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3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5 毫秒
21.
广东省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流程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涉及国土、气象、广播电视和政府主管等多部门共同协作。其信息的特点包括时效性、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预警工作中建立科学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流程”是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环节。论文重点介绍以气象信息、地质灾害信息等数据传输为主线的地质灾害预警“业务流程”的研究和特点。  相似文献   
22.
本文以北京市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系统设计原则,研究和设计系统的总体架构和详细架构,提出了功能模块、数据库,对比分析了预警预报模型与GIS集成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23.
水电水利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地质灾害问题较多.为加强防灾减灾研究,结合常规地质灾害分类及水电水利工程特点,对水电水利工程地质灾害进行系统的分类和描述.成因不同,可分为工程建设、自然因素及其共同引发的地质灾害;工程特点及成灾对象不同,可分为水库工程、边坡工程、地基工程、地下工程和移民工程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24.
毛建国 《安徽地质》2011,21(4):293-295
四川省松潘县是安徽省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对口援助县。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技术援助组代表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了技术援助。其中,开展了"分散安置点建筑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由于时间紧迫,工作任务属特事特办,所以技援组工作人员采取定性评估和简化评估程序等方法,较圆满地完成了地灾评估工作。对于应急情况下的地灾评估工作,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25.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中国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基于信息论发展起来的信息量模型是进行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GIS技术为滑坡灾害在不同模型条件下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有效地技术支持。经过研究,开发出了基于MapGIS软件平台的滑坡灾害风险分析系统。在该系统支持下.采用信息量模型对中国范围内的滑坡灾害进行危险性分析。进而进行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终的滑坡灾害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26.
在勘察、施工开挖及物探的基础上,揭示断层控制滑坡的诸多现象和特征,为研究福建省地质构造与滑坡的相关性问题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27.
王爽  王晴  斯蔼  刘振辉  李晓华 《华北地质》2012,(3):206-209,223
基于地质灾害的多样性及其变化的随机性和非稳定性特点,本文综合利用数学算法和GIS技术,设计了地质灾害预警模型,分析了诱发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等几方面的因素,应用地质灾害显式统计预警的基本原理,并通过确定性系数模型(CF)综合分析了天津市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环境基础因素的关系,更好的修订了我市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模型.实践证明,应用基于GIS 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已在我市近几年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中不断完善,预警预报精度得到提高,防灾减灾效果明显,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8.
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全国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建立地质灾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由2类、6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0个三级指标及100个评价因子构成.采用自下而上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因子选取、数据修正、归一化处理、权重确定,建立评价模型.评价结果采用斜率法划分为四级,反映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受灾情况、受威胁情况、相对受灾程度及受威胁程度等.对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9.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都江堰至汶川公路两侧地质灾害尤为发育,先后多次完全中断震中生命线的交通,严重影响了公路的安全运行和灾后重建的顺利进行。通过汶川地震前后都江堰-汶川公路边坡现场调查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该地段边坡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其破坏模式、易发性分区和防治建议。研究表明破坏类型主要为碎屑流式、碎裂滑移崩塌,剪断-溃滑型、拉裂-溃滑型、顺层溃滑型滑坡和沟谷型泥石流。都汶公路两侧的边坡灾害以崩塌为主,滑坡、泥石流次之。地震使区内泥石流暴发的频率和规模增大,特大型泥石流主要发生在映秀-北川断裂带的地震烈度较高区域。防治此类地质灾害,应以治理为主,预防和避让相结合。  相似文献   
30.
哀牢山中段滑坡灾害类型及其变形失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旗 《地学前缘》2007,14(6):112-118
以哀牢山地区中段为理论研究基地,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对西南山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工作方法、对哀牢山地区中段滑坡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变形失稳模式进行了描述性研究。调查研究表明:在西南山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调查部署应兼顾流域环境、地质条件和社会经济等三要素,应充分发挥遥感调查的先导性作用,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专业调查方式,加强对区域灾害地质条件的调查,结合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增强对地质灾害趋势的预测能力;哀牢山中段滑坡点多面广,规模小,包括特殊土体型、崩滑堆积体型、残坡积层型、人工堆填土型和风化层型5种类型;滑坡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显著,现代滑坡集中分布于地理地质-人类活动的频变区(或带),古滑坡主要沿主干构造或深切河谷岸坡分布;滑坡变形失稳具有散裂-摩阻-溜滑、蠕滑-拉裂-转动、滑移-拉裂-溃屈、蠕滑-拉裂-追踪和弯曲-拉裂-崩滑等5种模式;概括出了区内3种滑坡-泥石流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