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56篇
  免费   1321篇
  国内免费   1826篇
测绘学   143篇
大气科学   217篇
地球物理   1230篇
地质学   5437篇
海洋学   788篇
天文学   2239篇
综合类   361篇
自然地理   1488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348篇
  2021年   357篇
  2020年   352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324篇
  2017年   317篇
  2016年   309篇
  2015年   377篇
  2014年   383篇
  2013年   522篇
  2012年   399篇
  2011年   423篇
  2010年   352篇
  2009年   662篇
  2008年   541篇
  2007年   584篇
  2006年   651篇
  2005年   525篇
  2004年   486篇
  2003年   510篇
  2002年   436篇
  2001年   353篇
  2000年   374篇
  1999年   299篇
  1998年   337篇
  1997年   226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52篇
  1994年   159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98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通过对粤东南澳—澄海海域上第四系地层的沉积特征和年代学研究,结合陆区前人的资料,分析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特征。通过对钻孔资料的分析,将该区上第四系划分为3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均具有由粗变细的沉积韵律,一般由砾砂或中粗砂开始,以淤泥或黏土结束。通过对该区不同层位14C年代测定和分析,认为该区第四系沉积开始于晚更新世中期,与韩江三角洲平原区开始接受沉积的时代一致,这表明二者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开始接受沉积的。该区前两个沉积旋回形成于晚更新世,第三旋回形成于全新世。全新世后海平面波动对该区的影响并未像对内侧平原那么明显,说明该区进入全新世后沉积环境趋于稳定,相对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02.
INTROOUcr1ONThe Okinawa Trough is a typical marginal back-arc basin, where its oPening began in rela-tively recent years* There is a great controversy about the origin of its initial magYna. haltand acid volcanic pumice make up the bimedal volcanism in the Okinawa Trough. MOSt of geol-ogists believed that the acid pumice was the preduct of extremely crystal fractionation of baseltInagTna, but the others argued that it should com from the melting of lower-crust. Som de-tailed petrolOgic…  相似文献   
103.
试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构造演化和盆地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根据东海陆架盆地和周边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盆地的基底岩性特征、结构特征。认为东海陆架盆地的基底除元古界片麻岩外,还分布有一定范围的中生界及古生界。基底构造特征是纵向上多层次,横向上不均一,南北有别,东西分带。构造演化上经历了张、合、压、扭等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04.
莱州湾地区郯庐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及其新生代演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郯庐断裂带中段分东西两支从莱州湾进入渤海,在莱州湾地区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史一直鲜为人知。通过对横穿研究区的两条地震测线的解释和分析,揭示了该区郯庐断裂带中段在研究区的构造差异,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东西两支在该研究区表现出不同的断裂性质,西支断裂表现为正断层,东支断裂表现为走滑断层。郯庐断裂是本研究区的主控断裂,通过对本地区地层形态及其组合、断层的剖面形态和空间展布规律的深入研究,揭示了郯庐断裂带在莱州湾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历史:古新世—始新世的伸展阶段、渐新世—中新世早期的挤压和右行走滑阶段、中新世中晚期至今的稳定发展阶段,这几个不同时期的演化阶段主要受太平洋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变化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5.
中太平洋铁锰结壳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已有研究表明大洋中溶解的铅(Pb)来源于陆源物质,但是,对Pb进入大洋的途径争议很大。为此分析了取自中太平洋两块铁锰结壳样品的Pb同位素组成,获得了整个新生代的中太平洋Pb同位素演化历史。结果表明这两块结壳的Pb同位素随时间的演化曲线与中北太平洋沉积物岩心LL44-GPC3中风成碎屑的Pb同位素演化曲线相似。证实该区深水中的天然溶解铅主要来自风成粉尘,并且50Ma之前中太平洋中溶解Pb同位素组成主要取决于源自美洲的风成粉尘的输入,40Ma之后主要取决于源自亚洲的风成粉尘的输入。  相似文献   
106.
近海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海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是一支新兴的发展中的边缘性分支学科,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该学科发展较为迅速。通过回顾我国近海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历史和综述当今国外该学科的研究现状,概括了该学科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7.
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及其与邻近水团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43,自引:12,他引:43  
黄海冷水团是出现在黄海的一种独特的水文现象.文中利用覆盖整个黄海的GDEM三维水温资料,结合近期一些大型调查所获得的有关观测研究结果,首先较系统地分析了黄海冷水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并对冷水团3个冷中心的季节演变提出了一些与前不同的认识.同时,通过对黄海冷水团形成、发展和消亡与该海域温跃层演变关系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黄海冷水团演变的机理.然后,探讨了黄海冷水团演变过程中与青岛和仁川东南海域冷水团以及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黄海冷水团发展的鼎盛时期,青岛冷水团和仁川东南海域冷水团以及东海北部底层冷水皆包络其中.  相似文献   
108.
中国近海鱼类生活史型与生态学参数地理变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1985-1986年东海北部近海调查材料及其它有关文献,对43种鱼计74个种群或群体的生活史选择型及其生态参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分布于我国近海的主要鱼类大多偏于r选择型。对r-K选择鱼种的资源特征及其对捕捞的反应作了阐述。各鱼种的种群生态学参数在种间和空间分布均表现出地理变异。  相似文献   
109.
本文用耗散结构理论推导出南海热带气旋的移动公式,通过实际应用和实例检验,证明它对估计南海热带气旋路径演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0.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hackleton Fracture Zone has been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130-km-long multi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profile acquired orthogonally to the fracture zone near 60° S. The Shackleton Fracture Zone is a 800-km-long, mostly rectilinear and pronounced bathymetric lineation joining the westernmost South Scotia Ridge to southern South America south of Cape Horn, separating the western Scotia Sea plate from the Antarctic plate. Conventional processing applied to the seismic data outlines the main structures of the Shackleton Fracture Zone, but only the use of enhanced techniques, such as accurate velocity analyses and pre-stack depth migration, provides a good definition of the acoustic basement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sedimentary sequences. In particular, a strong and mostly continuous reflector found at about 8.0 s two-way traveltime is very clear across the entire section and is interpreted as the Moho discontinuity. Data show a complex system of troughs developed along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crustal ridge, containing tilted and rotated blocks, and the presence of a prominent listric normal fault developed within the oceanic crust. Positive flower structures developed within the oceanic basement indicate strike-slip tectonism and partial reactivation of pre-existing faults. Present-day tectonic activity is found mostly in correspondence to the relief, whereas fault-induced deformation is negligible across the entire trough system.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W-directed stress regime present in the Drake Passage region is mainly dissipated along a narrow zone within the Shackleton Ridge axis. A reappraisal of all available magnetic anomaly identifications in the western Scotia Sea and in the former Phoenix plate, in conjunction with new magnetic profiles acquired to the east of the Shackleton Fracture Zone off the Tierra del Fuego continental margin, has allowed us to propose a simple reconstruction of Shackleton Fracture Zone development in the general context of the Drake Passage ope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