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139篇
海洋学   37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91.
基于遥感和历史水位记录的鄱阳湖区淹没风险制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和历史水位观测资料,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冲积平原区洪水风险制图的方法.首先利用9幅鄱阳湖区不同时相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通过非监督分类的方法提取水体淹没范围,根据都昌水文站资料1955-2001年间水位记录,分别计算鄱阳湖洪水多发期(6,7,8月份)和全年各水位的超频率(EP),假设在相同水位条件下具有相同的淹没范围,将遥感获取的水体边界作为EP的等值线,在ArcGIS的支持下,利用等值线插值实现鄱阳湖区洪水多发期和全年的水体淹没风险制图.  相似文献   
392.
本文研究了南洞庭湖杨树清理1 a、2 a后的迹地(简称1 a和2 a)和未清理杨树洲滩(ck)涨水前后土壤种子库特征变化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杨树清理迹地土壤种子库共萌发物种23科59属65种,涨水前后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种类均表现出1 a > 2 a > ck的趋势,且随着土层加深而递减.退水后ck、1 a、2 a不同土层物种数量和密度较涨水前均有所减少,其中一或二年生物种较涨水前有所减少,多年生物种占比增加;湿生物种与中生物种数目较涨水前均有所减少,而2 a土壤种子库中生物种比例较涨水前有所增加.涨水前后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变化较小,退水后Margalef指数较涨水前有所下降.退水后地上植被物种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高于涨水前地上植被,而Margalef指数有所下降.涨水前Sørensen相似性系数表现为1 a > 2 a > ck的趋势,退水后表现为2 a > 1 a > ck的趋势,涨水前后不同恢复年份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优势物种所占比例有所差异.研究表明,南洞庭湖杨树清理迹地退水后土壤种子库密度和种类显著下降,随着恢复年份和水淹频次的增加,一或二年生物种迅速减少,多年生物种比例增加,地上植被物种均匀性有所增加,可见水文因子是影响南洞庭湖杨树清理迹地种子库恢复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93.
Atmospheric Rivers (ARs) have been linked to many of the largest recorded UK winter floods. These large-scale features can be 500–800 km in width but produce markedly different flood responses in adjacent catchments. Here we combine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data to examine why two impermeable catchments on the west coast of Britain respond differently to landfalling ARs. This is important to help better understand flood generation associated with ARs and improve flood forecasting and climate-change impact assessment. Analysis of 32 years of a newly available ERA5 high-resolution atmospheric reanalysis and corresponding 15-min river flow data show that the most impactful ARs arise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he orientation and magnitude of their water vapour flux. At the Dyfi catchment, AR orientations of between 238–258° result in the strongest hydrological responses, whereas at the Teifi the range is 224–243°. We believe this differential flood response is the result of catchment orientation and topography enhancing or suppressing orographic rainfall totals, even in relatively low-relief coastal catchments. Further to the AR orientation, ARs must have an average water vapour flux of 400–450 kg m−1 s−1 across their lifetime. Understanding the preferential properties of impactful ARs at catchments allows for the linking of large-scale synoptic features, such as ARs, directly to winter flood impacts. These results using two test catchments suggest a novel approach to flood forecasts through the inclusion of AR activity.  相似文献   
394.
周期性水文节律是影响洪泛湖泊洲滩湿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驱动力。本研究以鄱阳湖中低滩典型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样方调查与统计方法分析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关键环境因子。结果表明:鄱阳湖中低滩代表性群落分别是灰化薹草群落和虉草群落;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5,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55,生物多样性与物种均匀度偏低。虉草群落的均匀度、多样性指数高于灰化薹草群落,但二者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明显。土壤铵态氮、总磷及土壤含水量和高程是影响植物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子,其中灰化薹草的物种多样性与土壤铵态氮高度相关,而虉草的均匀度则与土壤总磷关系更密切。此外,鄱阳湖中低滩环境下,灰化薹草群落的均匀度随土壤总磷含量的升高呈现U型响应曲线,虉草则是倒U型,这表明,鄱阳湖中低滩环境下,灰化薹草群落和虉草群落生物多样性对单个、同一的环境因子存在不同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395.
二氧化碳驱提高石油采收率(CO2-EOR)在我国大部分低渗透、低孔隙度油藏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鉴于国家净零排放目标, 在采用二氧化碳驱提高采收率时, 二氧化碳封存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针对低渗油藏, 开展天然岩心长岩心CO2驱替试验, 并利用TOGA(TOUGH Oil, Gas, Aqueous)软件建立岩心尺度数值模型开展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对模型的有效性及物性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表明, 1)根据出口气油比可将二氧化碳驱油与封存划分为未见气(0~100)、极少量气(100~1 000)、气体突破(1 000~10 000)、大量气窜(>10 000)四个不同阶段; 2)孔隙度、渗透率及非均质性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大, 在后续实际场地模型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场地规模模型提供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396.
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在分析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这次灾害的成因,特别是研究了湖南省洪涝灾害加重与区域性强降雨过程时间变化的关系。指出近年来强降雨过程集中的时段有从5~6月份向7~8月份推移的趋势,造成与上游洪水顶托的机会增多,长江中下游洪涝灾害加重,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现象的持续出现,应有更深层次气候变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397.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与高原水汽输送分量“转换”特征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文中采用"箱体"模型边界的整层水汽输送特征描述长江流域梅雨带水汽收支总体效应,发现长江流域夏季降水与"箱体"模型整层水汽输送收支总量呈显著相关;青藏高原动力、热力强迫构成周边水汽输送特殊流型结构,大地形动力强迫导致高原周边水汽输送在高原南侧与东侧存在经向或纬向不同分量的水汽流型,且它们分别对长江流域梅雨带"箱体"模型水汽收支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还发现高原南侧经向水汽输送与高原东侧纬向水汽输送分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特征,此研究揭示了长江流域洪涝过程上游高原周边关键区水汽输送不同分量间的"转换"特征,且此类水汽输送流型对夏季长江全流域各区域降水具有不同程度影响.上述高原周边水汽输送经向-纬向分量间的相互"转换"效应,是认识长江流域异常洪涝过程形成的关键环节之一.高原周边水汽输送分量相关结构及区域边界水汽收支问题将为长江流域洪涝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