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1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从经济区位论角度出发,立足于实际考察、问卷调查和大量中外统计资料的分析基础上,以日资和韩资企业在华投资为例,研究了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区位行为、投资模式和企业的窨组织联系特征。  相似文献   
392.
郑义 《地下水》2005,27(4):287-290
以成本和水价为主线,详细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供水市场化进程中进行有效的财务控制与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393.
科学阐述了加快江西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赣府发〔2006〕26号)文件精神作了重要指示。讲话指出,全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都要按照国务院3号文件和省政府26号文件的要求,建立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支持气象部门加强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形成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合力。各级气象部门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找准气象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不断提高气象工作的总体水平,充分发挥气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保障作用,从而为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江西崛起的新跨越,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94.
基于创新企业的中国城市网络联系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多部门创新企业的跨城布局能够增进城市间的知识流动与创新联系,大量创新企业部门关联构成的城市网络是理解国家创新格局的重要认知基础。本文运用1778家国家级创新企业部门关联数据和“总部—分支机构”方法建立中国城市间有向关系矩阵,借助社会网络分析、GIS技术及空间交互模型方法,对创新企业建构的中国城市网络联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 基于创新企业的中国城市网络联系覆盖广但极不均质,菱形联系格局在次级网络中逐步显现,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网络联系的核心枢纽。② 城市间创新企业流具有明显的行政中心指向特征与省级边界效应,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对创新企业流具有较强吸引力,北京是网络联系最强核心,上海和深圳次之。③ 城市网络区域异质性突出,东部区域“内联外控”与中、西部区域“内弱外强”的联系格局呈现鲜明对比,东部区域内沿海三大城市群网络的联系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④ 城市的行政等级、经济水平和创新环境等属性指标,以及城市间地理、技术、制度的邻近性关系指标,都对城市吸收和输出创新企业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外资并不利于促进中国城际创新企业流和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395.
以中国企业2005~2015年对东南亚直接投资的项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东南亚直接投资的国家选择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国有企业不回避政治风险较高的国家,倾向于开拓新的国家市场;相反,民营企业倾向投资政治风险低的国家,投资与中国贸易联系紧密、相对市场规模较大以及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基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东南亚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的差异,为中国对东南亚直接投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96.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和规则重构,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为中国轮轴式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一扇“区位机会窗口”。基于对以奇瑞汽车集群为代表的轮轴式产业集群实地调研,通过企业半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研究了2014年集群内部企业间的产业联系网络、创新合作网络和社会交流网络,深度刻画了企业网络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研究发现:① 企业网络中心性较为突出,呈现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说明以QR为代表的核心企业在集群内部拥有绝对的“市场权利”“技术权利”和“网络权利”,对企业网络形成具有重要的支配作用;② 企业网络整体发育层次较低,差异较大。其中产业联系网络发育水平相对较高,创新合作网络最低,说明企业间交往仍以产品垂直供货和水平分工协作为基础,虽然在核心企业主导下外围节点间存在社会交流现象但程度相对较弱,同时汽车生产系统技术差异及“小团体”“俱乐部”等现象也导致企业间创新合作网络的发育迟缓。③ 企业网络建构是地理临近性、关系异质性和认知互动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企业地理空间接近和面对面交流为网络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企业关系资产和行动者网络为网络形成提供了介质条件,企业技术关联和路径创造为网络形成提供了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397.
文章介绍了内蒙古气象电子档案的产生、管理现状及管理改进办法,提出了信息化管理是档案工作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全面提升档案工作为社会服务能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做好气象电子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于服务气象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8.
Identifying the problem regions and regional problems, and thus improving regional policies, are crucia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economic entitie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Sihua") is not only a practical need but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irection of integr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recent China, and it also provides a significant perspective for identifying problem regions and regional problems so as to improve the regional policies. This study mainly aims to: firstly,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o as to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ihua in China at prefecture level; secondly, to develop an evaluation criteria system to identify the problem regions and regional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ihua. This paper comes first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evalua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tate of Sihua in China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identify the problem regions and regional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hua development by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may benefit the improvement of regional policies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相似文献   
399.
Measuring Spatial Differences of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s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s) shows, the world is moving fast to- wards an information age. Since China was first connected to the Internet in 1994, the development of ICTs in China and around the world has been astonishingly fast, and yet there is a clear 'digital divide' among different regions in China. Although Chinese geogra- pher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informatization, they usually employ a limited number of indicators, mainly focusing on the Intemet. In fact, infi~rmatization is a much broader concept, covering not only the lntemet, but also mobile phones as well as user ability. In the light of these considerat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ts spatial differences in China. First,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the paper identifies 29 preliminary indicators for measuring informa- tization, and employs prin,-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and the fuzz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streamline them into 12 indicators to form an ICTs Developmen: Index (ID1). Second, by using the data from provincial statistical yearbooks and the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he paper calculates the 1191 of each mega-region and each province in 2000-2010, and measures the changing spa- tial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zation in China. Lastly, the paper quant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z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DI of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coastal region, indicating that the digital divide in China has been narrowing.  相似文献   
400.
赵权威  王玉华 《热带地理》2022,42(6):878-888
基于中国744家有机畜牧业企业基本数据,对其服务功能和生产功能区位进行分析,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功能区位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有机畜牧业企业服务功能区位和生产功能区位具有较强的共聚现象;2)有机畜牧业企业生产功能区位和服务功能区位受饲料产量、环境质量、政策效益等多种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自然资源和传统畜牧产业发展水平对其影响较大;3)服务功能区位和生产功能区位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导致有机畜牧业企业影响因素具有相对一致性,但囿于有机畜牧业企业功能部门自身的区位偏好差异,同一影响因子对于其服务功能和生产功能区位的作用程度具有一定的异同性。最后,提出2点建议:1)通过提升与强化地区综合性环境条件因子与环境承载力,增强不同层面空间单元的要素优势,引导有机畜牧业企业根据不同功能部门需求向其功能区位优势聚集区布局;2)地方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新生有机畜牧业企业在资源环境条件优越地区集聚,并鼓励和引导传统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向有机农业生产方式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