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5篇
  免费   1399篇
  国内免费   2012篇
测绘学   181篇
大气科学   650篇
地球物理   1919篇
地质学   4387篇
海洋学   811篇
天文学   110篇
综合类   452篇
自然地理   1216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337篇
  2021年   350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381篇
  2018年   337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379篇
  2014年   379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436篇
  2011年   437篇
  2010年   395篇
  2009年   438篇
  2008年   393篇
  2007年   451篇
  2006年   446篇
  2005年   377篇
  2004年   371篇
  2003年   312篇
  2002年   288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241篇
  1999年   241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33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研究具有窄谱和Weibull波高分布的波群对非线性桩柱系统作用力的统计性质。求得了桩桩的波浪峰力的各种特征值及其比值。指出这些数值不仅是阻力一惯性力参数bH的函数,也随着波群因子而变化。本文模式更具广泛性。文中给出了一系列计算图表,可从理论计算波群作用于桩柱的波浪峰力。  相似文献   
62.
The effects of Coriolis force on long waves have been discussed based on gravity waves propagating in an unbounded ocean, channel and basin. In case of ocea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iolis effect will be significant and negligible, when the wave period is comparable to 2π/f and much shorter, respectively. Results also show in a channel, the wave amplitude and water particle velocity decrease exponentially in the positive y direction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here f is positive). Moreover, in a basin, the Cotidal lines have been found as curves and rotate counterclockwise around the origin.  相似文献   
63.
金秉福 《海洋科学》1997,21(5):49-52
根据浅水波浪的底摩擦效应,对鲁南灵山湾和臼-岚山镇近岸区进行了波浪的海底摩擦力计算。波浪的海底摩擦力等值图与已知滨海锆石砂矿资料对比表明,底摩擦力大于0.18N/m^2的动力分选区有利于重矿物砂富集。据此,进一步预测了鲁南近岸带的砂矿富集区。  相似文献   
64.
用矩阵方法,求解McCreary和Fickian铅垂向湍扩散形式下,无界海洋条件时在风应力和深层浮力作用下的线性解。得出不同的湍扩散系数A情况下McCreary与Fickian湍扩散形式的流场结构。指出随湍扩散系数的增加,McCreary和Fickian湍扩散形式下u分量结构及其量值差异增大。在Fickian湍扩散形式下,能量穿越密度跃层的传递能力较强。当A=0.1cm~2s~(-3)时,在风应力和深层浮力作用下两种湍扩散形式造成流场的差异很小。提出在小湍扩散系数下,用McCreary湍扩散形式研究热带海洋环流,其结果和Fickian形式应相当一致。  相似文献   
65.
Non-Simultaneous Failure of Ice in Front of Multi-Leg Structures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SHI  Qingzeng 《中国海洋工程》2002,16(2):183-192
Because the multi-leg jacket structure is the major type of offshore structures in the Bohai Sea, the study of non-si-multaneous failure of i鏴 on multi-leg structures is important. However, the non-simultaneous failure has not been consid-ered in engineering design until now, obviously resulting in costly design and notable waste. To re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by means of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data, calculates the coefficient of the non-simultaneous failure for the double-pile structure, the square four-leg structure, the single-line multi-pile structure, and the conical structure, respectively, and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criteria for engineering design.  相似文献   
66.
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段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哀牢山—红河断裂带中段和平—水塘剖面、墨江—元江剖面和其它地段的岩石应变及磁组构进行了分析,表明应变强度的校正磁各向异性度PJ从断裂带向西至三叠系明显降低,变形强度向西迅速减弱。磁化率椭球体主轴展布反映出剪切带内、外变形方式的改变。剪切带内,以水平走滑运动为主;向西则以水平缩短为主。在应变分析中,对断裂带内的S—C组构两组面理夹角、杏仁体和石榴石应变标志体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剪切带内的磁组构和岩石组构间关系较差。此外,还对这两条剖面中的三叠系进行了应变和磁组构分析,找出了它们与磁化率椭球体对应轴率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7.
黄海冷水团夏季叶绿素垂向分布结构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书文 《海洋与湖沼》2003,34(2):179-186
通过求解海冷水团叶绿素一维模式控制方程,首次对风搅拌混合、潮混合和光衰减强度的影响机制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湍流湿合过程和光的衰减强度对叶绿素夏季垂向分布结构具有重要影响。增强海面风搅拌合作用的结果,导致叶绿素表层分布趋于均匀;增强潮温合,导致叶绿素最大值增加,最大值的位置向海面抬升;减少光的衰减强度,导致叶绿素最大值增加,最大值的位置下沉。  相似文献   
68.
建立地层孔隙网络模型描述微观孔喉特征,利用逾渗方法计算基于微观渗流机理的相对渗透率曲线,并将之应用到数值模拟计算中,给出考虑微观渗流特征的方程,并进行数值求解,得到地层中流体分布特征。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得到基于微观特征的剩余油分布数量和形式,为调剖堵水、化学驱提供技术参数,实现微观渗流机理与宏观计算的结合。  相似文献   
69.
科氏力对河口分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江口、黄河口、珠江口、闽江口等几个分汊河口为例,分析了科氏力在河口分汊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涨落潮流路分歧主要通过形成涨落潮冲刷槽和中央缓流区浅滩而逐渐使河口产生分汊;水面横比降则以横向环流和横向切滩两种形式,或堆积或冲刷,导致河口分汊。  相似文献   
70.
分析讨论了季风风应力、大陆坡地形及底摩擦在产生季风逆风流的必要条件和间接逆风流诊断判据中的作用;应用季风逆风流必要条件和间接逆风流诊断判据,解释冬季风和夏季风逆风流是如何产生的。结果表明:季风风应力是产生季风逆风流的主导因素;冬季风风应力、大陆坡地形及底摩擦三者联合作用导致表层海水在大陆坡上产生辐合生成高水位带和高动力高度带,在大陆被北侧产生NE向的冬季逆风流,南侧产生SW向顺风流;夏季风风应力、大陆坡地形及底摩擦三者联合作用导致表层海水在大陆坡上产生辐散生成低水位带和低动力高度带,在大陆被北侧产生SW向的夏季逆风流,南侧产生NE向的顺风流;冬季风盛行期间,风致经巴士海峡流入南海的黑潮水,将加速冬季逆风流的形成,加大冬季逆风流的强度;夏季风盛行期间,风应力的作用使巴上海峡以东的黑潮水不能进入南海,即使别的原因令巴上海峡以东的黑潮水流入南海,但高温、高盐的黑潮水对夏季逆风流具有阻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