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0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588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2096篇
海洋学   4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5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991.
对辽宁青城子铅锌-银-金矿床的主要矿石矿物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铁矿进行了显微鉴定、电子探针和ICP-MS分析,获得它们的固结顺序为:黄铁矿早于闪锌矿,二者早于方铅矿(闪锌矿交代黄铁矿,方铅矿交代前两者)。从硫化物成分空间分布可以判断成矿流体以甸南-榛子沟为中心分别向二道-喜鹊沟和大地-白云迁移。根据方铅矿固结温度(327℃)参考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322℃),限定以方铅矿为主的矿床其硫化物形成温度约为322~327℃;利用Cd在方铅矿-闪锌矿分配系数温度计获得铅锌矿成矿温度在344~464℃之间,结合闪锌矿出溶黄铜矿温度(高于350℃),参考石英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300~360℃),并参考黄铁矿发生脆性变形温度(400℃),获得以闪锌矿为主的矿床硫化物形成温度约为360~400℃,银铅锌矿床的成矿温度被限定在390~400℃;由于自然金主要赋存在黄铁矿微裂隙中,利用黄铁矿发生脆性变形温度并结合石英流体包裹体温度(230~370℃)约束金成矿温度约为370~400℃。成矿温度较高可能归因于样品采集位置较深所致;最后利用矿石矿物、侵入岩、围岩微量元素对比分析判断成矿流体与中生代(特别是印支期)侵入岩具有亲缘性,根据印支期岩浆混合特征认为岩浆混合作用可能对本地区成矿作用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92.
长江流域安徽段2016年暴雨洪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锦堂  李京兵  方泓  顾李华  史俊  朱琼  吴峥 《水文》2017,37(6):91-96
2016年6月18日7月21日,长江流域安徽段发生暴雨洪水,最大3d、7d雨量位居历史第一,重现期大于50年一遇,最大15d雨量位居历史第二,重现期接近50年一遇,至7月5日长江安徽段全线超警戒水位,给长江流域安徽段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收集、整理了本次暴雨洪水的资料,对暴雨的过程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历史特征年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强降雨、降雨的空间分布以及前期长江底水高是2016年洪水总体水平位居历史第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3.
南岭萤石矿床成矿规律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岭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萤石矿聚集区之一。本文从矿床类型、空间分布格局、成岩成矿时代、稀土元素组成、成矿流体特征、成矿物质来源、矿床成因等方面对区内萤石矿床进行了研究与总结。南岭萤石矿床的数量东多西少,储量则是"中间大,两头小",矿床类型中亚带以伴生型为主,东亚带和西亚带主要为单一型。成矿时限介于160~100 Ma之间,集中在160~135 Ma,由中亚带向西亚带和向东亚带有变年轻的趋势。单一萤石矿床以大气降水为主的成矿热液沿破碎带循环、淋滤,使花岗岩中的F以及地层中的Ca再次活化、富集、重结晶成矿,成矿相对于成岩具有较为明显的滞后性,时差为10~20 Ma。伴生型萤石矿床首先经历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由花岗岩浆的F与地层的Ca结合形成,成岩与成矿作用近于同步,后期又经历了大气降水改造和重结晶。  相似文献   
994.
拟建中国遂宁地质公园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腹地,处于川中平缓褶皱带,侏罗纪地层层序发育相对完整,广泛出露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侏罗系上统遂宁组和蓬莱镇组地层。公园地形东部较高,逐渐向西北倾伏,总体构造方向近东西向,在大地构造上属于蓬莱镇背斜中段北翼,以发育构造变形幅度较小的平缓褶皱构造为主,断裂构造较少发育,天然气、岩盐、卤水等沉积矿产丰富。古生物化石、地层剖面和重要采矿遗址成为了公园三大主导地质遗迹。本文通过对公园内古生物化石、地层剖面和盐卤资源的成因进行分析研究,从区域地层年代划分、地层对比,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重建,探究四川盆地侏罗纪古地理格局与古生态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等方面,为提升地质公园的科学内涵与科研价值、发挥其科学普及功能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95.
本文以地球科学基础学科的基本知识和矿床实例首次论述了雪峰隆起带内板岩、变质砂岩等浅变质的区域变质作用不能使岩石中的金活化迁移富集成矿;断裂构造在动力变质过程中本身并不成矿,断裂破碎带的地层中金只是带内金矿体金金属量的0.123%;流体包裹体测定的金矿成矿温度主要区间在200~300℃,说明雪峰隆起带岩金矿床不是地下水热液成因;金矿床的一些矿石矿物、伴共生组分、微量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等特征与花岗岩类岩浆岩的相似性也说明了两者间的成因关系;重磁资料推断地表无岩浆岩出露的岩金矿床下部有大面积的隐伏岩体。以上论述和排除法均说明雪峰隆起带上岩金矿床成因类型是岩浆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96.
联合古陆(Pangea)大陆边缘及泛大洋和古特提斯洋的广大地区在二叠纪时期出现大规模硅质富集事件, 被称之为“全球二叠纪硅质沉积事件”。黔北遵义地区二叠纪瓜德鲁普世—乐平世转换时期成硅事件为该事件重要组成部分, 呈现出“白泥塘层”层状炭硅质灰岩、层状硅质岩和硅质条带或燧石结核三种不同类型硅质富集岩石。遵义地区硅质来源的研究能够深入认识全球性“二叠纪硅质沉积事件”, 同时为研究该时期遵义盆地的结构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窗口, 对遵义锰矿成矿作用也有重要指示意义。文中采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并通过硅同位素的协同指示意义对硅质来源进行厘定, 并对硅质岩成因与沉积环境进行归纳总结, 在研究区建立系统完整的硅质富集沉积体系。实验测试结果显示: “白泥塘层”炭硅质灰岩中δ30Si值介于–0.09 ~ –0.67之间, 层状硅质岩中δ30Si值介于0.03~1.47之间。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和岩石学特征表明: “白泥塘层”炭硅质灰岩形成于深水盆地缺氧还原环境, 硅质来源于海底热液, 沉积中心位于热液喷口的附近, 沉积过程中受陆源硅质输入影响显著。层状硅质岩形成于浅海台地正常沉积氧化环境, 硅质来源于海底热液, 沉积远离热液喷口, 热液沿构造裂隙通道经过了一定的迁移距离, 与茅口组浅海台地相正常沉积的块状-厚层状灰岩发生交代作用, 从而形成硅质岩; 硅质条带或结核形成于浅海台地正常沉积氧化环境, 硅质主要来源于海底热液, 沉积过程中有陆源硅质的输入, 由长时间多期次的海底热液喷流作用带来的硅质迁移至盆地外围浅海台地形成。  相似文献   
997.
川西北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是新发现的重要天然气产层。在青川何家梁以及葛底坝等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存在一种特殊紫红色调的白云岩,目前对该白云岩成因及形成环境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次研究采用宏观与微观、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式对该白云岩进行了系统分析。该类白云岩呈紫红、肉红等色调,单层厚度3~50cm,显微镜下岩石本身呈晶粒结构。对其成因初步分析认为:白云岩中的紫红色、肉红色是一种次生色,是铁元素富集后被氧化的颜色;白云岩存在暴露、岩溶、垮塌现象,指示其形成于古地貌相对较高的局限蒸发环境;只有白云石核心变色,说明其形成时间较早,应为准同生期在相对局限的环境下,颗粒被富含铁元素的水体浸泡侵染所致,随后颗粒外继续形成白云石胶结物将其包裹。紫红色白云岩相对发育的地层往往白云岩的储层厚度大,物性好,岩溶现象发育,储集空间类型多样,是该地区油气勘探的一种重要指示标志。  相似文献   
998.
温泉汤温泉是威海地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温泉,综合地球化学和地质调查方法,分析温泉汤温泉的形成模式。本文采集温泉汤温泉水样进行了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测试,通过分析温泉水的水质类型、补给来源,估计水循环深度,结合地热地质条件进一步丰富了地热成因机制。水化学Piper分析图表明温泉水属于Na-Cl型温泉,水岩作用分析表明温泉水具有浅层水的特征,而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分布于中国东部大气降水线附近,推测温泉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浅层水的影响。根据δ~2H同位素高程效应,计算得到温泉的补给高程为225~265m之间,根据周边地形地貌特征,南部山区约为240m左右,确定南部山区是主要的补给源。综合分析认为,大气降水从温泉汤温泉南部山区汇聚到盆地中,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通过断裂破碎带在深部进行热交换形成温泉热水,然后运移到地表,出露成温泉汤温泉。通过成因模式分析,为温泉汤温泉的资源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威海地区其他温泉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刘涛  李渝生  汪波 《山地学报》2005,23(3):342-347
从滑坡的地质环境入手,通过地质调研及测绘,分析曾家包包大型基岩滑坡的特征、控制因素及成因机制,并运用sama法及不平衡推理法、毕肖普法对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进行计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在现今应力场作用下滑坡的稳定性采用了有限元模拟,并对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在天然条件下曾家包包滑坡曾处于稳定状态,岩体中的软弱夹层经长期持续的地下水浸润软化逐渐泥化形成倾角上陡下缓的贯通性滑移面,在雨季降雨异常集中期,岩体排水不畅形成较高的空隙水压力,斜坡岩体就会沿滑移面发生顺层滑移,从而形成大型基岩滑坡。  相似文献   
1000.
辽宁省灯塔市大达连沟铁矿床位于灯塔市铧子镇,为一隐伏的大型铁矿床,埋深为1 360~1 430m,已控制矿体走向延长1 600m,倾斜延深580m,平均厚度为127m。矿体呈陡立厚板状体,夹石很少,为单一矿体。矿石自然类型为透闪-阳起磁铁石英岩,工业类型为弱磁性铁矿石。矿石品位在走向和垂向上基本稳定,mFe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少,有害组分含量低。矿床为典型的鞍山式铁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变质型铁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