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69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184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摘要: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具有多种不同特征的生态地理微环境,如长城科考站、企鹅岛、生物湾与黄金湾流域、半岛南部、碧玉滩等。这些区域因水文地质、动植物分布、人类活动程度等不同而具有明显的生态地理差异。本研究从这些微环境海岸潮间带采集了7份代表性沉积物样品,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其细菌类群的多样性以及环境理化因子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采用常规可培养鉴定方法,对样品的分离菌株产酶状况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整体上看,所有样品的细菌类群主要分布在45门、104纲、442属当中,表现出比较高的多样性。其中,优势菌门Proteobacteria主要分布在半岛南部、碧玉滩和生物湾潮间带沉积物物中,优势菌门Bacteroidetes主要分布在企鹅岛两侧和黄金湾潮间带沉积物,长城站潮间带沉积物的优势门为Firmicutes。相似生态微环境的潮间带沉积物具有不同的优势菌门和纲;而不同生态微环境潮间带沉积物却具相同的优势菌门和纲。有机氮(TON)、NH4+-N、NO3--N、PO43--P、NO2--N含量与企鹅岛两侧、生物湾、黄金湾潮间带沉积物的菌群多样性具有相关性,其中TON对生物湾样品的影响最大,而有机碳(TOC)对所有样品的影响较小。分离菌株的产酶实验表明:在企鹅岛、生物湾、黄金湾等动物频繁出没的潮间带样品中,蕴藏着一批产淀粉酶、酪蛋白酶、脂肪酶、七叶苷酶、过氧化氢酶能力较强菌株,这为今后进一步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宝贵的低温产酶菌株来源。 关键词: 菲尔德斯半岛; 潮间带沉积物; 细菌类群多样性; 产酶菌株  相似文献   
22.
以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为研究对象,研究急性、慢性低盐度胁迫对大黄鱼存活状况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急性低盐(15、8)胁迫下,在7 d的实验周期中,大黄鱼肝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1天显著上升(p<0.05)后逐渐下降至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肝脏的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力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第1天显著下降后开始升高,第3天后开始下降,至第7天时CAT活力仍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血清中的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 ACP)活力呈下降后逐渐升高的趋势,在第1 天时显著下降后逐步升高,至第7天时仍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活力在实验开始的第1天到第3天逐渐升高,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至第7天时开始下降至对照组水平;血清中的溶菌酶(lysozyme, LZM)含量呈波动变化,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慢性低盐(8)养殖14 d后,大黄鱼的各项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实验周期内所有组别大黄鱼均未出现死亡,仅急性低盐胁迫组大黄鱼的活动和摄食受到有限影响。大黄鱼对慢性降盐度养殖有较高的耐受能力,而盐度骤降会显著影响大黄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实际生产中应避免养殖环境盐度的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23.
A marine bacterium, Pseudoalteromonas sp. BC228 was supplemented to feed in a feeding experiment aiming to determine its ability of enhancing the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y and immune response of juvenile 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a cucumber individuals were fed with the diets containing 0(control), 105, 107 and 109 CFU g-1 diet of BC228 for 45 days. Results showed that intestinal trypsin and lipase activities were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107 and 109 CFU g-1 diet of BC228 in comparison with control(P 0.01). The phagocytic activity in the coelomocytes of sea cucumber fed the diet supplemented with 107 CFU g-1 diet of BC228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ose fed control diet(P 0.05). In addition, 105 and 107 CFU g-1 diet of BC228 significantly enhanced lysozyme and phenoloxidase activities in the coelomic fluid of sea cucumber,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diets(P 0.01). Sea cucumbers, 10 each diet, were challenged with Vibrio splendidus NB13 after 45 days of feed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sea cucumber fed with BC228 containing diets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animals fed control diet. Our findings evidenced that BC228 supplemented in diets improved the digestive enzyme activity of juvenile sea cucumber, stimulated its immune response and enhanced its resistance to the infection of V. splendidus.  相似文献   
24.
测定了荒漠地区超旱生小灌木红砂在3种生境(山前荒漠、山前戈壁和中游戈壁)下的叶片水分状态、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探讨荒漠植物在不同生境下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对荒漠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在3种生境下,红砂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片水势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下降,叶绿素含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升高。随着生境土壤干旱的加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升高,而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在土壤含水量较少的戈壁生境,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上升。SOD和POD活性的升高是红砂抵御干旱环境的主要抗氧化保护机制;渗透调节在红砂叶片适应干旱胁迫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的渗透调节能力使红砂在水分不足的条件下维持较低的渗透势,有利于植物吸水,从而增强其耐旱性。  相似文献   
25.
对野生和人工养殖刺参的肠壁及内容物中的菌群数量、种类组成进行了研究;并结合产酶试验和溶血性试验,对刺参肠道益生菌做了初步的体外筛选。结果表明,野生刺参肠壁及内容物中的细菌数量分别为(3.30±0.41)×107 cfu/g、(6.39±0.32)×107 cfu/g,养殖刺参肠壁及内容物中的细菌数量分别为(2.83±0.31)×107 cfu/g、(5.67±0.53)×107 cfu/g。野生刺参肠道优势菌为弧菌属(Vibrio),次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养殖刺参肠道优势菌为弧菌属(Vibrio),次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在224株细菌中,共有160株细菌具有产酶能力,所占比例为71.43%,其中具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能力菌株分别为114株、114株、108株,所占比例分别为50.89%、50.89%、48.21%。99株细菌中有23株具有溶血性,所占比例为23.23%。综合分析实验数据,确定6株细菌作为刺参肠道潜在益生菌,菌株代号分别为HS1(Pseudomonas)、HS5(Bacillus)、HS7(Shewanella)、HS8(Vibrio)、HS10(Vibrio)、HS11(Vibrio)。  相似文献   
26.
通过模拟气候变化,探究短期增温和降水减少对沙质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揭示沙质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对短期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短期增温和降水减少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均产生显著影响。(2)在自然温度下,与自然降水相比,降水减少40%时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氮(MBN)含量最高,增幅分别为87.9%和98.8%;降水减少60%时土壤碱性蛋白酶(S-ALPT)活性最低,降幅达32.8%。(3)在增温条件下,与自然降水相比,降水减少40%时土壤MBC和MBN含量最低,降幅分别为25.67%和48.16%,土壤脲酶(S-UE)活性最高,增幅20.42%。(4)土壤pH与3种土壤酶活性正相关,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负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纤维素酶(S-CL)活性负相关,与S-UE、S-ALPT活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27.
以企鹅珍珠贝、菲律宾蛤仔和锯齿巴非蛤全脏器为原料,经酶解、离心去蛋白、醇沉、分离、洗涤、干燥,得糖胺聚糖(GAG)粗制品,分别测定并比较3种贝类的GAG的含量和得率。结果表明,企鹅珍珠贝的GAG质量分数为22.35%,菲律宾蛤仔为18.69%,锯齿巴非蛤为20.36%,由此得出企鹅珍珠贝的GAG的含量比其他两种贝类高,是较好的GAG来源。  相似文献   
28.
研究了大豆浓缩蛋白作为饵料蛋白源对中华绒螯蟹幼蟹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中华绒螯蟹对饵料蛋白源的内在适应机理。根据中华绒螯蟹的营养需求,用大豆浓缩蛋白替代鱼粉作为蛋白源配制成6种近似等蛋白等能的饵料,其中大豆浓缩蛋白在饵料中的含量分别为0、11%、22%、33%、44%和56%(分别替代鱼蛋白质量的0、18.64%、37.93%、56.90%、77.19%和100%),对照饵料全部以鱼粉作为蛋白源。用上述6种饵料喂养中华绒螯蟹50 d后,测定蟹肝胰腺各种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随着饵料中大豆浓缩蛋白含量的升高,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均呈降低之势。当大豆浓缩蛋白含量达到44%时,与全鱼粉对照组相比,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力显著性降低(P<0.05);同时,淀粉酶稍呈升高之势,而纤维素酶则稍呈降低的趋势;A/T比例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当大豆浓缩蛋白含量达44%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河蟹对植物蛋白有很强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9.
用两种不同蛋白质和糖类水平的饲料喂养草鱼、鲤鱼夏花及一龄鱼种,通过对两种鱼肝胰脏及肠道的消化酶活性测定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随着水温升高,两种鱼肠道及肝胰脏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比活均升高;鱼类摄食后六小时酶比活明显大于摄食后二十四小时的酶比活,在水温25℃条件下,用两种不同饲料分别饲养草鱼、鲤鱼六周后发现: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草鱼、鲤鱼肝胰脏中蛋白酶比活明显升高鲤,而总肠变化不显著;随饲料中糖量水平的提高,草鱼肝胰脏及肠道的淀粉酶比活明显升高,而鲤鱼差异不显著.草鱼,鲤鱼肠道蛋白酶比活以后肠最高,中肠次之,前肠最小。而肠道淀粉酶比活性却随饲料成分而发生差异。两种鱼肝胰脏消化酶活性均为一龄鱼种大于夏花阶段,这与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30.
胰蛋白酶的固定化采用吸附-交联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胰蛋白酶固定化的最佳条件酶与载体体积比为21,吸附时间为10 h,pH=4.5,缓冲液浓度为0.05 mol/L,戊二醛的质量分数为0.1%.此条件下制得的磁性酶活力回收在50%左右,相对酶活力达74%,该磁性酶对啤酒澄清防止冷浑浊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