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159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西藏纳木错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与湖面变化   总被引:57,自引:18,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湖相沉积的U系法测年和孢粉分析结果,本文探讨了纳木错及邻区末次间冰期(MIS5)以来的古植被、古气候与湖面变化.研究表明,纳木错与邻区的湖面变化可以划分为116~37kaB.P.间的古大湖--"羌塘东湖"期、37~30kaB.P.间的"古纳木错"外流湖-残余古大湖期和30kaB.P.以来的纳木错-藏北湖群期等3大阶段.在MIS5的古大湖阶段,包括纳木错、色林错等藏北高原东南部的众多大、中型湖泊,是互相连通的一个大湖,其范围可能超过了现代的藏北内、外流(怒江)水系的分水岭.在MIS5e末的最高湖面时期,湖面面积可达78800km2,它或许还与藏北高原西南部和中南部的其他古大湖相连,成为面积巨大的网格状深水大湖--"羌塘湖".通过纳木错湖面变化曲线与西昆仑古里雅、格陵兰、南极等冰芯和深海岩芯的氧同位素变化曲线的对比可以发现,全球MIS5的气温要高于末次冰期间冰阶(MIS3),此时藏北高原为气候温和轻爽与湖面最高的大湖期;在末次冰期的两个冰阶(MIS4和MIS2)中,湖面明显下降,邻近的念青唐古拉山发育了小型山谷冰川;而在间冰阶MIS3中,其气候波动的幅度,要比世界其他地区更加明显,湖面波动也较大,特别是36~35kaB.P.间,气温和湿度都较今略高或较高,但不及MIS1中的全新世气候最宜时期的暖湿程度.总之,MIS5和MIS3是亚洲夏季风强烈时期,但前者的强烈程度应大于后者.  相似文献   
72.
Trace elements in the Geological Survey of Japan carbonate reference materials Coral JCp-1 and Giant Clam JCt-1 were determined by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after digestion with 2% v/v HNO3. A standard addition method was adopted in this determination in order to neutralise the Ca matrix effect. In addition, Sc, Y, In and Bi were used as internal standards to control the matrix effect and correct instrumental drift. Of the eighteen elements measured in JCp-1, precisions for fourteen elements, including Cu, Cd and Ba, were better than 10% RSD and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0.002 μg g-1 (Cs) to 8.02 μg g-1 (Ba). The concentrations of measured trace elements in JCt-1, except for Cu,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JCp-1. Precisions for all elements with concentrations higher than 0.04 μg g-1 in JCt-1 were also better than 10% RSD and concentrations were found to be between 0.001 μg g-1 (Cs) and 4.84 μg g-1 (Ba). The concentrations of more than fifteen trace elements in the aragonite reference materials are report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Both reference materials are suitable for use in geochemical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 based upon biogenic carbonate materials.  相似文献   
73.
本文对湖南锡矿山超大型锑矿床H、O、Si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成矿过程中成矿热液与围岩发生了大规模O同位素交换作用,可见明显“18O漂移”现象,其中硅质可能来自深部地层,锑矿床系古水热系统活动产物。  相似文献   
74.
庐山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华  谭克仁 《矿物学报》1997,17(3):291-296
本文简述了庐山隆-滑构造的基本特征。在中元古代双桥山群底部的顺层韧变带中,把前人的断层构造砾或沉积成因的巨厚层状变质复成分砾岩,自上而下分离出三层砾:上部砾、中部砾、下部砾。其中上部砾为断层构造砾;中部砾不是砾,而是构造分泌物;下部砾为沉积底砾。在此基础上,同时参考研究区早元古代星子群与中元古代双桥山群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建立了“庐山运动”,其活动时间为2200~1800Ma,这可以与华北及华南其它地区同时期的构造运动相对比,但庐山运动的强度相对较弱,表现为以垂直隆升为特色的造陆运动,它曾使研究区早元古代晚期至少遭受过长达200Ma(1800~1600Ma)的风化、剥蚀作用。  相似文献   
75.
大兴安岭北部霍拉河盆地地质构造在冻土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霍拉河盆地周围山地与盆地的发育过程、构造活动方式,以及经受外营力作用不同,致使它们地质结构、沉积岩相、岩性、裂隙发育程度及地下水赋存规律等呈现明显差异。由此形成自盆地中心向四周山地冻土厚度明显变薄、温度升高,到周围山地某些地段出现融区。  相似文献   
76.
地球化学块体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大文 《地球化学》2002,31(6):539-548
地球化学块体是地球上某种或某些元素高含量的巨大岩块,它们是地球从形成与演化至今不均匀性的总显示,为大型至巨型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供应条件。应用勘查地球化学的方法手段。从元素的角度能够将这些地球化学块体勾绘出来,从中到这种巨大的地球化学块体能够为大型巨型矿床的形成提供其所必需的足够的物质供应量的新认识,通过对全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RGNR)所覆盖的全国600多万km^2的国土面积上获得的高质量海量元素分析数据的综合研究,发现了比传统意义的分散晕分散流更为宽广的地球化学模式;区域异常,地球化学省,地球化学巨省和地球化学域,这种更为宽广的所谓套合着的地球化学模式谱系实际上是地球上富含各种金属的巨大岩块的内部结构特征在地表的表现,而追索某元素地球化学块体的内部结构则可揭示该元素在地球化学块体中逐步浓集成矿的轨迹,依此思路发展了一整套的矿产勘查新战略;迅速掌握全局,逐步缩小靶区,并应用于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项目中,尽管地球化学块体的理论与方法学研究尚在初期阶段,但这一概念改变了建立在点源分散模式上的勘查地球化学的基本原理,也为矿床学,成矿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开拓了眼界,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7.
78.
Giant clam shell mining(GCSM),a unique phenomenon occurring at remote coral reef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SCS),forms striking scars on the reef flats and damages the reef flat substrate.Through image analyses at three times(2004.02.02,2014.02.26,and 2019.04.10)and in situ surveys at Ximen Reef,a representative site that has experienced GCSM,we quantified the GCSM-generated substrate damage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covery.GCSM was estimated to have occurred sometime between 2012 and 2014,causing reduction in live coral subarea and formation of micro-relief as trenches and mounds.GCSM-generated damage was restricted to the reef flat.After GCSM,coral and algae subarea increased,and the trenches and mounds tended to be filled and eroded,rep-resenting a natural recovery of the substrate.The legal prohibition on human disturbances at the coral reefs contributed to substrate recovery at Ximen Reef.This case also implied that recovery of the other coral reefs that suffered from GCSM is possible.  相似文献   
79.
上扬子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地层,从西向东由滨岸相砂泥岩(飞仙关组)到台地碳酸盐岩(大冶组),代表了一个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大规模碳酸盐台地淹没事件之后、三叠纪早期缓坡型台地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制于三叠纪早期的两个海侵—海退旋回,早三叠世印度期大冶组中的鲕粒滩相灰岩经历了自西向东的进积作用。上述沉积作用过程的结果,在湖北利川的三叠系大冶组顶部发育厚层块状鲕粒滩相灰岩;该鲕粒灰岩,较大的粒径以及多样的宏观形态,成为一个窥视鲕粒成因的典型地点。这些主要由碳酸盐泥晶粘聚而成的粒径多超过2 mm的鲕粒,包括同心鲕粒、椭圆鲕粒、复合鲕粒、不规则鲕粒、核心不太清楚的鲕粒等多种类型。这些粒径超过2 mm的巨鲕,不但代表了显生宙较为罕见的沉积学现象,而且有可能代表了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之后荒凉海底环境的沉积响应,为进一步了解成因还未完全明了的鲕粒所代表的碳酸盐世界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实例。  相似文献   
80.
目前 ,已有 1 0架口径 8~ 1 0m的地面大望远镜建成并投入科学观测。在近红外波段 ,自适应光学和干涉术已在大望远镜上获得成功。Hubble空间望远镜发射至今已逾 1 2年。为了研究早期宇宙 ,探测类地行星等 ,2 0 0 2年 9月NASA已与TWR公司签约 ,研制口径≥ 6m的下一代空间望远镜JWST ,计划2 0 1 0年发射。许多口径 30~ 1 0 0m的地面未来巨型望远镜FGT项目已经提出。本报告 ,也介绍了我国正在研制或预研中的三个大项目 :LAMOST、FAST和SST ,这些项目虽较小 ,但完成后都会对天文学的一个方面作出有份量的贡献。最后 ,报告人建议我国参与到与国外合作研制FGT或NGST的工作中 ,特别强调要有天文学家和工程专家参与进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