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2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27篇
地球物理   141篇
地质学   1137篇
海洋学   7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1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泾洛河流域元代干旱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顾静  赵景波  周杰  张佑印 《地理研究》2009,28(3):663-672
通过对泾洛河流域元代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该时期泾洛河流域干旱灾害等级、干旱灾害事件在时间上的变化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泾洛河流域从元代早期(公元1266年)~元代晚期(公元1359年)的94年中,共发生干旱灾害29次,平均每3.2年发生一次;泾洛河流域元代的干旱灾害主要以轻度旱灾为主,占旱灾总数的44.8%,其次是中度旱灾,占旱灾总数的37.9%,特大旱灾的发生频率也较高,占旱灾总数的13.8%,大旱灾发生频率最低,占旱灾总数的3.5%。泾洛河流域旱灾在元代早、中、晚期分布不均匀,从早期到中期再到晚期,干旱灾害呈现出由少变多又变少的趋势。该区旱灾以夏旱最多,春旱次之,春夏连旱与春夏秋冬四季连旱的发生频次也较高,仅次于春旱。降水量的年内分布不均匀是该区在元代发生轻度和中度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而气候的异常明显变干是该区在元代中期干旱灾害加剧和大旱灾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初步认为泾洛河流域元代发生了1次干旱气候事件,时间在1326~1332年。  相似文献   
992.
反演磁性地质界面的意义与方法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磁性地质界面的反演是地球物理勘探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提高磁测资料的地质解释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磁测资料反演磁性地质界面主要分两步:第一步,从总异常中分离有磁性界面起伏引起的磁异常;第二步,由分离的磁异常反演磁性界面的深度.本文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回顾了提取异常和反演界面的较有代表性的技术.  相似文献   
993.
在分析区域地质环境背景基础上,总结出唐山地区主要公路工程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采空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和砂土液化,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要灾害。并根据灾害发育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94.
李欣 《福建地质》2006,25(3):164-168
通过近年来福建省境内所发生地质灾害点与灾害发生之前10 d内实际累计过程降雨量、灾害发生时临灾及降雨量的统计分析,初步建立了福建省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式,利用预报预警区前期实际累计过程降雨量和福建省气象台提供的未来24 h降雨量预报资料,以及不同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等条件,对降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发生时间和范围可能性作出预报预警,由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和福建省气象局联合在福建省电视台发布福建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相似文献   
995.
姜宏汝 《福建地质》2006,25(3):159-163
多期次断裂构造运动的叠加,使得断裂带内的地层、岩体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构造侵蚀作用使原有的地形(地貌)、地表水系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岩土体特征也随着发生改变。通常断裂带内的构造侵蚀、风化剥蚀作用相对比完整的断块要强烈的多。因此,断裂带成为地质灾害易发、高发区域。  相似文献   
996.
历史文化街区房屋建筑密度大,内部空间狭小,疏散难度较大,现有避难空间难以满足地震避难要求,提高历史文化街区抗震韧性势在必行。面向历史文化街区,以避难空间的评价与规划方法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 10.2对研究区域道路网络与环境要素进行空间建模,在归纳分析与专项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避难空间评价量化指标,运用空间网络与叠置分析、GIS空间分析与可视化分析提出历史文化街区避难空间规划与布局方法。以天津市14个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基于安全性、时效性、便捷性与应急功能性的目标,评价街区道路易损性及现有避难空间合理性,通过用地适宜性评价选择适宜性等级较高的区域作为避难空间的候选位置;针对现状避难空间无法满足避难需求的街区,运用集合覆盖模型、最大化覆盖范围模型及最小化设施点数模型等定量分析方法进行避难空间优化布局,并对新增避难空间进行评价,实现对本文提出的历史文化街区避难空间规划方法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验证。  相似文献   
997.
兰州市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灾害类型多样且点多面广,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会城市之一。目前对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发育特征研究较多,而对灾害防治对策及模式的研究较少。笔者通过查阅资料、现场调查、归类分析,系统总结以往地质灾害防治经验,提出了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模式,力求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效果并对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98.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22 tephra beds and their associated paleosols at two sites selected from our studies in West New Britain, Papua New Guinea provide the essential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for understanding human responses to c. 40 ka years of volcanic activity. Lithology, grain size, and mineralogy of the tephras, interpreted for the first time, elucidate the varying volcanic provenance, especially of the Pleistocene beds, and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which former inhabitants experienced.  相似文献   
999.
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系统硫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系统中,甲烷的渗漏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地球化学微环境。渗漏的甲烷在硫酸根-甲烷氧化还原界面与硫酸根之间发生厌氧氧化反应,同时硫酸盐发生还原反应,形成具有特殊同位素组成的自生碳酸盐、硫化物(AVS、黄铁矿等)和硫酸盐(重晶石、石膏)等。反应过程中硫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使得产物中硫的同位素发生了强烈分馏,具体表现为低δ34S值的硫化物矿物和高δ34S值的硫酸盐矿物的形成。沉积物中这种独特的硫同位素特征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系统中独特地球化学微环境有关,是硫酸盐还原反应过程中细菌控制的硫酸盐分馏和厌氧细菌对硫的歧化反应(disproportionation)的共同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矿井音频电透视技术探查顶板砂岩水——以济三煤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前探查并正确处理煤层上覆含水层异常,是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工作之一。应用矿井音频电透视技术,对济三煤矿二叠系山西组3煤层顶板砂岩及侏罗系蒙阴组底部砾岩充水含水层进行了探测。探采对比分析表明:在地层垂向结构相同,横向相对均一的情况下,视电导率值越高、异常幅度越大,地层的含水性越强;工作面回采涌水区段相对于物探异常位置滞后明显;涌水量的大小与音频电透视的视电导率值、异常幅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