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2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231篇
测绘学   190篇
大气科学   279篇
地球物理   440篇
地质学   809篇
海洋学   264篇
天文学   566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39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103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54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71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99 毫秒
81.
82.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公交车辆指挥调度体系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阐述公交智能指挥调度系统总体框架,结合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对公交智能化调度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要求,分析公交车辆智能化调度系统结构体系及其模型化,探讨智能调度策略和调度机理。根据该系统总体设计框架构思,了解系统各功能间的相互关系,优化公交车辆运营管理模式,以改善现有公交系统的管理水平以及运营效率,为公交指挥调度系统的完善、提高提供可靠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83.
多维植被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小华  余世孝 《山地学报》2003,21(5):521-528
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植被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应用成为可能。早期的植被图没有涉及到高度维和时间维,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基于时空的多维植被信息系统,它的组成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处理模块DPM、数据存取模块DAM、植被分析模块VAM和交互显示模块IDM,可用于植被的时空分析、三维景观显示、植被—地形—气候关系研究以及植被综合管理等方面,特别适合于山地植被的研究。多维植被信息系统具备立体直观的用户友好界面和强大的时空数据处理能力,并可通过数据库和网络进行资源共享,使植被研究和管理自动化、无纸化,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4.
用原子参数 模式识别方法研究AX BX2 型卤化物熔盐体系形成固溶体的规律性 ,同时预报了LiCl NiCl2 熔盐体系能形成以LiCl为基的广泛固溶体。采用热分析法和X 射线衍射分析等实验测定了LiCl NiCl2熔盐体系相图 ;结果与计算预报相符。  相似文献   
85.
考虑用GMRES方法求解多右端非对称位移方程组(A-σjI)x^(j)=b^(j),1≤j≤p。基于Smith的求解多右端方程组的种子投影思想,提出了求解上述位移方程组的GMRES种子投影方法,利用种子方程组产生的Krylov子空间来求近似解。本文给出了近似解的误差界,最后数值结果显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
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已被证明是寻找隐蔽圈闭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运用该理论对南阳凹陷进行了研究,对地震剖面中反射界面的追踪,在古近系中识别出了各级别的层序界面,结合周缘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分析了主要目的层序内体系域的构成及高频单元变化规律,建立了层序地层模式,在此基础上预测南部陡崖式断坡带和北部缓坡式弯折带是低位域砂体和隐蔽岩性油气藏形成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87.
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景星 《新疆地质》2003,21(4):393-397
从层序边界分析人手,对层序类型体系域类型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冲积-河流相地层体系域划分具4分性,即发育有低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当基准面缓慢下降时,还可发育收缩体系域.同时,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沉积特征,指出各体系域对应的沉积体系及相类型,认为低位体系域以侵蚀下切、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为主;扩张体系域由辫状河向曲流河过渡;高位体系域时期以曲流河为主.其次,根据构造演化、古气候变化、古地形等研究认为,尽管新近纪济阳坳陷进入坳陷发育时期,断裂活动明显减弱,但是构造运动对层序发育仍有一定影响;根据古气候分析认为,新近纪经历了北亚热带温湿气候,中亚热带温湿气候,北亚热带干旱气候等阶段.这种气候变化导致了馆陶组沉积早、中期河流纵横交错,辫状河道发育,馆陶组沉积后期逐渐向曲流河过渡;明化镇组沉积期河道相对不发育.由古地形及物源供给分析,认为古地形差异的变化与物源供给对济阳坳陷新近系层序发育、层序样式等有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88.
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NO3-N深层积累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长期试验资料为基础,着重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系统中施肥、作物、降水、耕作措施以及土壤类型和特性对产生土壤NO3-N深层积累的影响.分析发现,氮肥的过量施用和400~800 mm降水量偏低是导致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NO3-N积累在100~300 cm土层的主要因素.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NO3-N深层积累显著增加;氮磷配施有助于降低其积累量.不同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也是影响NO3-N深层积累的因素,作物之间的轮作方式会有效降低NO3-N深层积累;休闲期种植合理植物可有效降低NO3-N深层积累.NO3-N深层积累主要产生在质地较重的土壤上,带正电荷粘土矿物对NO3-N吸附是导致热带土壤中NO3-N积累的主要因素.深入研究深层积累NO3-N的生物有效性、迁移变化机理、与作物根系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土壤性状和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9.
Investigated is the accuracy in estimating the response of asymmetric one‐storey systems with non‐linear viscoelastic (VE) dampers by analysing the corresponding linear viscous system wherein all non‐linear VE dampers are replaced by their energy‐equivalent linear viscous dampers. The response of the corresponding linear viscous system is determined by response history analysis (RHA) and by response spectrum analysis (RSA) extended for non‐classically damped systems. The flexible and stiff edge deformations and plan rot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linear viscous system determined by the extended RSA procedure is shown to be sufficiently accurate for design applications with errors generally between 10 and 20%. Although similar accuracy is also shown for the ‘pseudo‐velocity’ of non‐linear VE dampers, the peak force of the non‐linear VE damper cannot be estimated directly from the peak damper force of the corresponding linear viscous system. A simple correction for damper force is proposed and shown to be accurate (with errors not exceeding 15%).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an iterative linear analysis procedure is developed for determining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dependent supplemental damping properties of the corresponding linear viscous system and for estimating the response of asymmetric one‐storey systems with non‐linear VE dampers from the earthquake design (or response) spectrum. Finally, a procedure is developed for designing non‐linear supplemental damping systems that satisfy given design criteria for a given design spectrum.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0.
A Bayesian inference approach is introduced to identify soil degradation behaviours at four downhole array sites. The approach of inference is based on a parametric time‐varying infinite impulse response filter model. The approach is shown to be adaptive to the changes of filter parameters and noise amplitudes. Four sites, including the Lotung (Taiwan), Chiba (Japan), Garner Valley (California), and Treasure Island (California) sites with downhole seismic arrays are analysed. Our results show two major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behaviour: the well‐known strain‐dependent softening, and reduction in stiffness that is not instantaneously recoverable. It is also found that both types of soil degradation are more pronounced in sandy soils than in clayey soils. The mechanism for the second type of soil degradation is not yet clear to the authors and suggest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