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75篇
测绘学   13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266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1.
蛇绿岩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旗  钱青  王焰  贾秀琴  韩松 《地质论评》1999,45(7):101-107
蛇绿岩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类型,但基本的是岛弧拉斑玄武岩(IAT)和洋脊玄武岩(MORB)两种。蛇绿岩的玄武岩大多数是LREE亏损型,如NMORB和IAT。EMORB的LREE略富集是NMORB与OIB混合造成的。文中讨论了变质作用和水岩交换作用对蛇绿岩的改造,鉴于变质岩区蛇绿岩地球化学研究往往出现多解性,作者认为,当前至关重要的是在研究思路和方法学上要有一个突破。  相似文献   
412.
东北亚地区的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吴福元  曹林 《世界地质》1999,18(2):1-13
东北亚地区由南部的华北地块、北部的西伯利亚地块和其间的造山带组成,古生代期间基本完成块体拼贴的造山作用过程,中新生代期间受到东部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通过对近10年来新的研究成果的总结,作者对该区的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古老地块的性质及与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的关系、古生代造山作用的特点及地球动力学模型、中新生代东亚大陆边缘的地质演化格局、深部地质与地壳演化等,并讨论了该区在全球地  相似文献   
413.
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省的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索书田 《地学前缘》1999,6(4):255-262
构造解析的基本目的是建立构造事件造成的地质体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和流变学。大陆碰撞造山带内含柯石英及微粒金刚石等矿物组合的超高压(UHP) 变质岩的形成和折返,是极为复杂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世界上已知大多数超高压变质带相似,中国大别地块内超高压变质省现今观察到的主体构造形式,主要是在碰撞或超高压变质峰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通过对大别超高压变质省内伸展组构及挤压( 碰撞) 组构的鉴别、分析,结合有关超高压变质带构造学研究领域的简略综述指出,在揭示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及折返动力学过程中,构造解析的思维和工作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414.
现今全球大洋中脊系统的分布具有球面上的定向性与等距性,横向上的波动性,时代上的长期性与对称性及洋中脊位置相对于大洋岩石圈的稳定性等基本特征,洋脊系统的展布与地球自转存在密切相关性。
大洋中脊系统分布的基本特点决定于固体地球内部的动力系统。已有资料表明,地球各圈层均受西向驱动力与重力两大全球性基本构造动力的驱动作用。在西向驱动力、重力与热力的长期作用下,固体地球各圈层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流变性。本文通过解流变体的Navier-Stokes动力学方程,求得团体地球岩石圈-软流圈的水平速度分量Vθ与径向速度分量Vr
据此对全球洋脊系统分布的定向性、等距性、垂向波动性及与地球自转的密切相关性等基本特征及其产生的动力学机制进行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415.
石炭纪以来地磁场倒转速率与地球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地磁极性年表、磁性地层学基础上分析地磁场倒转速率自石炭纪以来的变化特征与地核/下地慢耦合关系,并吸收前人有关真极移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讨论地磁场倒转速率、真极移速率、下/上地幔对流以及岩石圈动力学过程的关系,以及与东亚岩石圈动力学过程可能存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416.
青藏高原壳幔形变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立强  邓军  陈赟 《地学前缘》2006,13(5):360-373
现有数值模拟研究已在很大程度上较合理地给出青藏高原演化运动学和动力学过程的图像。利用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方法,笔者进行了青藏高原壳幔形变数值模拟研究。据此得到的青藏高原三维壳幔形变特征反映纬向上主碰撞带远、近程效应的差异和经向上地壳物质“逃逸”的存在,印证了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南北双向挤压、而且南部作用大于北部作用的可能应力场特征。青藏高原壳幔形变不仅强烈依赖于随深度变化的岩石力学性质及其距离挤压作用前锋带的远近,而且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一性。同时,强应变(剪切)带的存在对高原岩石圈形变具有重要影响,高原形变过程中地壳尺度的耦合流及壳-幔解耦共存。但是,常规数值模拟研究尚存在很大局限性:(1)物理-力学模型单一;(2)几何模型简单;(3)边界形态与条件理想化;(4)模型内部块体划分粗糙;(5)不连续体介质处理困难。借助具有可处理大形变能力的4-D数值模拟方法,将观测资料与数值模拟相互补充是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壳幔形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417.
地球动力环境对岩浆来源和侵位机制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铜陵矿集区中生代中酸性侵入岩和大规模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凤凰山岩体为凤凰山矿田的主要组成部分, 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根据精确锆石SHRIMP测年结果, 凤凰山岩体206Pb/238U年龄为(144.2±2.3) Ma, 是晚侏罗世形成的一个典型岩体, 和铜陵矿集区主要成矿岩体的形成时代一致.接触带构造变形特征显示岩体侵位受控于区域左旋剪切应力场作用.内部构造变形特征表明凤凰山岩体在深部主要为左旋螺旋式强力上升, 浅部为气球膨胀式主动侵位.岩体形成时代及构造变形特征表现出晚侏罗世铜陵矿集区和成矿有关的侵入岩系列的形成可能和古太平洋板块的向北斜向俯冲所导致的左旋剪切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418.
南海西缘断裂带右行走滑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长松  唐勇  谭勇华 《海洋学报》2009,31(1):159-167
南海西缘断裂带,北端始于17°30'N附近的海南岛南部,往南延伸止于北西走向的卢帕尔断裂,南北延伸长度约达1 600 km,十分壮观(见图1)。该断裂带除了其名称和延伸长度在不同研究者的文章中各有所不同[1—4]之外,其名称和作用至少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早已成习惯,如在《亚洲地质》[5]一书和杨树康等[1]、陈国达[4]等许多著名科学家的论著中不断地得到了应用。该断裂带的构造地位和作用得到地学界的普遍重视,到目前为止地学界基本上认为它就是印支亚板块与南海亚板块之间的区域性边界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