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2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422篇
测绘学   293篇
大气科学   520篇
地球物理   263篇
地质学   504篇
海洋学   217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6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91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91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36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中国东北样带NDVI的季节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NDVI是研究大尺度生态学问题一个非常有用的指数,它可以为估价全球植被动态模型提供足够的信息.中国东北样带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首选样带之一,本文分析了分辨率为1km×1km的NDVI年内季节变化的两个特征值:年均NDVI(NDVI-I)和NDVI年内极差(NDVI-MM)在样带内5种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变化及其与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NDVI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格局,NDVI-I和NDVI-MM由东到西均呈下降趋势,NDVI-I与降水量具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降水量能够解释NDVI-I和NDVI-MM空间变异的绝大部分.这一结果说明NDVI反映了植被沿环境梯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可用于监测样带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42.
生物标志化合物与相关的全球变化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20  
在各种地质体中广泛分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在全球变化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海洋和湖泊沉积物中,研究工作已涉及到古植被、古温度、古降水量、古大气CO2浓度和古季风等的恢复.文章介绍利用气相色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热转换-同位素比质谱仪分析了一个长40cm泥炭岩芯(约222年)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结果显示,不管是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还是其单体稳定同位素特征都记载了气候(温度)的变化.正构脂肪酸的碳优势指数(CPI值)、正构烷烃C23/C31比值、正构烷烃C23的δD值与温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3.
1995年Dickens对55.5Ma前古新世末增温事件进行了研究,提出天然气水合物作为全球环境变化重要因子的假说.认为古新世末增温事件溶解无机碳-2~-3‰的^13δC位移可以用水合物所含甲烷的释放与随后氧化成二氧化碳来解释.此后,地质历史演变中的天然气水合物演化研究蓬勃发展,本文总结古新世末增温事件、新元古代末期雪球事件、第四纪千年尺度事件等最新进展,为天然气水合物动态演化研究提供基础.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体系动态演化过程数值模拟与特征分析,可望促进天然气水合物在全球变化与碳循环中作用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44.
上奥陶统底界全球辅助层型剖面在我国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旭  王志浩 《地层学杂志》2003,27(3):264-265
国际奥陶系分会于 1 995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召开的第七届国际奥陶系大会上确立了奥陶系的三统六阶划分方案后 ,笔者等即参加了确立上奥陶统底界的国际工作组。这一工作组由 S.M.Bergstrom和 S.C.Finney为主 ,先后考察了美国亚拉巴马州的 Calera剖面 ,中国的新疆柯坪大湾沟剖面 ,中国甘肃平凉官庄剖面和瑞典 Scania的 Fagelsang剖面 ,经过五年的对比研究 ,于 2 0 0 0年确立了瑞典的Fagelsang剖面为上奥陶统底界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 ( GSSP) ,中国的新疆大湾沟剖面和美国的亚拉巴马的 Calera剖面为上奥陶统底界的两个全球辅助层型剖面 …  相似文献   
45.
使用GPS接收机的UTC作为北极星天文方位角测量的时间比对的标准时间,利用推估UTl与UTC的差值,将时间归算到UTl的方法,可满足各等级天文方位角测量的要求,现场计算零点恒星时和北极星坐标的精度满足北极星天文方位角测量的要求,实现了现场评估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46.
GPS精密定位中的海潮位移改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海洋负荷潮理论,利用NAO99b全球海潮模型,计算了中国部分IGS站的海潮位移改正,并将海潮位移改正应用到GPS数据处理当中。在GAMIT软件的解算过程中,分别按加入和不加入海潮位移改正,对GPS基线分量和测站坐标分别进行了计算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海潮位移改正无论是对GPS基线分量还是对测站坐标,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
全球增暖的另一可能原因初探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阳是地球流体(大气和海洋等)运动的最终能量源,地球环境,尤其是气候的变化不能不与太阳活动有关.目前,普遍将全球增暖归结为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导致的温室效应的加剧,这无疑是有一定依据和有道理的.但从科学上来讲,人类活动所引起温室气体增加的影响,并非是唯一原因.基于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从太阳活动的观点所进行的初步分析表明,太阳活动也可能是引起近世纪全球增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太阳活动的影响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的直接影响和引发地磁场变化的间接影响两个方面,地球磁场的变化将可通过动力过程和热力过程而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变化.  相似文献   
48.
1948-2001年全球陆地6-8月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用PREC/L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研究了1948-2001年全球陆地6-8月降水长期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在该时段内,6-8月降水量较大的区域是全球几个主要的季风区,而且季风区的降水均方差较大;全球陆地6-8月降水量以负趋势为主要特征,降水量明显减少的区域是热带非洲,中国的淮河以北,俄罗斯的东部,中、西西伯利亚,朝鲜,南亚等8个区域;降水量增加的区域是加拿大北部、格陵兰中部等4个区域;全球36个纬度带中共有12个纬度带6-8月降水量趋势变化达到了0.05显著性水平的Monte Carlo检验,但是只有1个纬度带(65~60°S)是正趋势.全球陆地6-8月降水量正趋势的范围是很小的.初步探讨了ENSO与全球陆地6-8月降水量趋势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9.
1948-2000年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用最新创建的全球陆地月降水资料(PREC/L),研究了1948—2000年期间的ENSO事件与全球陆地年降水量的关系。对合成分析的结果进行了蒙特卡罗模拟检验。结果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大范围减少。显著地区是:赤道西太平洋区、中国华北、赤道中美洲区、孟加拉湾北部及尼泊尔、东澳大利亚区、印度西部及巴基斯坦南部、勒拿河以东地区、西欧及南极的威尔克斯等区域。在暖事件年,陆地年降水量增加地区不多,主要是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东非索马里、肯尼亚和坦桑尼亚、中东的土耳其、伊拉克及伊朗、北非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西南非的纳米比亚及非洲南部的博茨瓦纳和津巴布韦。统计检验表明,暖事件年全球陆地年降水量减少面积比降水量增加面积要大,而且更为显著。研究还指出,ENSO的年代际变化对上述地区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不明显。但是,80年代以后的暖事件对东澳大利亚干旱、中国华北干旱的影响比80年代前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50.
A global 3-D Lagrangian chemistry-transport model STOCHEM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tropospheric distributions of four components of the secondary atmospheric aerosol: nitrate, sulphate, ammonium and organic compounds. The model describes the detailed chemistry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acid precursors from the oxidation of SO2, DMS, NOx, NH3 and terpenes and their uptake into the aerosol. Model results are compared in some detail with the available surface observations. Comparisons are made between the global budgets and burdens found in other modelling studies. The global distributions of the total mass of secondary aerosols have been estimated for the pre-industrial, present day and 2030 emissions and large changes have been estimated in the mass fractions of the different secondary aerosol compon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