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8篇
  免费   1203篇
  国内免费   1049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69篇
地球物理   1228篇
地质学   4950篇
海洋学   20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79篇
自然地理   330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21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204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34篇
  2015年   249篇
  2014年   317篇
  2013年   411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339篇
  2010年   341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66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410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193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66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00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煤层气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层气是一种廉价、洁净、高效的新型能源,其开发利用可以弥补常规天然气和燃油的不足,750m^3煤层气可顶替1t标准煤。煤层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煤矿甲烷气体的排放,降低温室效应。其负面影响是在钻探、压裂、回注水和提纯过程中会造成煤层和煤层气中杂质气体和有毒有害物质富集,对大气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52.
太湖流域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如管理不善将引发水污染严重、水环境恶化和水质型缺水等水问题,对饮用水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地下水在保障太湖流域饮用水安全中的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提出了太湖流域地下水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3.
A large body of existing theories of flow and contaminant transport in aquifers ignore the presence of recharge, eliminate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neglect transient conditions in groundwater flow, conceive hydraulic gradients as linear, and require parameter variability to be stationary and Gaussian. The most outstanding and difficult to justify assumption is the subjective small size of the stochastic terms (i.e., small perturbation methods), which usually is forced by considering the logarithm of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Several problems in flow and contaminant subsurface hydrology, such as the enhanced dispersion parameters with plume size or time after injection, remain to be observed in the light of a stochastic theory that allows a more realistic consideration of physical and hydrologic properties. In this article, an attempt is made to reformulate a contaminant transport equation (the variable dispersion equation, VDE) with transport parameters in terms of regional hydrologic and aquifer hydraulic properties, such as recharge rate, spatially random transmissivity, hydraulic gradient, aquifer thickness, and soil porosity. Subsequently, a general analytic procedure, the method of decomposition, is used to derive a solution to the VDE. This procedure does not require small perturbation, logarithmic transformations, or specific probability law assumptions. Comparison tests with existing theoretical and field results are given. The tests illustrate the enhanced dispersion and shifting concentration effects produced by the variable dispersion equation. Finally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method to nonstationary dispersion in three-dimensional domain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54.
分析了浅埋藏砂岩的成岩环境,并从岩石学、矿物学、同位素及质量平衡估算方面论证硅质碎屑砂岩中的胶结物主要来源于砂岩浅埋藏期间的地下水,进而分析浅埋藏带内地下水的流动机制及早期胶结作用对晚期成岩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5.
Prototype instrumentation, able to automatically measure groundwater radon content variations, is presented. The equipment is made of stainless steel and has spherical valves with automatic and pneumatic control. The deemanation of the gases from the water is obtained by evacuating a suitable expansion chamber. The instrumentation can make discrete sampling ranging from 1 per hour to 1 per 99 hours. The equipment was tested in the laboratory: the efficiency was measured by means of a266Ra solution. A mean value of (0.65±0.07) count/s/Bq was obtained. A calibration test was carried out by comparing countings from the automatic equip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by the standard laboratory cell. Results of an operational check over a period of approximately one year indicate that variations in radon at the calibration site are attributable more to meteorological than to tectonic causes.  相似文献   
56.
渗流域内应用拉普拉斯变换(LT)建立相应的有限分析(FAM)方程,顾及渗流域内地下水流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可在LT空间构成一个封闭的以水头像函数为变量的线性方程组。将此方程组所得的解,通过Stehfest数值反演公式,可归化为时间域的解(水头)。由于时间t被隐含在数值方程内,从而克服了传统数值法按时段(△t)逐步迭代的缺陷,提高了计算效率,也为用嵌入法建立地下水流管理模型提供了一条捷径。  相似文献   
57.
西江主洼是珠江口盆地一个低勘探程度洼陷,油气差异聚集特征明显,但其机理不清。本文在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烃源岩、断盖组合、储集体系和运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裂陷期沉降、沉积中心有序迁移,造成主力烃源岩自东向西由文四段迁移至文三段、文一+二段,控制东、西部油气差异分布。恩平组区域性泥岩发育且晚期断裂缺乏,导致油气纵向上更易聚集于下构造层;区域泥岩减薄尖灭或晚期断裂切开盖层的区域,上构造层有一定油气分布。"源-汇"类型从宏观上控制储层优劣,影响下构造层油气富集程度;"仓储"运移是控制上构造层油气规模聚集的主要模式。下构造层古近系应作为重点部署方向,东部围绕文四段、西部围绕文三段、文一+二段烃源岩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展开;上构造层勘探需关注珠海组,在隆起周边寻找具备"仓储"运移模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58.
为了定量计算陵区近海核电站排水管线泄漏情景下核素通过地下水途径向海洋环境的释放通量,以某近海核电站为例进行研究。首先,应用GOCAD软件建立三维地形地质模型,刻画地层的分布、剥蚀以及倾向等特点;然后,运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FEFLOW精细刻画丘陵区地下水系统的补给、径流和排泄特征;最后,以不被吸附滞留的核素3H和被吸附滞留的核素90Sr、137Cs为对象,通过实验测定了90Sr、137Cs在不同岩土介质中的分配系数,模拟计算了排水管线连续渗漏60 a后3H、90Sr、137Cs在地下水中的放射性分布及释放。结果表明:3H迁移速度基本与地下水流速一致,地下水中的最大放射性浓度为0.285 0 Bq/L,第20 000天时向收纳水域的释放通量达到最大值,约526 Bq/d;90Sr吸附性能相对较弱,最大迁移距离约80 m,地下水中的最大放射性浓度为0.032 1 Bq/L;137Cs吸附能力较强,相当长的时间内被滞留在管线附近,地下水中最大放射性浓度分别为6.840×10-3 Bq/L,释放通量为0 Bq/d。由弥散度的不确定分析可知,弥散度越大,地下水中3H的最大放射性浓度越小,向海洋环境的释放通量越多。  相似文献   
59.
地下水中高浓度的铵态氮对生活饮用水安全及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威胁。相比较硝态氮,高浓度的铵态氮不仅有各种人为来源,天然沉积环境更是造成高铵地下水的主要成因。本文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运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研究区高铵地下水的赋存环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NH4+质量浓度介于未检出~180 mg/L。研究区1539组地下水样品中,NH4+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高铵地下水69组,其中含NH4+质量浓度大于30 mg/L的高铵"肥水"23组。对比2005-2008年历史水化学数据,2009-2018年新增建设用地孔隙含水层高铵地下水样品比例增加25%。高铵地下水呈斑块状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系底部低洼的基底、洼地等退积层序发育的淤泥质含水层中。淤泥层等富含有机质和总有机碳的沉积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铵层",有机氮的矿化是三角洲平原区城市化孔隙含水层中高铵地下水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扩张引起生活污水及富铵工业废水的泄漏入渗是城乡结合部高铵地下水铵氮的重要来源。三角洲平原区中性至弱碱性富含有机质的还原环境是高铵地下水的主要成因。风化溶滤、阳离子交换吸附、海陆交互作用是珠江三角洲高铵地下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相似文献   
60.
论四川盆地三叠系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三叠系地下水可划分出碎屑岩孔隙裂隙和碳酸盐岩岩溶裂隙两大储集类型。按此处构造开启程度和埋深条件等的不同,下中三叠统地下水有沉积变质水和渗入淋滤水两种基本成因类型,水动力特征各异。沉积变质水处于深埋封闭条件,受地静压力驱动控制;渗入淋滤水分布于背斜露头区和浅部地区,受静水压力驱动控制。并由此控制了盆地三叠系盐类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