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61篇
  免费   3286篇
  国内免费   4581篇
测绘学   3355篇
大气科学   2430篇
地球物理   3027篇
地质学   11907篇
海洋学   2386篇
天文学   475篇
综合类   1550篇
自然地理   2498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08篇
  2022年   567篇
  2021年   673篇
  2020年   695篇
  2019年   879篇
  2018年   636篇
  2017年   781篇
  2016年   819篇
  2015年   931篇
  2014年   1133篇
  2013年   1137篇
  2012年   1253篇
  2011年   1421篇
  2010年   1147篇
  2009年   1240篇
  2008年   1255篇
  2007年   1391篇
  2006年   1400篇
  2005年   1329篇
  2004年   1196篇
  2003年   1064篇
  2002年   1015篇
  2001年   781篇
  2000年   786篇
  1999年   630篇
  1998年   625篇
  1997年   514篇
  1996年   434篇
  1995年   368篇
  1994年   337篇
  1993年   232篇
  1992年   182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44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3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s using augmented reality (AR) techniques. The motivation for this integration is to overcome problems faced by conventional video surveillance systems. Explicit information concerning which camera currently monitors what area in such systems is missing; therefore, insight into the situation depends heavily on the operator’s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To ensure the complete coordination and monitoring of a situation in a system with multiple cameras,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a single reference system. GIS arises as a natural solution because it not only provides a solid ground truth but also provides semantic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highly important in certain video surveillance applications. To integrate information into a GIS application, that information must be georeferenced. Based on our previous research regarding the addition of georeferencing information to surveillance video, this paper introduces model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help integrate video and GIS. With an analogy to Milgram’s continuum between the real world and virtual reality, and analogous to the augmented reality and augmented virtuality in Milgram’s continuum, two models of integration are defined here: GIS-augmented video and video-augmented GIS. Then, we define the architecture of GIS-based video surveillance based on these proposed integration models, and finally, a prototype is implemented. The implemented prototype serves as a basis for analysing possible applications of real-world systems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GIS and video.  相似文献   
972.
许厂煤矿下组煤中蕴藏着较为丰富的瓦斯、二氧化碳资源。下组煤位于瓦斯风化带内,含瓦斯、二氧化碳和氮气等气体,瓦斯含量与埋藏深度呈正相关关系,主要存在低含量瓦斯、二氧化碳抽采率、二氧化碳资源化转换等技术方面的问题。从国家相关优惠政策、资源优势、煤与煤层气一体化开发技术、近水平长钻孔定向钻进技术、煤层压裂造缝技术、煤层注气增产技术和瓦斯、二氧化碳气体提纯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程度,结合煤矿的下组煤层的开采方案,认为许厂煤矿有着较好的煤炭与瓦斯、二氧化碳一体化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3.
丁亮  钮心毅  宋小冬 《地理学报》2016,71(3):484-499
利用手机信令数据识别上海市域内手机用户的工作地和居住地,获取就业者的通勤数据,测度上海中心城的就业中心体系.首先用就业者工作地数据生成就业密度分布图,基于中心城的就业密度识别就业中心.随后,用就业者工作地和居住地数据分别从就业密度和通勤联系两方面测度各中心的能级,分析各中心的腹地和势力范围.研究发现:① 上海中心城的就业中心呈主中心强大的弱多中心体系;② 就业密度越高的中心与其他地区的通勤联系一般也越强,但通勤联系在各中心间的差异更显著;③ 能级越高的中心腹地面积越大,但势力范围不一定越大;④ 相比于能级,职住功能混合度对职住平衡的影响更大;⑤缺少就业中心的地区势力范围呈交替状.本研究一定程度上能有助于解决既往就业中心体系研究因空间单元较大,缺少通勤数据在中心识别,通勤联系测度等方面受到的局限,希望能为构建上海中心城就业多中心体系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74.
地质遗迹区划是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的基础,该文根据山东省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空间分异和山东省大地构造二级构造单元,划分出3个地质遗迹大区,再以其自然分布规律、遗迹形成时间、空间、成因和地质构造单元的关联性进一步划分出8个地质遗迹区和24个地质遗迹集中区,从而建立了山东省重要地质遗迹自然区划系统,亦为地质遗迹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75.
针对PDA产品信息采集不全、屏幕小不易图形编辑、维护保管难及数据库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文章将更新数据的编辑、审核和更新入库功能移至服务器端。在系统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功能设计等基础上,利用组件式GIS开发、空间数据拓扑分析、软件系统集成、地理建模等先进技术,对土地集约利用数据库实时更新系统进行开发,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库采集和更新内外业一体化,进而实现与"土地集约利用终端系统"的完美对接,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系统提供了实时、准确的数据源。  相似文献   
976.
在分析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内涵的基础上,以肥城市为研究区域,选取24个指标构建土地生态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肥城市2000—2013年的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4年来,肥城市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处于波动状态,土地生态系统安全面临着诸多压力。最后提出了提高土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77.
徐秋枫  陈建文  姚泉  周志  王胜建 《地质通报》2016,35(203):348-355
针对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凹陷中侏罗统大煤沟组泥页岩,利用地震频谱曲线在不同流体介质储层中的形态、斜率、主频与中心频率的差值等属性参数特征,识别陆相泥页岩层系的地震频谱属性特征,预测含气性。研究结果表明,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上部能量系数较低,平均为0.6719,下部能量系数较高,平均为0.7521,结合现场含气量和全烃特征认为,可以以能量系数0.7为界线,作为识别下部和上部含气性的标志,下部明显比上部含气性好。平面上进一步圈定了2个有利目标区,得到柴页1井勘探验证。因此,频谱分解技术可应用于中国陆相页岩气的勘查开发。  相似文献   
978.
根据天然气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地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和收集该地区18个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的83个天然气样品,分析其组分和C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烃类含量介于79.24%~99.81%之间,天然气比重介于0.72~1.36之间,天然气干燥系数(C1/C2+)介于1.04~617.8之间,甲烷C同位素值介于-51.4‰~-24.2‰之间,乙烷C同位素值介于-34.2‰~-17.4‰之间。在此基础上,对该区不同构造带的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天然气类型可划分为腐泥型气、腐殖型气、混合气3类,柴西北部天然气主要为腐泥型气和混合气,少量腐殖型气;柴西南部主要为腐泥型气,少量混合气。同时,建立了天然气成因类型的判识指标,对该区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今后的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79.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全吉山、团鱼山地区的煤炭钻孔和泥页岩解吸气中发现了体积分数较高的氦气显示。对2个地区的6件样品进行甲烷C同位素和He同位素分析,其中2个样品的δ13C1值分别为-38.4‰和-39.9‰,属于有机成因。4个样品的3He/4He同位素测试结果在0.03×10-6~1.3×10-6之间,表明氦气来源以壳源氦为主,个别样品有少量幔源氦加入。通过区域背景资料和物探资料分析认为,柴北缘壳源成因的氦可能主要来源于基底富U、Th花岗岩体的放射性衰变,而柴北缘的山前深大断裂则可为氦的运移提供良好通道。氦气产生后,在垂向运移过程中结合其他烃类或非烃类气体,在侏罗系、古近系—新近系良好的储盖条件下,有可能形成独特的富氦天然气富集。  相似文献   
980.
页岩储层测井评价是后期压裂改造工程的基础,通过分析柴页1井常规测井曲线特征,结合特殊测井和岩心样品分析化验数据,综合评价了中侏罗统大煤沟组页岩岩性、物性、地球化学、含气性、可压裂性等特征,获得了储层评价及工程改造参数。柴页1井中侏罗统大煤沟组至少发育128.1m厚的富有机质页岩,具有高伽马、高声波时差、高中子、高电阻、低密度的特点;测井计算有利的富有机质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介于3.20%~4.20%之间,总含气量介于1.50~4.50m3/t之间,有利页岩层段脆性矿物含量介于45%~75%之间,划分出3个有利层组,第Ⅰ层组和第Ⅱ层组具有杨氏模量高、泊松比低的特点,有利于后期射孔压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