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36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1995-2008 年中国大陆电力消费量时空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通  何春阳  杨洋  刘志锋 《地理学报》2011,66(10):1403-1412
电力消费量是定量衡量电力消费状况的一个基本指标。及时、准确地获取电力消费量的时空动态信息,对于合理配置中国电力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DMSP/OLS 稳定夜间灯光时间序列数据,在县级尺度上模拟重建了中国大陆1995-2008 年电力消费的空间格局,揭示了中国大陆同期电力消费量的时空动态过程。结果表明:① 利用DMSP/OLS数据能够比较可靠地反映中国大陆1995-2008 年电力消费量的时空动态,精度达到70%左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② 中国大陆1995-2008 年电力消费量以中低消费级别为主,但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占全国总面积10.69%的京津唐、沪宁杭、珠三角、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四川盆地等六大城市群地区是中国电力消费最为集中的区域,共消耗了中国39.23%的电力资源。③ 中国大陆1995-2008 年电力消费量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电力消费量呈明显增长趋势的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00%。  相似文献   
162.
Global thunderstorm and shower cloud activity generate the global electric pot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rth's surface and the lower ionosphere. The finite conductivity of atmospheric air, which arises from cosmic ray and natural radioactive ionisation, permits a vertical conduction current density (1 pA m−2) between the lower ionosphere and the surface during fair-weather conditions; this current provides a physical link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atmospheres. A new instrument system is described to measure the conduction current density at the surface (the “air–Earth current”), which operates on a novel principle using two collecting electrodes of different geometry. Simultaneous measurements from two independent co-located systems using the geometrical principle show close agreement (correlation of 0.96 during 2.5 h of 5 min measurements). The sensor design described is durable and successful measurements in fair and disturbed weather have been obtained in air temperatures between −6 and 35 °C, relative humidity between 44% and 100%, fog, rain and snowfall. The uncertainty in conduction current density determinations is 0.20 pA m−2.  相似文献   
163.
2005年7月,正在施工中的220kV盐津变电所北面斜坡发生滑坡,直接危及到变电所的安全。针对该滑坡的特点,采用抗滑桩结合排水沟措施进行整治,累计增加工程费用约1500万元。文章在阐述该滑坡体岩土工程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形成条件(坡体结构、下伏泥岩工程地质特性、降雨条件、工程荷载因素)及成因演化机制。认为该滑坡经历了蠕变、剪切、滑动破坏3个阶段,且蠕变阶段塑性变形特征明显,具有较宽的塑性变形区域。最后对该滑坡提出了抗滑桩结合排水沟的治理方案。经验证,该治理措施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4.
在临清市几个地热勘查项目工作中应用了大地电场岩性测深技术,主要用于了解深部热储层的含水情况,选定地热井井位,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通过与测井及钻井结果对比,说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地层含水层段的深度、厚度等情况,为井位选取提供可靠的依据。在0~1140m的第四系、新近系明化镇组及1720m以深的古近系东营组含水层多与大地电场岩性测深的0值及低正值( 0.5~ 1.0)相对应;在1140~1720m的新近系馆陶组含水层多与其0值、负值相对应。因大地电场岩性测深曲线是地下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有时也会得出不准确的结论。尽管如此,对于地热勘查,该方法仍是很有价值的。今后应考虑扩大该技术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式,如用于调查区域内的热储层顶底板埋深情况、热储层厚度、断裂构造的位置及产状等。  相似文献   
165.
如东海滨风能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芝祥  缪剑波 《气象科学》2000,20(4):526-530
风能是绿色能源,利用风能发电是我国今后能源建设的重点,测量证明,如东的风力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近海沙洲及海岸沿线,适宜建大型风力发电厂。  相似文献   
166.
贵州"西电东送"电煤保障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朝元  何立贤  刘家仁  陈履安 《贵州地质》2006,23(3):163-167,175
分析了贵州省“西电东送”火电建设中电煤保障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矿井建设电煤资源保障存在缺口,当前矿井建设中地质勘查依据不足,从而增大了矿井建设投资风险并为生产事故多发和资源浪费埋下祸患,煤矿采矿及管理人才匮乏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供制定规划和领导决策参考:(1)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加强、加快贵州省煤炭地质勘探工作;(2)加快贵州省大中型煤矿建设,加强对小煤矿的管理、监督、引导和资源整合重组;(3)加快煤矿采矿和地质技术人才培养,特别是中等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7.
火山沉积型硼矿形成于新近纪特定的火山+湖相沉积环境条件下,含硼地层具有含硼湖相沉积岩与凝灰岩、安山岩等火山岩互层的多旋回二元沉积结构的特点.由于硼酸盐矿物的沉积发生多在沉积后期,通常与凝灰岩、粘土、灰岩等互层沉积,因此形成的硼矿层具有低密度、低电阻率的特征.针对硼矿层的这种特征,采用综合地球物理技术进行探测.在西藏雄巴地区,首先进行了1:5万高精度重力勘探,获得了研究区的布格重力异常,通过对重力资料的处理分析,获取了研究区的断裂构造发育和重力异常变化,推断了地下地层岩性空间变化特点并圈定出火山沉积型硼矿的发育有利区;在此基础上对有利区域进行了1:5000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获得了研究区地下地层电性结构特征.通过对研究区电法数据的震电拟合及重力和大地电磁资料联合反演并与研究区地质资料相结合,进一步分析了该区地层构造、断裂体系、沉积单元与火山沉积型硼矿的形成关系,并对该区火山沉积型硼矿的分布进行了预测,最终钻探验证结果与预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