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8篇
  免费   1521篇
  国内免费   1460篇
测绘学   1162篇
大气科学   535篇
地球物理   3014篇
地质学   3961篇
海洋学   778篇
天文学   1570篇
综合类   500篇
自然地理   759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6篇
  2022年   211篇
  2021年   287篇
  2020年   277篇
  2019年   376篇
  2018年   269篇
  2017年   284篇
  2016年   342篇
  2015年   418篇
  2014年   557篇
  2013年   562篇
  2012年   580篇
  2011年   543篇
  2010年   473篇
  2009年   623篇
  2008年   583篇
  2007年   744篇
  2006年   620篇
  2005年   565篇
  2004年   514篇
  2003年   459篇
  2002年   381篇
  2001年   336篇
  2000年   326篇
  1999年   303篇
  1998年   266篇
  1997年   231篇
  1996年   202篇
  1995年   144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通过采样过程和模数转换对记录影响的分析,讨论了数字地震仪记录的动态范围,以及如何使用谱分析方法去除仪器对最终记录的影响,以便获取“真实地面运动”的近似。  相似文献   
902.
Magnetization measurements have been made on natural coke–coal samples collected at various distances from a felsic porphyry dike in a coal seam in Dutch Creek Mine, Colorado to help characterize the natur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iron-bearing phases. The magnetization passes through a maximum at the coke-to-coal transition about 31 cm from the dike contact. The magnetic measurements support the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ing that magmatic fluids along with a high-temperature gas pulse moved into the coal bed. Interaction of the magmatic fluids with the coal diminished the reducing power of the thermal gas pulse from the dike to a point about 24 cm into the coal. The hot reducing gas penetrated further and produced a high temperature (400–525°C) zone (at about 31 cm) just ahead of the magmatic fluids. Metallic iron found in this zone is the principal cause of the observed high magnetization. Beyond this zone, the temperature was too low to alter the coal significantly.  相似文献   
903.
The Fengzhou loess section is very typical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The section, which is about 82 m thick and underlain by Neogene red clays, consists of 33 layers of loess and 33 layers of palaeosol. It covers the Brunhes normal polarity zone and Matuyama reversed polarity zone, and the B/ M boundary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loess layer 8 (L8). The loess of the Matuyama reversed polarity zone records the Jaramillo, Olduvai and Reunion normal polarity subchron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Matuyama reversed polarity zone and Gauss normal polarity zone (M / Ga) appears on the lithological boundary between loess and Neogene red clays. Loess accumulation in the Fengzhou section started before 2.48 Ma B.P. Based on the stratigraphical structure, the 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curve of the Fengzhou loess section, the palaeoclimatic changes during the last 2.48 Ma in the Qinling Mountains are subdivided into 66 cold-dry and warm-humid stages, equivalent to 33 climatic cycles. The  相似文献   
904.
介绍了二郎山公路隧道轴线上3个钻孔的地应力测试结果,应用水压致裂法在钻孔中测试,所测的两个不同大小的水平主应力都大于垂直主应力(除了地表以下很浅处外),这个地应力与区域大地构造方向一致,在此基础上评价了隧道碉室围岩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05.
研究了枞树板铅锌矿区的磁组构特征。结果表明,在变形较弱及无应变标志体的地区,利用磁组构进行构造变形分析是非常有效的,其结果不仅与其它方法的结果大体一致,而且能够获得用其它方法难以获得的认识(如变形类型问题)。据此可以分析控矿构造的变形性质及演化,查明构造控矿的规律。  相似文献   
906.
全球水分布和气压变化对固体地球质心位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旭华 《天文学报》1998,39(1):61-66
根据IERS决议,国际地球参考系的原点是地球固体部分、海洋和大气的共同质量中心因此,地球上流体部分质量分布变化会改变固体地球质心相对于国际地球参考系原点的位置变化.空间技术如SLR和GPS的观测结果表明,固体地球质心可能有幅度达10毫米的位置变化,所以给出固体地球质心位置变化以及地球物理原因已成为重要问题.本文采用了全球4000多个地面气象台站从1949到1982年的月平均降水、温度和气压值,对水和大气的分布变化引起的固体地球质心位置变化进行了计算,得出水储量分布变化对固体地球质心运动比气压分布变化有更大的贡献,固体地球质心位置变化的最大值可达4毫米.  相似文献   
907.
INTRODUCTIONAsaresultoftectonicprocesses,rocksexposedexten-sivelyfromdeepcrusttosurfaceprovideawindowofunder-standingvariatio...  相似文献   
908.
不连续间距对岩体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无限长测量线得到的岩体不连续间距的负幂指数分布是最重要的一种概率分布密度, 为纠正因用有限长测量线而带来的不连续间距的分布误差, 本文提出了一个封闭形式的修正函数。结果表明, 该法可显著减少不连续间距的相对误差, 从而可以采用较短的测量线来测量岩体的不连续间距。  相似文献   
909.
环境污染调查中磁与电磁测量新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晦鸣  余钦范 《地学前缘》1998,5(2):237-245
探查和监测废弃埋藏物的污染状况是环境灾害调查的重要内容,而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进行调查通常是最为经济、快速有效的。西方发达国家近年应用物探新方法技术在环境灾害监测、废弃埋藏物调查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文中介绍美国最近几年采用高精度磁测和电磁测量进行浅层(埋深小于4m)废弃金属埋藏物、战争遗留物(如炸弹)及化学污染物的调查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下列方法将有效地增强环境污染源的异常信号,提高物探方法在环境灾害调查中的探测能力:高分辨率的测量仪器,如精度达001nT的航空磁力仪,进行数据采集并辅以GPS定位;降低飞行高度、加密测网布置精细网格;采用校正和滤波等手段消除噪声干扰,并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反演作出定量解释;航空磁测、电磁测量与地面磁梯度、地质雷达等不同方法配合等。  相似文献   
910.
The magnetic Ap star 53 Cam has been described as the best object for testing theories of elemental diffusion in the presence of a stellar magnetic field. It is thus vital to determine the rotational period of this very important star as accurately as possible. An improved period (8.026 81±0.000 04 d) is derived here by combining new measurements of the effective magnetic fiel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val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