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78篇
  免费   1980篇
  国内免费   2590篇
测绘学   188篇
大气科学   393篇
地球物理   1930篇
地质学   8996篇
海洋学   573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426篇
自然地理   1420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273篇
  2021年   355篇
  2020年   374篇
  2019年   411篇
  2018年   328篇
  2017年   401篇
  2016年   458篇
  2015年   398篇
  2014年   520篇
  2013年   666篇
  2012年   596篇
  2011年   666篇
  2010年   516篇
  2009年   647篇
  2008年   677篇
  2007年   665篇
  2006年   704篇
  2005年   555篇
  2004年   573篇
  2003年   492篇
  2002年   475篇
  2001年   420篇
  2000年   480篇
  1999年   363篇
  1998年   286篇
  1997年   296篇
  1996年   245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168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119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2004年7月20日在五里湖南岸生态示范工程区共布设9个采样点进行水下光场的测定,并采集水样分析悬浮物、叶绿素a、DOC浓度和各组分吸收系数。结果表明,3类主要光衰减物质总悬浮物、叶绿素a和DOC的浓度分别为5.1~38.7 mg/L、25.5~86.4μg/L和7.43~8.74 mg/L;生态示范工程能明显降低水体悬浮物和叶绿素a浓度,Ⅱ类区总悬浮物、叶绿素a浓度相对Ⅰ类区分别降低了53.4%、33.0%,而Ⅲ类区总悬浮物、叶绿素a浓度相对Ⅰ类区分别降低了77.4%、65.0%。光合有效辐射(PAR)衰减系数在1.81~4.93 m-1间变化,对应的真光层深度为0.93~2.54 m,Ⅱ、Ⅲ类区相对Ⅰ类区PAR衰减系数分别降低了42.2%、52.8%,对应的真光层深度则分别增加了73%、112%。ag(440)、ad(440)、aph(440)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9~1.31 m-1、0.41~2.22 m-1、0.73~2.12 m-1。纯水对总吸收的贡献均在15%以下,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吸收对总吸收的贡献率在18.16%~40.28%间变化,非藻类颗粒物对总吸收的贡献率在14.40%~37.88%间变化,浮游藻类对总吸收系数的贡献率基本上是各组分贡献率中最高的,在31.05%~45.28%间变化。对PAR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透明度等表观光学参数与主要水色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水体中浮游藻类和有机颗粒物对生态示范区内的水体光学性质影响最大,而围隔外围浮游藻类、非藻类颗粒物对光的衰减相当。  相似文献   
992.
鄂北杭锦旗地区下石盒子组储层物性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锦旗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盟隆起杭锦旗断阶带上,下石盒子组为辫状河和河流相沉积。通过薄片观察、岩心物性分析和压汞曲线实验,对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下石盒子组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有剩余原生粒间孔、次生孔隙和高岭石晶间隙;裂缝不发育;孔隙结构可分为细喉微孔型、粗喉大孔型和细喉中孔型三类,其中以细喉中孔型为主。储层为中低孔、低渗储层,盒3段物性最好。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解释的孔隙度参数在岩心实验校正后进行储层平面分布评价,结果表明:锦2、锦6~锦7井区是下石盒子组有利发育带。  相似文献   
993.
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隙结构研究是油藏精细描述、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采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铸体图像分析、高压压汞和恒速压汞等多种技术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长6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吴旗地区长6储层具有高孔低渗的特征,储层以原生剩余粒间孔为主,长石、岩屑及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中孔和小孔是油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细喉和中喉则是长6的基本渗流通道.铸体薄片、孔喉图像分析表明,吴旗长6储层具有复杂的孔喉分布特征,不同微相孔喉分布及孔隙结构特征是造成油井产能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4.
张建新  邢旭东 《岩矿测试》2007,26(4):339-342
讨论了在现时泥沙、水体、鱼类、藻类的含镉状态下洞庭湖的输入输出通量;并以其为例,在简要介绍马尔可夫链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湖泊生态系统中镉迁移转化的马尔可夫链数学模型,初步评价了当洞庭湖不断有镉加入、系统到达状态稳定时各种介质中的镉总量及镉的迁移转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5.
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汾渭盆地是我国地裂缝发育最强烈的地区,地裂缝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本文概述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分布规律,分析了目前汾渭盆地地裂缝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围绕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问题,提出如下研究思路:通过多学科联合手段,重点研究汾渭盆地地裂缝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其与活动构造的分布关系与成生联系,建立构造地裂缝的地质结构模型;将现代物理数值模拟技术与高精度观测技术相结合,分析研究构造活动启动地裂缝灾害的力学机理以及构造作用与抽水作用耦合致裂机理;以GPS观测资料为约束,将汾渭盆地地裂缝的成生与青藏、华北大陆变形的动力学过程联系起来,研究该区地裂缝与现今中国大陆动力学的内在联系,揭示大陆驱动力产生地质灾害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996.
滇西北德钦地区金沙江奔子栏古堰塞湖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川滇交界的云南德钦奔子栏一带的金沙江河谷两岸,发现了发育于第四级阶地之下的湖相纹层状粘土层,其下为边坡碎屑流堆积,表明该湖相层为滑坡碎屑流堵江所形成的。采用U系法测年,获得金沙江右岸湖相粘土层上部和下部的年龄分别为55.4ka±3.5kaBP和82.1ka±6.6kaBP,左岸湖相粘土层为122.0ka±12.4kaBP,表明该古湖发育于晚更新世早中期。孢粉分析结果显示,该湖相粘土沉积期间的古植被为以松为主的常绿针叶林,气候温和较湿。该古堰塞湖的发现不仅对于研究金沙江的河流发育史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了解现代大江大河灾难性地质灾害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7.
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岩石学特征与物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鑫  张金亮  覃利娟 《矿物岩石》2007,27(3):106-115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砂岩的碎屑矿物含量与氧化物、微量元素变化规律分析,研究该地区砂岩的岩石学及其物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柯坪塔格组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物源区主要为再循环造山带。砂岩成分主要在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伊利石和绿泥石等矿物之间变化。化学风化作用指标(CIW)和化学蚀变作用指标(CIA)反映了该地区砂岩受到了强烈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强度为:塔中地区砂岩>塔北地区砂岩>满东地区砂岩。化学组分变化指标(ICV)反映有些砂岩中含有第一次旋回沉积物。A-CN-K三角图反映了砂岩的母岩中斜长石含量要高于钾长石含量,在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之间变化,砂岩在风化过程中受到了钾的交代作用,长石以及长石中的高岭石发生了伊利石化。微量元素及其特征参数(如La/Yb-ΣREE、δEu等)也反映了该地区砂岩来源于花岗岩物源区。  相似文献   
998.
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地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中烃类包裹体进行镜下观察、描述,利用压碎抽提法对烃类包裹体进行色谱—质谱分析,并与白垩系油苗、三叠系油砂及源岩抽提物进行对比,目的是探讨其来源。包裹体油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C29ααα甾烷20S/(S+R)、C32αβ藿烷22S/(S+R)比值基本达到平衡值,利用甲基菲指数计算的镜质体反射率参数介于0.64%~0.82%之间,显示包裹体中石油烃已接近成熟—成熟热演化阶段;物质来源及沉积环境参数,ααα20R甾烷百分含量C27>C28相似文献   
999.
1000.
In this work we analyse and check the results of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MS) by means of a comparison with palaeostress orientations obtained from the analysis of brittle mesostructures in the Cabuérniga Cretaceous basin, located in the western end of the Basque–Cantabrian basin, North Spain. The AMS data refer to 23 sites including Triassic red beds, Jurassic and Lower Cretaceous limestones, sandstones and shales. These deposits are weakly deformed, and represent the syn-rift sequence linked to basins formed during the Mesozoic and later inverted during the Pyrenean compression. The observed magnetic fabrics are typical of early stages of deformation, and show oblate, triaxial and prolate magnetic ellipsoids. The magnetic fabric seems to be related to a tectonic overprint of an original, compaction, sedimentary fabric. Most sites display a NE–SW magnetic lineation that is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the stretching direction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extensional stage of the basin, without recording of the Tertiary compressional events, except for sites with compression-related cleavage.Brittle mesostructures include normal faults, calcite and quartz tension gashes and joints, related to the extensional stage.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joints and tension gashes show a dominant N–S to NE–SW, and secondary NW–SE, extension direction. Paleostresses obtained from fault analysis (Right Dihedra and stress inversion methods) indicate NW–SE to E–W, and N–S extension direction.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brittle mesostructures show a complex pattern resulting from the superposition of several tectonic processes during the Mesozoic, linked to the tectonic activity related to the opening of the Bay of Biscay during the Early Cretaceous. This work shows the potential in using AMS analysis in inverted basins to unravel its previous extensional history when the magnetic fabric is not expected to be modified by subsequent deformational events. Brittle mesostructure analysis seems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far-field stress conditions and record longer time spans, whereas AMS records deformation on the near distance, during shorter intervals of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