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3篇
  免费   1791篇
  国内免费   1188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3275篇
地质学   4211篇
海洋学   19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02篇
自然地理   287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184篇
  2019年   322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306篇
  2015年   296篇
  2014年   342篇
  2013年   378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310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426篇
  2007年   375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362篇
  2003年   284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259篇
  2000年   258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70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129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31.
In the Haushi-Huqf (Eastern Central Oman) as in other parts of the Arabian platform, a major sedimentary break is recorded between the Early Aptian carbonates (Shu'aiba Formation) and the Albian orbitolinid-rich marls (Nahr Umr Formation). The unconformity corresponds to a succession of events: (1) a brusque interruption of the regressive sequence of the Shu'aiba limestone (algae and small rudistid build-ups); (2) a stratigraphic gap related to the Late Aptian; (3) the development of a thick ferruginous crust (hardground) that covered the top surface of the Shu'aiba; the hardground is related to a forced flooding surface; (4) the Shu'aiba was rapidly drowned and buried under the Nahr Umr marls. Moreover, the Shu'aiba limestone was subject to faulting NW–SE-trending normal faults before lithification and formation of the ferruginous crust. The faulting episode is clearly dated: post-Early Aptian and pre-Albian. The signification of the faulting remains hypothetical. The syndiagenetic NW–SE normal faults may correspond to ‘en echelon’ faults, combined with transcurrent fault movements (for example the Haushi-Nafun Fault).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ese intra-platform transcurrent movements are discussed. To cite this article: C. Montenat, P. Barrier, C. R. Geoscience 334 (2002) 781–787.  相似文献   
132.
133.
134.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地球化学探测成果,结合区域地质发展史,论述锦江水库③号断裂构造破碎带的地质特征及其对建筑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5.
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与成因   总被引:61,自引:4,他引:61  
在华北、华南板块碰撞期间,郯庐断裂带究竟是何种边界仍是没有解决的重大地学问题,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构造解释模式。关于郯庐断裂的平移距离仍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与有待深入研究之处。在华北、华南板块拼合之后,郯庐断裂带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左行平移,其糜棱岩的^40Ar/^39Ar年龄为132~119Ma,指示为早白垩世的平移活动,平移活动中伴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这期左行平移标志着中国东部构造的重大转折,是滨太平洋构造对前期古特提斯构造的叠加,其动力学机制为太平洋区伊侨奈岐板块突然出现的高速斜向俯冲。  相似文献   
136.
燕山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地轴和燕山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三个背斜和二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轭断裂组成。著名的尚义-宽城-凌源-朝阳-北票断裂是复向斜及其次级背斜的轴部纵断裂,以南大岭组、窑坡组和北票组作为其裂隙充填物。燕山EW向断裂南北对冲现象是复向斜纵断裂放射状排列并向核部推覆的反映。复向斜的形成机制完全符合纵弯褶皱作用下岩石的变形原理,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结果;秦皇岛背形的形成是后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欧亚板块之下所致。  相似文献   
137.
通过对涟源盆地区域地球物理、地质和矿产资料的综合研究,系统地总结了湘中地区重要的区域性基底断裂——城步—桃江断裂两侧深部地球物理特征的差异及其对涟源盆地沉积作用、盖层形变、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控制特征,探讨了锡矿山F75断层的属性,在此基础上,重新厘定了该断裂在涟源盆地的位置,认为F75断层属盖层断层。  相似文献   
138.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在国土规划、抗震规划及高、深、大型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对活动断裂的研究,已成为勘测、设计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就影响张家口市城市安全的活动断裂的类型、空间展布、活动特征、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及工程对策等予以阐述,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9.
青藏高原东南部第四纪右旋剪切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藏东南嘉黎断裂和滇西北断裂实地考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南部不存在统一的边界走滑断裂。嘉黎断裂的西段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是一个南北挤压作用下的东西向伸展构造区,发育近南北向的地堑系,嘉黎断裂西段是这些地堑之间的转换断层,具有较高的右旋走滑速率。滇西北断裂与红河断裂构成川滇菱形块体的西南边界,该块体具有向东南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140.
天津地区构造沉降及控沉远景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第四纪地质、统计地貌学和历史水准点调查等手段,研究了天津地区的构造沉降背景,讨论了控制地面沉降远景目标问题。研究工作使用天津地区第一海相层底板埋深、全新统地层钻孔、深层基岩标和历史水准点等一系列资料,获得天津市和邻近地区构造沉降的平均速率为1.7mm a左右。研究还发现了基底构造沉降背景具有这样一些规律:(1)从西部到东部沿海,区内沉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2)沿海河发育了一条北西方向的构造沉降异常带。(3)以海河为界,沉降分布的方向不同,北部为北西西向,南部为北东方向,整体活动规律反映了活动断裂和基底构造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