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8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221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分布在汪清县六道崴子地区的碱长花岗岩,研究后认为是A型花岗岩。其特征是具晶洞构造,钾长石是中正微长石,斜长石为钠长石(An=1),SiO2、K2O、Na2O质量分数较高,CaO、MgO质量分数较低。∑REE质量分数为139.3,δEu为0.14,亏损十分明显,是非造山期拉张构造环境形成的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112.
大气边界层物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本文总结了近4年来(2009~20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大气边界层物理理论、观测实验、数值模拟和超声风速温度仪等仪器研制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几年内大气边界层物理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3.
"西藏红色长石"的真伪及是否经过扩散处理是国内外珠宝界最激烈争议的话题之一,对该长石材料的研究意义重要。采用传统的岩石学研究和现代岩矿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偏光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光能谱仪等测试手段对"西藏红色长石"的围岩和表面残留物的宝石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红色长石"原生围岩是中基性侵入岩,围岩中含有玻璃和气孔,围岩和长石表面的残留物中含有大量的Cu,Fe元素;围岩和残留物经过了后期人为的高温烧结作用,部分暗色矿物和外来物质在烧结过程形成为玻璃,并产生大量的气泡;绝大部分"西藏红色长石"样品都经过了Cu扩散处理。  相似文献   
114.
对胜利油田胜坨地区碎屑岩储层岩芯样品和岩石薄晶片分别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进行镜下观察与能谱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碎屑岩中骨架矿物石英和长石中存在纳米尺度的结构特征;石英镜下可见类蚀像凹坑、雏晶单晶、平行脊线、晶体位错、类包裹体晶内核等5种纳米尺度的结构;长石镜下可见晶面平行凹痕、溶蚀针、纳米级薄层断阶、长石高岭石化、晶体位错和超微包裹体等6种纳米尺度的结构;这些结构大多在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有的甚至只有几十纳米;矿物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的结构特征与其本身的硬度变化、晶体品格缺陷、晶体生长过程以及成岩作用的显微表现和显微构造应力改造作用有关。对碎屑岩骨架矿物中纳米尺度结构特征的进一步研究有望为岩石显微变形的应力作用机制和方式以及溶解作用等成岩作用模式做出有效分析,进而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新的探索方式。  相似文献   
115.
金红石Zr和锆石Ti含量地质温度计   总被引:20,自引:14,他引:6  
高晓英  郑永飞 《岩石学报》2011,27(2):417-432
作为近年来新提出的两种单矿物微量元素温度计(金红石Zr含量温度计和锆石Ti含量温度计),由于其简单实用,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广泛注意,许多研究者尝试将温度计应用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岩石中。到目前为止每种温度计都存在几个不同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的适用范围和适用的地质情况目前已有统一认识,但是对于所测定温度的地质意义还存在争议。在对变质岩中金红石Zr含量温度计的应用研究中,一部分研究者发现这个温度计所得到的温度与造岩矿物阳离子配分温度计相吻合,因此可以指示峰期变质温度。然而,在对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的研究中发现,金红石Zr含量温度计得到的温度比峰期变质温度明显偏低。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研究分析,认识到不仅压力、活度、元素扩散、流体作用的参与导致的退变反应可能致使微量元素温度计所记录的温度偏低,而且矿物的不同生长世代或生长介质的不同都可能致使微量元素温度偏低。因此,在应用地质温度计时,要结合样品的岩相学、矿物包裹体和微量元素、U-Pb体系定年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并对矿物的形成环境和形成世代加以限定,从而为合理解释矿物中微量元素的分配及其记录的温度信息提供有效制约。  相似文献   
116.
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天文峰剖面全新世喷发物中长石表面风化溶蚀显微形貌和化学组成,结果显示: 天文峰剖面从顶部黑色浮岩向下到暗灰色浮岩中,长石表面发育风化溶蚀不同的显微形貌结构。其特征有,风化初期的溶蚀作用主要在双晶缝、解理缝等结构薄弱部位,形成规模较小的溶孔和溶缝等,随着风化溶蚀程度的增加,已经形成的溶蚀痕迹进一步扩大、合并、相互贯通而形成矩形溶孔或棱柱状溶孔。长石晶体上溶蚀痕迹的扩大受长石晶体各向异性的控制。天文峰剖面火山喷发物时代越早,长石颗粒表面风化溶蚀程度越强,结构越复杂; 火山喷发物时代越晚,长石颗粒表面风化溶蚀程度越弱,结构越简单。即长石表面风化溶蚀程度与火山喷发的时代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长石颗粒表面的显微形貌结构,认为漫江林场浮岩与天文峰剖面中灰色浮岩应是火山同一次喷发的产物。长石表面风化溶蚀度可以作为判定火山喷发精细序列的一个代用指标。能谱分析显示,较新鲜的长石表面与风化溶蚀的长石化学组成不同。长石风化溶蚀的显微形貌和化学组成反映了它是天然风化、溶解、淋滤,最后又有物质沉淀的自然成因。Fe元素则可能与微生物作用有关。详细研究长石表面的风化溶蚀特征,它将有可能成为从岩石微观方面探讨火山喷发后环境变化和火山喷发期次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7.
利用特别研制的纯化装置有效地除弃有机杂质气体,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泉头组四段砂岩储层伊利石40Ar-39Ar激光阶段加热分析获得了逐渐上升的阶梯型年龄谱.低温阶段伊利石的年龄小于地层年龄,大于但可能接近于油气成藏最早的年龄;高温阶段坪年龄明显老于地层年龄,反映了陆源碎屑伊利石的年龄,用于探讨盆地沉积物的物源.松辽盆地北部下...  相似文献   
118.
内蒙古赵井沟大型铌钽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内蒙古武川县赵井沟矿床是近年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找到的一处大型铌钽矿床.铌钽氧化物储量为8000余吨(钽氧化物含量大于50%),其中,ω(Nb2O5)和ω(Ta2O5)的平均含量为0.011%和0.012%.铌钽矿化主要在早二叠世碱长花岗岩类侵入杂岩体内,呈浸染状和条带状产出,并且构成似层状、脉状和透镜状矿体.研究表明,碱长花岗岩、碱长花岗细晶岩和碱长花岗伟晶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277.14±0.82) Ma、(277.0±2.1) Ma和(276.6±2.1) Ma.鉴于铌钽矿化呈浸染状在含矿侵入杂岩体内产出,推测赵井沟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海西期构造-岩浆活动有关.古大陆块体伸展构造条件下,富钠质钙-碱性岩浆作用为铌钽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物质来源,而断裂构造为成矿物质沉淀聚集创造了空间条件.赵井沟矿床属富钠的过铝质花岗岩型铌钽矿床.  相似文献   
119.
Chemical and physical weathering of primary minerals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laterite profiles in the Darling Range has formed distinct secondary mineral and morphological zones in the regolith. Erosion and human activity such as mining have exposed large areas of lateritic regolith, and its classification is important for land management, especially for mine rehabilitation. Preserved rock fabrics within regolith may enable the identification of parent rock type and degree of weathering, thus providing explanations for variations in important physical properties such as the strength and water retention of regolith. Feldspar, quartz, biotite and muscovite in porphyritic and fine-grained monzogranite in lateritic profiles have weathered via a series of gradational changes to form saprolite and pedolith consisting of kaolin, quartz, iron oxides, muscovite and gibbsite. Local reorganisation in the upper regolith or pedoplasmation zone has included illuviation of kaolin, which may be iron oxide-stained and which has disrupted the preserved rock fabric of saprock and saprolite. Quartz grain- or matrix-supported fabrics have developed, with greater pedoplasmation resulting in a quartz-grain-supported fabric. The recognition of these processes enables the use of gibbsite grainsize and distribution in regolith to infer original feldspar grainsize. Muscovite-rich or muscovite-deficient kaolin matrix indicates where plagioclase or alkali feldspar, respectively, was present in the parent rock. In some regolith, cementing by iron oxides has faithfully preserved rock fabric. The recognition of these various regolith types provides a basis for identifying the parent materials of lateritic regolith developed from granitic and doleritic rocks. Rock fabric is sometimes preserved in iron oxide-cemented bauxite mine floor regolith (Zh) due to the pseudomorphic gibbsite grains and iron oxide cement which forms a porous, rigid fabric. Plagioclase-rich granitoid is more likely to have weathered to dense clay-rich regolith (Zp), whereas albite and alkali feldspar have weathered to quartz-rich regolith (Zm) with the random orientation of quartz grains indicating that substantial reorganisation of rock fabric has occurred. It is possible to predict the response of regolith materials exposed in mine floors to management practices including ripping and re-vegetation, thus allowing targeted use of deep-ripping and planting density based on regolith type.  相似文献   
120.
根据我国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和四川盆地三叠系须家河组砂岩成岩作用和次生孔隙形成机制的研究,总结了碎屑岩成岩过程中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之间的物质交换及其对次生孔隙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1)砂岩埋藏前组成中长石的类型及相对含量、含膨胀层的粘土矿物(如同期火山物质)的数量、系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以及流体中额外钾离子的存在与否直接控制了长石的溶解方式和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2)在热力学上最不稳定且低温条件下更易溶解的偏基性斜长石在同生到埋藏成岩作用初期已大量溶解,并伴随高岭石的沉淀,在热力学上相对稳定的钾长石是保存时间最长的长石类型,也是以后埋藏成岩过程中对次生孔隙贡献最多的长石类型;(3)在埋藏成岩作用初期到120—140℃古地温以前的成岩阶段中,蒙皂石.伊利石的转化反应是克服埋藏成岩过程中钾长石溶解动力学屏障的重要机制,如果骨架颗粒中存在较多的钾长石和较多的含膨胀层的粘土矿物,则次生孔隙主要由钾长石溶解提供,并有斜长石的钠长石化或自生钠长石沉淀,这是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石盒子组和三叠系延长组次生孔隙的主要形成机制;(4)在120~140℃古地温以后的深埋藏成岩阶段中,高岭石的伊利石化是克服埋藏成岩过程中钾长石溶解动力学屏障的另一重要机制,而钾长石的溶解又是封闭条件下高岭石的伊利石化的必要伴随反应,地层中钾长石和高岭石的相对数量控制了长石的溶解以及溶解产物中钾长石、高岭石、伊利石三种矿物间的数量关系,只要地层中钾长石(或高岭石)没有消耗完,钾长石的溶解和高岭石伊利石化反应就会持续发生并在深埋藏条件下形成次生孔隙,这是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太原组和四川盆地三叠系须家河组二段砂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