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5篇
  免费   1136篇
  国内免费   1125篇
测绘学   235篇
大气科学   513篇
地球物理   2404篇
地质学   2230篇
海洋学   1251篇
天文学   57篇
综合类   468篇
自然地理   1308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73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260篇
  2017年   290篇
  2016年   283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368篇
  2013年   433篇
  2012年   353篇
  2011年   392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367篇
  2008年   378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389篇
  2005年   383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221篇
  2001年   232篇
  2000年   215篇
  1999年   198篇
  1998年   158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130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09篇
  1993年   91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李天超  赵刚 《天文学进展》1999,17(4):334-345
银河系的形成与演化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重大前沿课题,银河系的化学演化在其中更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观测资料的不断积累和理论工作的不断深入,银河系化学演化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观测方面,从太阳附近区域,整个银盘,银晕和核球等方面简要回顾了银河系化学演化模型主要观测约束的近期结果;在化学演化模型方面,回顾了银河系化学演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和近期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2.
新月形沙丘迎风坡形态及沉积物对表面气流的响应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对孤立新月形沙丘迎风坡风速的野外实测和计算表明,沙丘迎风坡表面风速廓线呈非对数关系,近地面剪切风速和输沙强度由坡脚至丘顶总体呈递增趋势,但同时随断面坡度的增减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沿断面输沙率的变化导致蚀积强度的改变,表现为沙丘迎风坡坡度变缓的部位沉积大于侵蚀,其它部位侵蚀大于沉积,其中丘顶输沙率和侵蚀强度最大。在沙丘形态上,表现为坡度减缓的部位沉积变凸、其它部位因侵蚀变凹以及坡脚和丘顶的前移。变凸和变凹部位反过来又制约着表面剪切风速的相应变化。粒度分析也表明,沙丘迎风坡表面粒度特征主要取决于表面蚀积状况,同断面形态表现出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3.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土壤风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土壤风蚀风洞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土壤风蚀强度随风力作用和下垫面因子不同而不同。净风对土壤风蚀作用较小,但在挟沙风作用下,风蚀强烈。地表类型不同风蚀强度变化很大,流动沙地是耕地(小麦留茬)的数百倍。土壤质地不同起沙风速不同,细沙和极细沙比例越高风蚀量越大。翻耕地与未翻耕地风蚀变化悬殊,翻耕地风蚀量是未翻耕地的10倍以上。自然植被和人为留茬均有抑制风蚀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侵蚀模型探讨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国内外曾研究出不同类型的坡面侵蚀计算模型,但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流域侵蚀计算模型,至今流域侵蚀量仍以输沙量替代。本文充分利用黄河中游不同区域具有大量淤地坝的条件,再通过侵蚀影响因素机理的分析、在侵蚀形态类型区的划分等基础上探讨侵蚀变权模型的建设。首先选择了155个“闷葫芦”淤地坝,采集每个坝的年均淤积量,以及相应流域的侵蚀影响因素:植被盖度、降雨量、沟谷密度、切割深度、地表组成物质、>15°的坡耕地面积比等资料,采用变权形式,建立侵蚀强度宏观估算模型。最后用年降水量与年输沙量的关系对模型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995.
干热退化山地不同类型侵蚀沟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冲沟是生态环境治理和控制泥石流活动的关键地段。结合云南南涧县城后山泥石流生物生态工程治理试验示范研究,总结出由土石混砌与土木筑造结构的生物谷坊,浆筑结构拦坝和谷坊等组成的沟道侵蚀治理方法,并成功地进行了相应的生物坝系建设,筛选出大叶桉,赤桉,马鹿花,台湾相思,马占相思,新叶合欢,夹竹桃等一批适宜干热生境和沟道植被恢复及防护林建设的植物种类,同时采取冲沟与谷坡同时整治,生物治理与调蓄水措施相结合的坡面治理方法。结果表明,这些生物生态工程措施对于防止沟床侵蚀,抑制泥石流活动和护床固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96.
陨石熔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毫县陨石熔壳的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物相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并与一岩相互对照,讨论了熔壳中Fe的氧化状态的变化、击变玻璃及主要矿物结构参数的变化;研究了熔壳的氧化作用、击变作用、击变作用下矿物的变形机制,同时,熔壳的SEM显微 貌像给出了熔壳的一套完整剖面,从而讨论了熔壳的烧蚀作用主要有破碎作用,熔融作用和抽蚀作用三种方式。此外,透射电观察敢证实了陨石熔壳中石英玻璃的存在。  相似文献   
997.
基于1998、2006和2013年3期水准复测资料,平差计算得到1998~2006年和2006~2013年的垂直形变速率及其垂直形变速率梯度。根据计算结果研究晋冀蒙地区的地壳垂直形变运动趋势以及主要断裂带的活动性,分析区域垂直形变速率和垂直形变速率梯度的演变。结果揭示出吕梁山地块后一时段上升速率增加、太行山地块由前一时段上升变为后一时段下降、盆地地带变化复杂的垂直形变态势。  相似文献   
998.
实验于1996年5月~9月对3种规格养殖中国对虾在不同条件下的耗氧率和排氨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温度、体重、盐度和摄食状态对其代谢有显著影响。耗氧率(QO)和排氨率(QN)与温度正相关,lnQO=0.058T-2.894;lnQN=0.076T+1.116;而与体重呈负相关,QO=0.515W-0.126;QN=25.05W-0.199。在盐度5~35范围内,中国对虾(3.025g±0.088g)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在盐度28时最小。中国对虾(3.13g±0.072g)摄食沙蚕和配合饲料,在饱食状态下耗氧率比饥饿状态下分别提高了83.9%和29.3%,排泄率增加了113.8%和93.6%,表明摄食时蛋白质代谢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999.
用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subcoriformis,湛江等鞭藻Isochrysiszhanjiangensis及某些配合饲料培育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Jameson)亲贝,可以促进性腺发育成熟并保持易于诱导排放状态。在需要进行人工育苗时,给亲贝以一定的刺激,即可诱导产卵排精。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受精率和活率都比剖贝取卵授精的方法高。而且不用杀死大珠母贝亲贝。  相似文献   
1000.
温度对墨西哥湾扇贝耗氧率及排泄率的影响   总被引:63,自引:2,他引:61  
于1996年12月至1997年1月在实验室内研究了温度对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的耗氧率和排泄(NH4-N)率的影响,实验在投饵后6h,静水(盐度32)条件下进行,溶氧量和氨氮量分别采用Winkler滴定法和次溴酸盐氧化法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10~31℃)条件下,不同规格(壳高1.6~4.8cm,软体部干重0.0342~0.6908g)的墨西哥湾扇贝耗氧率的总平均值为2.35mg/(g·h).排泄率总平均值为350.89μg/(g·h).墨西哥湾扇见的耗氧量和排氧量都与扇贝体重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在10~28℃范围内,不同规格的扇贝耗氧率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继续升高到31℃时,耗氧率反而下降.在实验温度(10~31℃)条件下,扇贝的排泄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对墨西哥湾扇贝的耗氧率和排泄率的影响都可用指数方程表示.本实验证实,高温(31℃)将进一步提高墨西哥湾扇贝蛋白质的代谢水平.耗氧量(O)和排氨量(N)与温度(t)、扇贝软体部干重(W)二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O=-587.804+36.787t+1697.864W;N=-92.344 9+4.534 1t+276.781 8W.复相关系数r分别为0.880 6和0.8035 ; F检验表明,两个回归方程均极显著(F>F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