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04篇
地质学   329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光洪 《地质与勘探》2009,45(4):450-455
为了扩大资源储量,降低找矿风险,文章运用大地电磁法、地电化学法与吸附相态汞方法组合在高原寒冷地区开展物化信息进行金矿预测研究.通过已知区可行性研究验证方法组合的找矿成效,总结适合高原寒冷景观条件下的物化探找矿模式,即金矿通常位于Au地电化学异常正投影下方、电阻率高低突变带偏低阻体一侧,配套土壤吸附相态汞异常寻找破碎带型金矿较有效.依据上述找矿模式,在忠曲矿区开展金矿预测工作,在矿区西部发现找矿有利地段3处,东部发现找矿可疑地段1处.  相似文献   
52.
深地震反射剖面技术以其探测精度高的优势被作为岩石圈精细结构研究的先锋技术,并在全球典型矿集区结构探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本文系统总结了深地震反射技术发展现状,梳理了该技术在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俄罗斯、瑞典等全球多个国家的典型矿集区的应用实例,归纳总结了地壳深部结构对矿集区控矿因素的影响,阐述了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与深部成矿过程的关系.从全球实例看,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成果为大型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深部线索,反射透明区可能是地幔流体向上运移通道,形成矿集区的成矿物质与能量来源,表明地幔物质参与了成矿作用;具有很强反射特征的断裂系统,包括大型断层、滑脱面和剪切带,是成矿流体从下地壳向上迁移的通道;矿集区深地震反射剖面中“亮点”反射可能是火山活动的深部岩浆上涌至中地壳后而形成的残余岩浆囊的反映.揭露精细的矿集区深部结构不但对矿集区构造历史演化的重建具有重要作用,还对未来成矿潜力和前景靶区的确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3.
为了研究西藏纳如松多矿集区的电性结构特征和对成矿作用的约束,对覆盖矿集区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全面的数据处理分析,得到了可靠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分别在深度为40~50 km,20~30 km和10 km处见高导体,推测这些高导体可能为部分熔融和水流体共同所致.由于纳如松多矿集区内矿床为岩浆-热液型,深部岩浆的上涌在成矿作用中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壳内高导体可能为与成矿有关岩浆房的电性痕迹,将这些高导体连起来可能代表着深部热液向上运移的古通道.电性结构主要体现了壳内高导体与区域成矿动力作用的关系,向上运移的富矿岩浆也可能通过局部的隐伏构造运移到Pb-Zn和Fe-Cu矿床的位置,再演化形成矿体.  相似文献   
54.
为了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壳幔电性结构及构造特征,并为其俯冲极性提供电性约束,对青藏高原中部申扎-双湖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进行全面数据处理分析,获得了可靠的二维电性结构模型,研究表明:沿剖面上地壳分布的是规模不等的高阻体,底面埋深在10~25 km变化,高阻层之下发现由不连续的高导体构成的中下地壳高导层.通过对电性结构的分析,认为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的俯冲消亡极性可能是双向的,随后拉萨-羌塘地体碰撞带处的上地壳高阻体发生拆沉,以上两次动力学事件可能共同作用于缝合带处的壳幔高导体,同时北拉萨地体的壳幔高导体还可能体现了构造作用、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5.
为研究北京西郊玉泉山地区岩溶水径流路径,需查明区内地层结构和断裂构造发育情况,故在玉泉山周边地区开展了综合地球物理勘查工作。完成1∶25000面积性重力测量3670点,在重力数据解释推断成果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布设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剖面测量5.1 km及微动测深点4个。综合研究了基岩起伏形态和构造展布特征,新解释推断了10条可能存在的断裂构造。结合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对主要断裂的水文地质意义进行了分析,形成了玉泉山地区岩溶水强径流路径新的认识,部分成果与最新的同位素水化学研究成果一致。本研究为玉泉山泉恢复确定合理的回灌方案提供了地球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56.
依据1:5万高精度航磁异常和地质特征进行选区,结合1:2万综合物化探查证技术,在小兴安岭伊春地区航磁异常区发现了夕卡岩型锌多金属矿,体现了航空磁测技术在夕卡岩型多金属矿找矿中的适用性.查证结果认为,下寒武统含大理岩地层与侵入岩接触部位航磁异常区是重要的夕卡岩型多金属矿找矿靶区,赋矿部位显示低阻高极化地球物理特征;土壤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地层与侵入岩接触部位存在Ag、As、Sb、Mo、W、Bi、Pb、Cu、Zn元素组合异常,异常套合好,Sb异常值高,出现于内带,Zn常见于中带.  相似文献   
57.
Streamb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K) and vertical K (K v) are key controls on groundwater and surface water exchange and biogeochemical fluxes through the hyporheic zone, but drivers of transient hydraulic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fluvial environments are poorly understood. This study combines hydrogeology, geophysics, and sedimentology to reveal mechanisms of K and K v transience in the upper 0.5 m of a sandy streambed during low discharge. Hydraulic tests (44 slug tests, 130 falling-head permeameter tests) and 130 grain-size analyses were repeated three times over 8 weeks on a 1,200 m2 grid spanning: (a) a channel with continuously flowing water and mobile bed load; (b) an adjacent mid-channel bar that was stationary and infrequently submerged. Aerial photographs and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show scour and complete reworking of fluvial sediments in the channel. Bar sediments below the water table remained immobile, but infrequent flows of moderate discharge reworked the uppermost few centimetres of the bar top. Despite differences in sediment mobility and stream flow characteristics across environments, K and K v exhibited order-of-magnitude differences in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in both the channel and bar. Mean K and K v values in the channel were comparatively stable over time. In the immobile bar, mean K declined 20% and K v declined 26% after increased discharge temporarily inundated the bar.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were steady across both environments over time, but repeat geophysical surveys of the bar show a decrease in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likely from porosity reduc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ediment dynamics and stream flow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treambed environments are important drivers of K transience during low discharge conditions. Specifically, pore clogging can be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transience over short durations (weeks to months) in immobile sediments subject to infrequent flows and minor reworking.  相似文献   
58.
59.
高星 《地球科学进展》1999,14(2):124-132
无论是从对地球物理性质的基本认识,还是从国民经济经济发展的需要看,地球物理学都应得到重视和发展。在总结我国地球物理工作的基础上,讨论了地球物理学尤其是固体地球物理学的趋势,如学科发展问题、重大科学问题及观测手段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对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固体地球科学中心中的地位及作用进行了分析,它就是以基础民为国民经济经济服务及为国家决策咨询相并重。另外,对建立地球科学中心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0.
近地表有限导体的瞬变电磁响应中包含其形状、结构特征,如何建立这些特征与其响应之间的关系是近地表有限导体探测与识别的核心问题.本文建立了几种典型有限导体响应的三维感应偶极子模型,通过有限导体早期幂函数衰减的幅度与速率、晚期指数衰减的幅度与时间常数共四个模型参数表征有限导体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利用最小二乘拟合算法提取这些模型参数,揭示有限导体的形状、结构特征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绕球心旋转对称性的球形目标体,其三维感应偶极子响应完全相同,早期响应呈幂函数衰减,晚期呈e指数衰减,信号幅度和时间常数均能很好反映球体半径与材料特性;具有绕轴旋转对称性目标体,其三维感应偶极子响应部分相同,早期幂函数衰减的幅度与速率主要体现目标体的长度特征,晚期e指数衰减的时间常数体现了目标体的外径与壁厚特征;非轴对称性目标体,其三维感应偶极子响应均不相同,各个感应偶极子参数差异较大.本文的研究对提高瞬变电磁系统区分轴对称目标体与金属碎片能力,降低系统探测虚警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