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7篇
  免费   795篇
  国内免费   1181篇
测绘学   341篇
大气科学   269篇
地球物理   1724篇
地质学   2586篇
海洋学   266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40篇
自然地理   31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22篇
  2021年   149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210篇
  2018年   168篇
  2017年   131篇
  2016年   182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274篇
  2011年   289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302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81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16篇
  1998年   81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华能莱芜电厂百万机组“上大压小”扩建工程填方区回填块石土强夯地基处理试夯试验为例,比对2个试夯分区采用不同施工工艺施工的质量差别及处理效果,据此查明强夯法的施工质量,确定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土的密实度、变形参数和地基承载力等。根据场地夯填厚度,选取合适的虚填厚度及相应的施工工艺,确定最终施工方案,进一步提高强夯地基处理效果,为最终确定大面积施工所采用的施工工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张正  张兰玉 《安徽地质》2013,(3):231-233
通过对浅层地热能及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分析探究了安徽省及周边省份浅层地热能推广开发利用情况,就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监理单位如何加强行业监督管理工作提出建议和看法,以期更好地在我省推广开发利用地源热泵技术。  相似文献   
993.
甘肃中川地区雷暴地闪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王道洪  刘欣生 《高原气象》1990,9(4):405-410
本文分析了1987年6月28日甘肃中川地区一次雷暴过程中地面4个测站的电场资料,并定量估算了4个地闪的8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量及其高度。负地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离地高度为4km左右(对应的环境温度为-11.2℃),而正地闪回击所中和的电荷离地高度为2km左右(环境温度+4.9℃)。负地闪大多发生在云闪后的电场恢复阶段,且在开始时往往具有持续几百毫秒的云内放电过程。其激发过程可能是首先在云底部正电荷区产生向上传输的持续正流光,导致云中部负电荷向下移动,并引发向下传输的负先导,最终导致地闪回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4.
在系统评估青藏高原积雪观测典型气象站历史定位坐标精度基础上,利用站点雪深资料对NOAA IMS 4 km和1 km分辨率雪冰产品在青藏高原的精度和适用性进行了验证和评估,定量分析了IMS 4 km到1 km空间分辨率提高和气象站历史定位与GPS定位坐标之间的差异对青藏高原IMS积雪监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个别气象站历史坐标与当前GPS接收机定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安多气象站经度偏小0.6°,纬度偏大0.08°。IMS 4 km雪冰产品在青藏高原的总精度介于76.4%~83.2%,平均为80.1%,积雪分类精度介于35.8%~60.7%,平均为47.2%,平均误判率为17.1%,平均漏判率为45.5%,总体上呈现地面观测的积雪日数越多、平均雪深越大,其总体监测精度越低,而积雪分类精度越高的特点。IMS分辨率从4 km到1 km总体精度平均提高了2.9%,积雪分类精度平均提高了0.9%,主要是由于个别站点的精度提升较大引起的,对高原多数台站积雪监测精度的改进和提升很小。除个别台站外,目前气象站历史坐标和GPS定位坐标之间的差异,对IMS 4 km积雪监测精度验证结果没有影响。然而,今后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更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积雪产品将用于积雪监测和研究,精确的地面观测站坐标信息是对这些遥感数据开展精度验证与实际应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995.
996.
祁连山区黑河流域季节冻土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节冻土的时空变化对地—气水热交换、地表能量平衡、地表水文过程、生态系统及碳循环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黑河流域11个气象站40多年的气温数据和5 cm深度处的土壤温度数据,建立了月平均气温与土壤冻结天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应用月平均气温与冻结天数的相关关系和5 km网格化月平均气温及30 m分辨率的DEM数据,编制了黑河流域逐月季节冻土分布图,并按其空间分布特征,将逐月地表冻融状态划分为:完全冻结、不完全冻结和不冻结3种.系统研究了黑河流域2000-2009年逐月季节冻土分布及冻结概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在季节分配上,黑河流域完全冻结面积最大值出现在1月;不完全冻结面积最大值在11月;而不冻结面积最大值在6月和7月.在年际变化上,完全冻结状态的离差值在冷季变化大,暖季变化小;不完全冻结状态在一年的回暖期和降温初期,年际变化较大;不冻结状态分别在4月和10月变化较大.冻结概率在1月达到最大值,6月和7月降低到最小值.在空间分布上,黑河流域季节冻土的逐月分布与变化和冻结概率主要受海拔高度控制,纬度的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997.
Using surface soil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 from 845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across China, the long-term (1971-2000) mea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ear-surface soil freezing days were estimated with annual values of the number of near surface soil freezing days. The time series for the number of freezing days were constructed and compared with air temperatures in the same period.Resultsshowed that long term mean value in the number of the near surface soil freezing day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latitudes and altitudes over China. Near-surface soils were frozen for more than 200 days i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northern Xinjiang and northeast of China. The boundaries of permafrost zones coincide with the contour of (220±10) days of near-surface soil freezing. Using the mean number of 15 days of near-surface soil freezing as criterion, we found that the southern boundary of seasonally frozen ground is around the 25°N line, and the regions south of 22°N are essentially unfrozen regions. The time series of the number of freezing days showed a significant linear trend with change with a slope of -0.22days/year over a period from 1956 through 2006. After the 1990s, the linear slope was up to -1.02 days / year, indicating that the rate of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near-surface soil freezing days has accelerated. Changes in the number of near surface soil freezing were in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air temperature, i.e., the number of near-surface soil freezing days decreases with increase in air temperature.Backgroundcolor represents the contour values of the departure of near-surface soil freezing days from the 1971-2000 mean; Black dashed line is the boundary of permafrost regions, red dashed line is the boundary between frozen and unfrozen ground regions in China  相似文献   
998.
唐兴元  徐宁  胡为春 《江苏地质》2013,37(1):137-141
通过江苏南京定林寺斜塔成功纠偏及地基加固工程,使原来的最大倾斜度7°59’纠偏至5°36’,纠偏角度为2°23’,仍保持了世界上现存第一斜塔的要求。该工程主要采用"塔式古建筑组合控制纠偏技术",为砖石古塔的加固纠偏及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9.
面向空心村综合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如何通过空心村综合整治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梳理空心村整治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概念内涵,明晰了新型城镇化、乡村重构、空心村整治和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之间的内在关联;根据不同空心村整治类型例证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并提出面向空心村整治的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及制度保障措施。结果表明:空心村整治的实质是实现以农村土地要素为载体的要素有序流动及其优化配置,乡村重构和空心村整治互为理论依据和推动途径,空心村整治和新型城镇化互为重要内容和研究背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重构则互为政策推力和实现方法;对应于空心村综合整治途径,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分为城乡一体型、中心社区型和就地改良型3种模式;当前需要发挥市场对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重点改革土地征收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宅基地流转制度和农村土地退出制度,完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税费制度,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00.
贾文雄  王洁  张禹舜  刘亚荣 《地理科学》2016,36(8):1243-1251
通过野外调研和室内实验,研究了祁连山南坡灌丛草甸地上生物量的生长季变化,并对地上生物量与水热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不同区域群落结构有所不同,覆盖度越低,上层和下层的植物高度越低,丰富度和多样性越小。但均匀度还受草场退化阶段的影响,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植物的均匀度越高;地上生物量的年内变化是单峰曲线,乌鞘岭和门源的地上生物量在7月份最大,祁连和野牛沟的地上生物量在9月份最大;地上生物量的积累与前1月和前2月的气温和降水正相关,与前4月的气温也正相关,并且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大于降水,但与地温和土壤水分的相关性不明显,前1月表层地温较高对地上生物量的积累有积极作用;对于地上生物量积累,日气温、日相对湿度、降水量有直接正向作用,而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水汽压有直接负向作用,5 cm、20 cm地温和0~10 cm、20~30 cm土壤水分也有直接正向作用,而10 cm地温和10~20 cm土壤水分也有直接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