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0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228篇
测绘学   96篇
大气科学   171篇
地球物理   536篇
地质学   518篇
海洋学   298篇
天文学   149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简要论述了攀枝花市三区自然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及新构造运动、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分布的基础上,统计了攀枝花市三区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了三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原则与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2.
乐山市金口河区位于四川省小凉山腹地,是大渡河中下游流域内的典型山区城镇。区内山高谷深,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据调查区内共发育地质灾害133处,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地方经济发展。实地调查后,查清了金口河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对城镇建设的影响,结合调查分析提出了金口河区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93.
作者利用所研制出来的磨抛光合成新材料与传统磨抛光工艺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对多种最常使用的矿物或岩石的反复试验,结果表明合成新材料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具有抛光速度快(所需时间仅为传统工艺的1/3~1/2),而且抛光效果极佳(基本无糙面或麻点),经久耐用,耗材极低和基本无巴盘打片现象。  相似文献   
194.
从地壳上地幔构造看大陆碰撞带岩石圈的克拉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采  于常青 《地质论评》2014,60(4):721-740
本篇讨论超级大陆汇聚后逐渐变为克拉通或扩大克拉通的作用过程,即指经及大陆碰撞地体汇聚后新形成的大陆块逐渐转变为刚性克拉通的作用过程。增生大陆岩石圈的克拉通化的作用后果,包括大陆地壳密度的增加,岩石圈地幔的增厚和大地热流值的下降,使大陆岩石圈逐渐刚性强化。大陆碰撞后形成的大陆块必须经过克拉通化的过程,才能逐渐成为刚性克拉通。作用过程主要包括:①上地壳沉积碎屑岩石结晶岩化和中地壳岩石角闪岩化;②下地壳岩石基性化;③大陆碰撞带下凹莫霍面的磨平;④岩石圈地幔底侵加厚形成陆根。从大陆碰撞带转变为克拉通的过程也是岩石圈地幔不断增厚而地壳缓慢变硬变冷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以下作用:区域变质作用,交代作用和岩石圈幔源岩浆的底侵。这个过程时间尺度比碰撞造山作用大一个级次。长期的底侵作用使地壳岩石密度和强度不断加大,改变岩层的矿物成分和局部结构。当大陆岩石圈克拉通化到一定程度之后,由于下方软流圈的热能供应逐渐减缓,使岩石圈地温梯度缓慢下降,最终结果会形成大陆根。由于显生宙大陆碰撞带岩石圈强度弱,大陆碰撞时更容易造成岩石圈变形,因此大陆碰撞的板内效应主要发生在大陆内的显生宙碰撞带。显生宙大陆碰撞带如果再次受到大陆碰撞板内效应的作用,其克拉通化的过程必然会推迟。  相似文献   
195.
陈雪 《地质与勘探》2014,50(Z1):1413-1417
建立了一种利用New Wave UP 213 nm激光和ThermoFisher X Series2四极杆等离子体质谱法直接测定硅酸盐矿物中54种元素的分析方法。该方法以40Ca为内标、玻璃标准参考物质NIST SRM 610为外标,通过调节载气流量、激光频率、激光能量、激光剥蚀斑径降低元素分馏效应,并对NIST SRM 612进行测定,测定结果满足分析要求,54种元素的相对标准偏差大都低于10%,可应用于地质学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6.
张弛  李枝坚  曾辉 《地理研究》2022,41(5):1279-1297
识别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多尺度权衡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指导管理决策和推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尺度响应特征及差异变化成因尚不明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尺度划分方法。本文评估了珠三角地区的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境质量、自然游憩共4种关键生态系统服务量,基于小波变换的特征尺度估算方法,确定了研究权衡关系的最佳聚合规模序列。应用相关性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定量化识别权衡强度在各个尺度的影响因素,并比较了不同尺度间主导影响因素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权衡强度在6条样线上的特征尺度突出,2000~11500 m是研究权衡关系的最佳尺度序列范围。② 自然游憩与水源涵养、生境质量之间存在协同关系,自然游憩与土壤保持互为权衡关系。三对服务组合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多随着尺度的增大而增强,特别是在县级行政管理规模上,所有配对服务表现出最强的协同或最弱的权衡关系。③ 植被覆盖度对权衡强度的驱动作用突出且相对稳定。地形因素是小尺度范围内权衡关系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而气候因素和景观格局指数在较大尺度的影响作用显著。本研究通过优化传统的多尺度研究序列构建方法,为调控各类驱动因素以制定多级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7.
为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空间效应,基于2011—2017年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综合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及空间DID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 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发展格局从“多点式”零星分布向“组团式”聚集形态转变,但各城市发展层级差距仍未改善,长三角成为重要的数字经济高水平集聚区。② 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改善了城市碳排放,通过引入“智慧城市”这一外生政策冲击进行检验,发现结论具有稳健性,而且这种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负向影响作用较强,位于城市群内部的区域受数字经济的影响更大。③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作用在不同经济圈层内有所差异,空间外溢具有边界效应,在1100km处外溢达到峰值。④ 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创新能力以及数字普惠金融是数字经济影响城市碳排放效应发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8.
城乡一体化对中国乡村振兴和城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落实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快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涌现了一批收缩型城市,其城乡一体化发展有什么特征、城市收缩是否对城乡一体化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成为新时期推进全民共同富裕目标研究中的核心科学问题。论文据此基于“城镇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与投入城乡协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动力—路径—目标”对城乡一体化内涵进行界定、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东北三省为例,从收缩城市与非收缩城市、收缩城市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类型视角,对2010—2019年期间的城乡关系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 东北三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且内部空间分异明显。② 城市收缩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表征出较为明显的影响,收缩城市的城乡一体化水平整体较非收缩城市要低、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更为明显。③ 收缩城市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存在收缩类型、收缩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其城乡一体化水平由收缩初期阶段向收缩后期阶段逐渐降低,收缩类型上表征出资源依赖型收缩城市<综合型收缩城市<虹吸型收缩城市<区位制约型收缩城市的发展特征。故此得出收缩城市源于发展要素被“空间剥夺”而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影响,收缩城市的涌现不利于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东北振兴中应充分考虑收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99.
???????й???????????????????????????Ч???????????????????????????????????????????′?????????????Ч??????????????????????????????????????ξ????????????????????????????????????????ε??????????????????????????????ò?????????????????????????????????????????????????????Ч?????????????????ε????????????????  相似文献   
200.
The Chihuahua City region, located in the semiarid-arid northern highlands of Mexico, has experienced intensive groundwater abstraction during the last 40 years to meet water demands in the region. A geochemical surve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 from baseline to modern conditions of a 130-km flow path including the El Sauz–Chihuahua–Aldama–San Diego de Alcalá regions. The research approach included the use of major chemical elements, chlorofluorocarbons and environmental isotope (18O, 2H, 13C and 14C) tracers. Stable isotopes indicate that groundwater evolves from the evaporation of local rainfall and surface water. Groundwater located at the lower end of the flow section is up to 6000 years old and older groundwater in the order of 9000 years BP was found in a deep well located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flow system, implying contribution from a neighbour basin. The background groundwater chemistry upstream of Chihuahua City results from feldspar weathering. Beyond Chihuahua City the chemical conditions are strongly modified owing to disposal of sewage from public and industrial water supplies into the Rio Chuviscar, subsequent allocation of this water to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areas and direct infiltration under the river bed. As a consequence, anions like chloride and sulphate are mainly related to surface sources. Nitrate is controlled in part by sewage from public supply and industry and in part by agricultural practices. Arsenic and fluoride are related to weathering of rock formations of local mineralized ranges and subsequent enrichment of the basin-fill by magmatic process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implications for groundwater management in an arid region that depends entirely on groundwater for domestic,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water consumption. Copyright © 2008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