in the Okchon Zone. After appropriate preparation, rock and soil samples were analyzed for potentially toxic elements by instrumental neutron activation analysis (INAA) and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AES), and plant samples by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In particular, Ba, Cd, Mo, V and U in Okchon black shales are highly enriched, and their mean concentration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black slates. These elements are geochemically associated, and might be enriched simultaneously. The highest mean concentrations of 42.0 μg g−1 As, 2100 μg g−1 Ba, 10.9 μg g−1 Cd, 213 μg g−1 Mo, 83 μg g−1 U, 938 μg g−1 V and 394 μg g−1 Zn are found in black shales from the Duk-Pyung area. Mean concentrations of As, Mo and U in soils overlying black shales occurring in the Duk-Pyung area (30 μg g−1 As, 24 μg g−1 Mo and 50 μg g−1 U) and Chu-Bu area (39 μg g−1 As, 15 μg g−1 Mo and 27 μg g−1 U) are higher than the permissible level. Enrichment index values of the six study areas decrease in the order of Duk-Pyung > Chu-Bu > Bo-Eun > Chung-Joo > Geum-Kwan = I-Won area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race 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soils and plants a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and the biological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BAC) in plants are in the order of Cd > Zn = Cu > Pb, which suggests that Cd is more bioavailable to plants than the other elements. Cadmium concentrations in plant species decrease in the order of chinese cabbage > red pepper > soybean = sesame > rice stalk > corn > rice grain. From the result of sequential extraction analysis of soils,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s of Cu, Pb and Zn are present as residual fractions, and that of Cd as non-residual fractions. Cadmium occurs predominantly as exchangeable/water-acid soluble phase in soils, and this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findings of high Cd concentrations in plants.  相似文献   
68.
蓝细菌聚金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丽  朱利东 《地质科学》1998,33(4):483-488
蓝细菌聚金实验研究表明:①不同的生物由于生化组分的差异,其富金能力不同,低等蓝细菌生物比动物细胞富金能力强;②金在细胞中的分布与其各部分生化组成(也就是生物配体)密切相关;③金离子进入细胞不是一种简单的扩散作用,而是通过细胞膜界面两侧物质之间的交换而实现的,蓝细菌活体聚金机理主要是参与生命活动的吸收作用;④在较高温热水环境中微生物对成矿最显着。  相似文献   
69.
西藏玉龙铜矿床次生氧化富集作用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建平  王成善 《地质学报》1998,72(2):153-161
作文阐述了西藏玉龙铜矿床成矿过程中的“沉积初步富集期”和“西藏玉龙铜矿床次生氧化成矿作用模式”,这不仅对指导当前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为在玉龙铜矿带进一步找矿共作劈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0.
准噶尔含煤盆地构造演化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准噶尔含煤盆地是新疆主要含煤盆地之一 ,从含煤盆地内各煤田的含煤地层特征 ,构造特征及煤层赋存特征着手 ,分析了盆地内的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和聚煤作用 ,论述了两个主要聚煤期所形成的含煤建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指出了两个含煤建造中聚煤中心和富煤带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