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4篇
  免费   452篇
  国内免费   635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573篇
地球物理   199篇
地质学   262篇
海洋学   17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25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101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基于GIS的西峰区沟道雨洪资源可利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雅玉  张新民  田晋华  于惠 《水文》2017,37(1):72-78
利用庆阳市西峰区的DEM、Quickbird影像资料对西峰区沟道特征进行沟道特征分析,并分析了沟道不同降水频率下雨洪特征。以司家沟为典型沟道,采取典型年法和单次暴雨分析法将不同降水频率典型年中大于20mm的单次降水与基准暴雨量相对应,计算出典型年的雨洪总量(可收集利用量)和单次降水的洪峰流量,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降水保证率的各区域雨洪资源量。结果表明,西峰区各沟道雨洪资源量的总体趋势为高保证率雨洪资源量少、低保证率雨洪资源量大,但是由于洪水频率跟降雨频率不同步,在干旱年降水频率低时,洪水频率有可能较大,因此干旱年份对雨洪资源的利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92.
程珂 《水文》2020,40(1):46-51
水汽效率放大法广泛应用于我国一级大型土石坝水电工程和核工程的短历时可能最大暴雨计算。为了研究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并更好地适用于实际工程,对该方法涉及各参数的物理含义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极大化参数的选取和合理性分析进行了说明,并应用于金沙江流域1d PMP计算。结果表明:水汽效率放大法对降水的两个基本物理因子(水汽因子和动力因子)同时进行了放大,一般可采用该方法推求的成果作为推荐成果;推求可降水量时代表性露点的选择应在时间和地区上具有代表性;该方法中暴雨效率间接反应了设计流域空气辐合上升运动的情况,是目前动力因子中最容易计算且精度较高的方法;该方法推求的PMP成果与选取的典型暴雨量无关,只与设计流域最大可降水量、可能最大暴雨效率和降水时段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统计分析2008—2017年造成福建暴雨的早台风个例,得到其基本统计特征:早台风生成及其对福建的影响主要集中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生成于南海的近海早台风导致福建暴雨的概率最高;影响福建的早台风强度不强,生命史最强强度大多为台风级至热带风暴级;造成福建暴雨的早台风以南海北上或转向登陆华南沿海最多;早台风暴雨影响程度与台风登陆地点以及登陆后路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4.
1961-2016年渭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旗  张海宁  任源鑫 《地理科学》2020,40(5):833-841
基于1961-2016 年渭河流域26 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选取与极端降水事件密切相关的9 个指数,利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点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揭示渭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突变情况以及渭河流域上、中、下游降水情况的差异特征,对研究区未来极端降水事件提供科学预测和理论参考。结果表明:渭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及整个流域的年总降水量分别以16.588 mm/10a、8.319 mm/10a、6.703 mm/10a和9.544 mm/10a的速率下降,表明渭河流域56 a来降水总量存在逐年减少的趋势,整个渭河流域地区呈现变干的趋势。降水强度(SDII)、强降水总量(R95PTOT)和极端降水总量(R99PTOT)在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极端降水总量的上升趋势高于强降水总量,上游地区的上升趋势高于中下游地区,表明渭河流域极端降水强度有所增强,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有所增大。渭河流域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年份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且降水情况的年际差异较大,中游地区的变化更为明显。相关分析显示中下游地区对整个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情况起到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95.
ABSTRACT

Missing data is a common problem in the analysis of geospatial information. Existing methods introduce spatiotemporal dependencies to reduce imputing errors yet ignore ease of use in practice. Classical interpolation models are easy to build and apply; however, their imputation accuracy is limited due to their inability to captur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geospatial data. Consequently, a lightweight ensemble model was constructed by modelling the spatiotemporal dependencies in a classical interpolation model. Temporally, the averag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introduced into a simple exponential smoothing model to automatically select the time window which ensured that the sample data had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to missing data. Spatially, the Gaussian equivalent and correlation distances were introduced in an inverse distance-weighting model, to assign weights to each spatial neighbor and sufficiently reflect changes in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Finally, estimations of the missing values from temporal and spatial were aggregated into the final results with an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Compared to existing models, the proposed model achieves higher imputation accuracy by lowering the mean absolute error by 10.93 to 52.48% in the road network dataset and by 23.35 to 72.18% in the air quality station dataset and exhibits robust performance in spatiotemporal mutations.  相似文献   
996.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基于1961—2016年期间,全国763个观测台站白昼和夜间的降水观测数据,分别从昼夜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以及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等四个方面,解读中国九大流域昼夜降水变化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① 昼夜降水量变化的流域差异显著,可归纳为四种类型:昼夜同增型、昼夜同减型、昼增夜减型和昼减夜增型。② 流域总降水量变化与昼夜降水量密切相关。淮河流域降水量减少是由白昼降水量(-0.72 mm/a)减少所致,而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则是由夜间降水量(-0.21 mm/a)减少所致。③ 干旱区、半干旱区及半湿润区的流域,昼夜大雨的雨量要高于昼夜暴雨;湿润区的流域,则表现为昼夜暴雨的雨量要高于昼夜大雨,尤其是珠江流域和东南诸河流域。④ 从全国尺度来看,白昼大雨、夜间大雨和暴雨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超过10%,而白昼暴雨的贡献率约10%。湿润区流域昼夜暴雨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高于昼夜大雨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而干旱区-半干旱区流域则相反。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认识全球变暖对区域日降水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极端气候频发,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通过基于 138 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利用一元线性方程和 Mann-Kendall 法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 27 个极端气 候指数的时空变化,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极端气温指数中霜冻日数、冰冻日数、日最低气温的极 高值和冷持续日数在逐渐减少,生长季长度、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日最高气温的极高值、暖持续日 数在逐渐增加。(2)极端气温指数中冷昼日数、冷夜日数、日最低气温极低值、日最高气温极高值、 气温日较差在子区域与全区变化趋势存在不同,主要表现在黄土塬区、黄土峁状丘陵区和石质山 地区。(3)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平缓,与多年均值接近。在空间分布上,除极强降水量、强降水量 和年均雨日降水强度在各子区域上与全区变化趋势一致外,其余指数在各子区域上与全区变化趋 势存在不同,主要表现在黄土塬和黄土梁状丘陵区。(4)多数极端气温指数的突变主要发生在 1980—1985 年和 2010—2015 年;多数极端降水指数的突变主要发生在 1985—1990 年和 2010— 2015 年。  相似文献   
998.
城市化对北京市极端气候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北京地区20个气象站点35年(1980—2014年)的逐日降水、气温资料和社会经济、人口、土地覆被以及夜间灯光遥感的栅格数据,通过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站点分类,对北京市城市化进程中的极端气候变化趋势和城市化影响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整体的极端冷事件呈减少趋势,极端暖事件呈增加趋势,极端降水事件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城市化对极端温度事件有着显著的影响,相对于乡村站点来说,城市化使得极端冷事件减少的更快,极端暖事件增加的更快,造成城市的气温日较差明显变小;城市化对极端降水的影响虽不显著,但在乡村站点年降水量总量和降水日数减小的趋势下,城市化造成城市降水总量和降水日数均多于乡村,减缓了连续无降水日数的增长趋势,同时城市的极端降水有向更加极端的情景发展。  相似文献   
999.
极端波浪对海洋导管架平台的作用及其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极端波浪对海洋导管架平台作用力的模型试验,对极端波浪的作用进行了探讨。首先在常规波浪力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极端波浪作用下的简易计算方法,并结合国外相应研究成果,提出了三个简易计算表达式;在对模型试验数据的分析基础上,给出了上述三个简易计算公式中的系数,从而得到极端波浪作用下的波浪力计算表达式。  相似文献   
1000.
“98.6”闽北罕见持续性暴雨的环流特征和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指出“98.6”暴雨之所以超历史记录,是由于持续性暴雨环流特征值超历史记录造成的;闽北特大洪灾是长江流域及江南特大洪灾的组成部分,往往同年发生,以“98.6”暴雨预报成功为例,为今后预报大暴雨造成的特大洪灾提供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