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081篇
  免费   4956篇
  国内免费   5991篇
测绘学   3279篇
大气科学   4431篇
地球物理   8607篇
地质学   13693篇
海洋学   3915篇
天文学   1141篇
综合类   2030篇
自然地理   4932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348篇
  2022年   842篇
  2021年   1105篇
  2020年   1273篇
  2019年   1547篇
  2018年   1108篇
  2017年   1438篇
  2016年   1391篇
  2015年   1470篇
  2014年   1930篇
  2013年   2360篇
  2012年   1870篇
  2011年   2035篇
  2010年   1637篇
  2009年   2094篇
  2008年   2144篇
  2007年   2147篇
  2006年   2127篇
  2005年   1651篇
  2004年   1533篇
  2003年   1324篇
  2002年   1056篇
  2001年   956篇
  2000年   850篇
  1999年   817篇
  1998年   779篇
  1997年   688篇
  1996年   555篇
  1995年   498篇
  1994年   419篇
  1993年   408篇
  1992年   296篇
  1991年   237篇
  1990年   197篇
  1989年   165篇
  1988年   143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66篇
  1985年   61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28篇
  1978年   29篇
  1977年   24篇
  1976年   26篇
  1973年   17篇
  1971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评价储层含油性的热解参数校正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储层含油性时,热解参数S1+S2是一项有效参数。其中S2相对稳定,S1则随样品类别或露置时间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岩心样品的随钻解分析值比较接近真实,岩屑和井壁取心样品的S1会明显损失。而目前多数探井心进尺少,大多为岩屑录井。  相似文献   
992.
以映射和叠加原理为基础,探讨了均质、等厚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向完整井作三维运动时,地下水稳定运动基本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并与裘布衣公式作了对比。由于求解时考虑了地下水流速的水平、垂直分量,故所得结果较裘布衣公式更为准确与合理。  相似文献   
993.
绵阳地区白垩系岩石风化过程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四川绵阳地区白垩系七曲寺组砂岩、泥岩风化过程的信息动态及其对森林植被的生态效应,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防护林提供开发信息。  相似文献   
994.
剪切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作为大陆岩石圈中的应变局部化带,剪切带中一般都渗透着大量流体。流体的来源与剪切带所处的构造背景、流变域和水文条件有关,而剪切带中流体的流动则受岩石的渗透率、孔隙度、孔隙性质、流体的扩散和渗透能力、环境的温压条件、应力或载荷的梯度等因素所制约。剪切带中流体的成分、通量及赋存状态或流动方式,直接影响着岩石的流变。由应变局部化及力学失稳所引起的化学不平衡和由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使剪切带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发生调整,其变异程度取决于原岩的性质、剪切的温压条件和流体的成分及通量等。由于流体的渗透流动和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使剪切带的体积有所变化,体积变化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行为。较大的体积亏损,意味着剪切带中渗透过大量的流体,这对剪切带的流变行为、化学行为和成矿作用都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从理论上对相关分析法区分重力异常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述,并从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着手,对大地水准面上的重力值与相应的地形高程作了相关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在区域性小比例主均衡补偿基本完善的条件下,重力值与高程有极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当计算窗口较大时,地下的局部不均匀体,不足以破坏重力值与高程的相头发一,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利用相关分析处理重力资料的叠加场,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且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996.
Size of a debris flow deposition: model experiment approach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e prediction of the dangerous extent of a debris flow deposition is of vital importance, but difficult to achieve. Precise prediction of the depositional boundary of a debris flow event is impossible, but the size of a debris flow deposition could provide some estimates of the area, length, width, and thickness of a debris flow deposition. Based on in situ depositional experiments performed on a debris flow creek just after debris flows, a rule of thumb expressed by a group of equations containing the multiple-variate nonlinear functions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ize and the causation also are discussed, and some empirical formulae to calculate the causative parameters for different regions are presented. Received: 24 April 1995 · Accepted: 21 June 1995  相似文献   
997.
Summary Pseudo-static and dynamic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gravity retaining walls subjected to horizontal earthquake loading. In the pseudo-static analysis,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is converted into a pseudo-static inertia force and applied as a horizontal incremental gravity load. In the dynamic analysis, an actual measured earthquake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y has been scaled to provid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values of 0.1 g and 0.3 g. Good agreement is obtained between the pseudo-static analysis and analytical method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the active coefficient of earth pressure. However, the results from the dynamic analysis require careful interpretation. In the pseudo-static analysis, the increase in the point of application of the resultant active force with the horizontal earthquake coefficient k h from the one-third point to the mid-height of the wall is clearly observed. In the dynamic analysis, the variation in the point of application is shown to be a function of the type of wall deformation. Both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determining the magnitude of the predicted displacements when assessing the behaviour of the wall to seismic loading.  相似文献   
998.
地下巷道弹性位移反分析各种优化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吕爱钟 《岩土力学》1996,17(2):29-34
探讨了6种最优化方法(鲍威尔法、单纯形加速法、阻尼最小二乘法、变尺度法、模式搜索法和变量轮换法)在巷道弹性位移反分析中的应用情况。从参数初始点的选择、收敛速度、收敛精度和可靠性方面评价了这6种无约束最优化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999.
隧道支护结构荷载作用的随机反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朱永全  张清 《岩土力学》1996,17(2):57-63
提出荷载-结构模式进行随机反分析方法,从隧道支护结构变形反算对应的荷载作用,可反推围岩抗力系数和覆土荷载的分布情况,以及作用于支护结构上各部位的外荷载。提出了以实测位移为基础的样条函数插值.以插值位移补充大量的实测值,满足了反分析所需众多的已知位移数。通过一施工实例对该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000.
解译过程的智能化实现,一直是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实践中所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综合信息解译的特点,分析了实现智能化过程的基本方法,设计了开发智能解译系统的模型。本模型集图像分析与处理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为一体,体现了解译过程的本质特征。文中论述了它们的基本任务和要求。本模型对建造不同研究内容、不同解译任务的智能化系统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