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9篇
  免费   655篇
  国内免费   498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733篇
地质学   2616篇
海洋学   238篇
天文学   89篇
综合类   198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43篇
  2012年   153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206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53篇
  2000年   165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138篇
  1995年   85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71.
河南省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划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河南省上白垩统与古近系均为陆相沉积 ,在全省范围内 ,两者间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在沉积特征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 ,在古生物群的演化方面 ,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界线上的间断 ,反映了燕山事件序列第 幕在河南的普遍存在 ,它控制了河南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 ,进而影响中国大陆的地质演化历史。因此 ,河南省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的确定 ,可以为我国中、新生代界限和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的研究 ,提供可利用的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972.
层序地层与地层界线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建强  王训练  于炳松  林畅松  李兴武 《地层学杂志》2001,25(4):241-246,298,T001,T
以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和塔里木地台早古生代层序地层研究成果和典型范例为基础 ,讨论了层序地层与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及其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年代地层方面 ,进一步强调以初始海泛面 ( FFS)作为优化年代地层“阶”的标准。从自然界线的观点 ,建议将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 GSSP)在层序地层序列中的位置优化至初始海泛面 ( FFS)。探讨了三级层序结构与生物宏演化阶段之间的可能关系。在岩石地层方面 ,强调以层序地层的关键界面 (层序界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 )优化组、段界线。  相似文献   
973.
匼河旧石器遗址6054和6056地点地层的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发现于 195 7年的河遗址群的年代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对河遗址群中两个代表性的遗址的地层进行了再研究 ,认为 60 5 4地点文化层位于黄土—古土壤序列中 S2 以下 ,而 60 5 6地点位于马兰黄土之下 ,二者的时代有较大的差别 ,60 5 4地点可能比 60 5 6地点时代要早。  相似文献   
974.
安徽黄山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层序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 1∶ 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屯溪—休宁盆地、歙县洪琴盆地、绩溪华阳盆地、祁门盆地各类陆相沉积建造的沉积环境、沉积相、陆相沉积体系域进行了分析描述 ,将侏罗纪—白垩纪地层划分为四级地层层序 ,在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初步的红盆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975.
黔南独山泥盆纪露头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约 《贵州地质》2001,18(3):154-162
通过独山地区10余条剖面的追踪调查,分析了独地区泥盆系的层序地层。除河湖相沉积的丹林组外,可识别出31个层序,其平均形成时限约1.29Ma,组成4个层序组;在出露较完整的晚泥盆世中可识别出195个副层序,其平均形成时限为102.6ka。层序相当于Ⅲ级T-R旋回,受沉积作用、冰川作用和构造作用等的影响,更明显地受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具有全球性对比的意义,副层序,相当于Ⅳ级T-R旋回,与米兰科维奇效应相关。通过生物组合、地质事件和层序地层的对比,下、中统界线应置于海平面明显下降,并且有古风化层的大河口组之上;中、上统界线应置于望地统组第一次最大海泛面,其艾菲尔阶-吉维特阶的界线应置于鸡泡组之下的风化壳,受地壳运动影响、发生于P.varcus带早中期的独山抬升可进行全球对比;泥盆-石炭系界线应置于Cystophrentis-Psudouralina间隔带之中的汤粑沟组第一次最大海侵面,其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应置于生物绝灭与复苏的尧梭组四方坡段第一个层序界面。还探讨了该有关矿产矿的形成与海平面变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976.
层序地层与煤层气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层序地层的角度,对煤层气的生、储和保存进行了论述,试图找出层序地层与煤层气之间的联系,并对体系域与煤层气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77.
峡东地区震旦系层型剖面的界定与层序划分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震旦系研究历史的回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综合地层研究的成果,试图建立可供全球对比的中国末元古系层型剖面。我国震旦系研究历史悠久,典型剖面经历南北之争,数十年来存在多种界定意见。通过近十年的研究,笔者依然认为峡东地区震旦系剖面沉积最为连续,出露完整,具有生物演化特征明显和形态多样的特点,可与世界各地的末元古纪地层进行广泛对比。目前,其上界定位于峡东地区灯影组天柱山段小壳化石带之下(即相当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震旦—寒武系界线小壳化石带B点,年龄为539±34Ma),而底界的厘定在国内一直存在多种意见。本文通过对峡东地区震旦系剖面的综合地层研究,结合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层序地层学、C/O同位素研究以及沉积相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认为震旦系底界应划定在南沱冰期之后的陡山沱期沉积的下界,重申应选定峡东地区剖面为震旦系的层型剖面。  相似文献   
978.
地质事件、序列和事件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造山带中,由于多期热-构造事件的影响,以及透入性片理和构造岩的发育,造成变质深成侵入体,构造岩和表壳岩鉴别的困难,。即使表壳岩系统也因强烈的变形而不能够完全运用叠置地层学的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事件地质学的思路和方法的应用颇为广泛。地质事件是地史演化过程中,不同于正常地质历史发展的突发性,或灾变性,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记录,在正确识别地质事件的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需建立地质事件的序列,事件序列的建立包括两个步骤,首先要在野外翔实的工作基础上建立地质事件的相对序列,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同位素测年方法标定主要或特征地质事件的时代,建立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地质事件群或组合则是成因上有联系,空间上相匹配,时间上有先后的一组地质事件,它比单独的一个事件更深刻地反映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和特点,正确归并和界定地质事件群在研究区域地质演化特征或进行大区域间的地质对比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9.
陕北地区延长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含油气性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是以河流-湖泊沉积体系为主的陆源碎屑岩系。依据野外剖面和井下资料,本文对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共划分出了四个三级层序,其中一个属于湖相层序,另外三个为冲积层序。每个层序包括三个体系域,它们分别是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每个体系域由不同的相组合构成,呈现不同的堆砌样式。湖相层序和冲积层序的层序界面和层序内部单元的构成特征均不相同。由于河流冲刷在陆相地层中普遍发育,以冲刷面为层序界面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如砂体厚度的展布和相的构成等,而且纵向的比较也很重要,纵向的相变是划分陆相层序的一个重要标志。最大洪泛面和水进面在冲积地层中较难确定,往往以一套地层的出现为标志,而不是某个单层为代表。在陕北地区延长组陆相层序地层中,控制层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陕北地区陆相层序对盆地含油气性的控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层序控制了生储盖的组合;2、层序控制着储层的展布;3、层序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性能。  相似文献   
980.
根据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的特征可以推断古盐度、古水温和古水深 ,恢复古沉积环境 ,并判断海平面的相对变化。对淄博地区上寒武统微量元素Sr、Ba、V、Ni和氧 碳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属于稳定的浅海环境 ,微量元素和氧 碳同位素的变化趋势与海平面的波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而且从地球化学方面为层序地层的划分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也表明 ,由于沉积地球化学特征的复杂性 ,不能简单地用一种因素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