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4篇
  免费   693篇
  国内免费   770篇
测绘学   176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1552篇
地质学   1606篇
海洋学   444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187篇
自然地理   29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46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71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37篇
  2012年   186篇
  2011年   240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95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44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选取反映大气环流作用的500hPa的三个因子场:1956~2001年环流特征量、振幅和位相资料作为预报因子与钦州市1957~2002年5月降水量求相关比,将求得的高相关比因子用非线性映象法制作钦州市1995~2002年5月的降水量预报,试报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2.
Hilbert-Huang变换在密频结构阻尼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Hilbert—Huang变换是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法,由经验模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技术及Hilbert变换两部分组成。本文研究此方法对于密频结构阻尼识别的应用。首先对于两自由度系统模型,说明该方法用于阻尼识别的步骤。进而研究存在频率密集现象的高层建筑的阻尼识别问题。上述结果与理论值及由半功率带宽法的识别值进行了比较,对比显示Hilbert.Huang方法较传统方法具有良好的识别密频结构阻尼的性能,适用于大型结构的系统识别。  相似文献   
83.
淮安市典型土动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淮安市典型的全新世沉积粉土和粘性土进行室内自振柱试验及粉土的动三轴液化试验,把粉土和粘性土的自振柱试验结果与Seed和Idriss建议的砂土及饱和粘土的剪切模量比G/Gmax-γ曲线和阻尼比λ-γ曲线的变化范围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粉土的剪模量比要比饱和粘土的大,而比砂土的剪模量比要小,其阻尼比接近于砂土的阻尼比;粘性土的剪模量比要比一般饱和粘土的大,而与砂土的剪模量比相近,其阻尼比要比砂土的略低;粉土的抗液化强度与液化振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来表示,其振动孔隙水压力的发展规律可以用反正弦三角函数拟合;粘粒含量是影响淮安市全新世沉积粉土抗液化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4.
探讨了比值参数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的应用;根据工程实例说明比值参数在压制局部干扰和邻近异常分离中有良好效果;将比值参数断面与电阻率反演断面比较研究,能取得较好的异常解释效果。  相似文献   
85.
对不同的小波变换算法和小波基函数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适用于地震资料处理的最佳小波基函数,并用Visual C 语言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下的地震资料小波剖面制作系统。利用小波剖面制作系统和最佳小波基函数对煤田实际地震资料进行了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86.
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高地震剖面图像信噪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提出了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提高地震剖面信噪比的新方法,首先根据数字图像处理要求的格式,对地震剖面数据进行转换,得到地震剖面图像,分析了地震数据特点和初步地震图像的实验结果后,设计了新的预处理方法——“二维沿层滤波”,在此基础上,利用可以计算帧间运动速度及其变化都较大的改进的光流分析技术,计算出多幅地震剖面对应点的偏移量,然后应用图像积累技术对这多幅地震剖面进行积累,实现对三维地震数据体提高信噪比的处理,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信息,不但可以提高整个数据体的信噪比,而且可以减少信号能量的损失,并保持原来的信号能量关系,使地震剖面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为地震解释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7.
以列联表形式计算熵函数,由熵函数值对国家气象中心发布的1996年汛期6月22日-8月7日5次暴雨过程降水数值预报进行评估,得到5种数值预报产品给江苏省各区域的雨量预报提供了0.1824bit-0.2914bit信息等结论。  相似文献   
88.
对东北输油管道锦县,盖县,海城段的粉土细砂,中砂,粉砂进行了振动液化试验,取得了和类土的τd-logNf曲线,τd/σ′-logNf曲线,为在以上地区进行液化判别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同时也为研究其它的地区相同土质的振动性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9.
地表潮汐应变观测的响应比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非线性系统加卸载响应比理论,研究了潮汐应变观测的响应比特征,解决了响应比理论应用中的两个基础问题:加、卸载荷的计算和潮汐前兆观测中加卸载响应比的计算模型选择潮汐应变观测中的一些潮汐和非潮汐的以及与孕震力学过程有关的信息为响应参量,在不同的加、卸载方式下对各种响应比的震兆变化及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加卸载响应比只在非线性系统的输入与系统的失稳密切相关时,才显示出失稳的前兆特征,且主要表现为短临前兆。  相似文献   
90.
We have discussed the behavior of a non-conserved scalar in the stationary, horizontally homogeneous, neutral surface-flux layer and,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second-order closure, derived analytic expressions for flux and for mean concentration of a gas, subjected to a first-order removal process. The analytic flux solution showed a clear deviation from the constant flux, characterizing a conserved scalar in the surface-flux layer. It decreases with height and is reduced by an order of magnitude of the surface flux at a height equal to about the typical mean distance a molecule can travel before destruction. The predicted mean concentration profile, however, shows only a small deviation from the logarithmic behavior of a conserved scalar. The solution is consistent with assuming a flux-gradient relationship with a turbulent diffusivity corrected by the Damköhler ratio, the ratio of a characteristic turbulent time scale and the scalar mean lifetime. We show that if we use only first-order closure and neglect the effect of the Damköhler ratio on the turbulent diffusivity we obtain another analytic solution for the profiles of the flux and the mean concentration which, from an experimental point of view, is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first analytic solution. We have discussed two cases where the model should apply, namely NO which, by night, is irreversibly destroyed by interaction with mainly O3 and the radioactive 220Rn. Only in the last case was it possible to find data to shed light on the validity of our predictions. The agreement seemed such that a falsification of our model was impossible. It is shown how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he surface flux of 220Rn from measured concentration profi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