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6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206篇
地质学   185篇
海洋学   22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王小岗 《岩土力学》2008,29(3):685-690
基于提出的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多孔介质Biot波动方程的一般解,研究了饱和半空间地基在竖向点源简谐激振荷载作用下地表振动的衰减特征,分析了激振频率以及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介质的各向异性参数和孔隙渗透系数对地表振动特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低频和高频激振时,地表位移衰减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在饱和土的各向异性参数中,纵向和水平方向动态渗透系数比值和刚度系数比值对地表位移衰减影响最大,这也说明采用各向同性饱和介质的动力学模型不能准确地描述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特性的饱和土地基的动力特性。  相似文献   
762.
车辆速度与载重对路面结构影响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果岳  张家生  王晅  陈晓斌  黄永强 《岩土力学》2008,29(11):3099-3103
针对车辆荷载与速度在路面结构破坏中的重要性,通过现场试验,对新建高速公路在不同载重及不同速度的车辆通过条件下路面的动态响应(动应变、动应力)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应力-应变峰值随载重的增加而增大,而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前轮应力应变峰值随载重增加而增大的幅度总体上要小于后轮;前轮水平横向应变峰值随载重增加而增大的幅度要小于纵向,而后轮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增幅比较接近;速度变化引起的应力应变幅值变化不如载重变化引起的显著;随着深度的增加,车辆行驶产生的动应力对路面的影响迅速减弱。  相似文献   
763.
塔里木盆地高分辨率卫星磁异常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提供的岩石圈磁场球谐模型的球谐系数,计算了塔里木盆地16~720阶、高度为0 km的垂向分量ΔZ,反映了塔里木地区高分辨率的卫星磁异常特征.盆地北部和南部的磁性特征明显不同,分界线大体在北纬40°附近,北部表现为东西向的负异常,南部表现为正异常特征,整体呈北东走向,中部被北西向异常所叠加.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盆地内部的磁异常特征综合分析表明,盆地基底可能并非一个完整块体,而是由多个古老地块拼合而成.  相似文献   
764.
地震作用下水平层状岩质边坡累积损伤与破坏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边坡在反复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对于库区岩质边坡的长期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振动台试验与理论分析方法,对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在反复地震作用下的累积损伤与破坏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混凝土疲劳裂纹扩展的双K准则可以很好地解释边坡的累积损伤曲线的变化趋势,完整的累积损伤演化曲线表现出初始损伤、细观裂纹扩展、宏观裂缝扩展3个阶段;分别采用三次多项式和幂指数建立了微小地震和强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累积损伤演化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拟合效果,微小地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累积损伤曲线表现出初期略微下降、中期线性增长、后期平缓增长的正"S"型的3段式特征,强震作用下边坡岩体累积损伤相比微震作用下有较为快速的增长,且在边坡破坏前增速加快。频发微震作用下,水平层状岩质边坡在坡体上部形成阶梯型破坏面并向坡面出露,在坡体下部形成平直的剪切破坏面,坡体最终的破坏面呈阶梯状。  相似文献   
765.
谢芸菲  迟世春  周雄雄 《岩土力学》2019,40(Z1):486-493
变刚度优化设计对于复杂环境中的大规模桩筏基础始终是一个重要难题。基于有限元分析提出一种两阶段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传统均匀布桩方案的桩顶应力分布对群桩进行分区,然后依据每个子区域桩顶应力之间的关系确定基桩数量调整系数,最后通过调整桩间距来改变各子区域的基桩数量,从而实现变刚度优化设计。运用该方法对多层土体中承担非均匀上部结构荷载的大规模桩筏基础进行变刚度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筏板的差异沉降、平均整体弯矩和群桩顶部的差异应力均显著降低。该方法计算简单,应用范围广,且不受复杂土层条件、非均匀上部结构荷载以及桩基础规模大小形状的限制。  相似文献   
766.
动荷载作用下边坡锚固系统合理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破、地震或列车振动等动荷载作用下,边坡锚固系统易产生锚筋松弛、夹具损伤、注浆体拉裂及界面粘结失效等情况,影响其预应力赋存状态、加固效果和耐久性。基于动荷载作用类型和锚固系统动力响应特征分析,提出了动载下不同地层内的锚固段合理结构设计方案和锚筋抗拉安全系数及锁定荷栽的建议。动载下自由段(外锚固段)宜设计为全粘结型或增设多级反锚装置,形成岩土自锁锚固,以控制预应力损失和防止诸头或自由段破断造成突发性灾害;在水泥基灌浆体中掺入钢纤维或树脂纤维,可改善锚固体抗裂性能,提高其抗疲劳和抗冲击能力;建议优先采用防腐性能卓越的填充型环氧涂层钢绞线,以提高锚固体在动载破裂时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767.
本文主要介绍了火山地震的类型以及在火山区特有的地震信号,如谐频信号、家族事件和地震震群.并简要介绍了与岩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火山颤动震源模型.  相似文献   
768.
水平简谐荷载作用下层状饱和土体动力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Biot波动理论,采用传递、反射矩阵(TRM)方法研究了水平简谐荷载作用下层状饱和土动力响应问题。由Helmholtz矢量分解求出基本解,再利用TRM法推导了层状饱和土动力响应,并由数值Hankel逆变换得到层状土地基位移、应力及孔压在空间域内的解。利用计算结果与已有结果相比较,二者相吻合,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算例分析表明,水平简谐荷载作用在有软弱夹层的层状土体中比均质土中具有更显著的动力响应,尤其是软夹层上下有硬土层时,会引起软弱夹层土体孔隙水压升高、位移幅值增大、土体波动性增强;而荷载作用硬夹层及夹层上下有软土层时,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769.
The 3-d coupled physical–biogeochemical model ECOHAM (version 3) was applied to the Northwest-European Shelf (47°41′–63°53′N, 15°5′W–13°55′E) for the years 1993–1996. Carbon fluxes were calculated for the years 1995 and 1996 for the inner shelf region, the North Sea (511,725 km2). This period was chosen because it corresponds to a shift from a very high winter-tim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Index (NAOI) in 1994/1995, to an extremely low one in 1995/1996, with consequences for the North Sea physics and biogeochemistry.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1996, the observed mean SST was about 1 °C lower than in 1995;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North Sea the difference was even larger (up to 3 °C). Due to a different wind regime, the normally prevailing anti-clockwise circulation, as found in winter 1995, was replaced by more complicated circulation patterns in winter 1996.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over the drainage area of the continental rivers led to a reduction in the total (inorganic and organic) riverine carbon load to the North Sea from 476 Gmol C yr−1 in 1995 to 340 Gmol C yr−1 in 1996. In addition, the North Sea took up 503 Gmol C yr−1 of CO2 from the atmosphere. According to our calculations, the North Sea was a sink for atmospheric CO2, at a rate of 0.98 mol C m−2 yr−1, for both years. The North Sea is divided into two sub-systems: the shallow southern North Sea (SNS; 190,765 km2) and the deeper northern North Sea (NNS; 320,960 km2). According to our findings the SNS is a net-autotrophic system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 NEP>0) but released CO2 to the atmosphere: 159 Gmol C yr−1 in 1995 and 59 Gmol C yr−1 in 1996. There, the temperature-driven release of CO2 outcompetes the biological CO2 drawdown. In the NNS, where respiratory processes prevail (NEP<0), 662 and 562 Gmol C yr−1 were taken up from the atmosphere in 1995 and 1996, respectively. Stratification separates the productive, upper layer from the deeper layers of the water column where respiration/remineralization takes place. Duration and stability of the stratification are determined by the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NAO.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is mechanism controlling the nutrient supply to the upper layer in the northern and central North Sea has a larger impact on the carbon fluxes than changes in lateral transport due to NAOI variations. The North Sea as a whole imports organic carbon and exports inorganic carbon across the outer boundaries, and was found to be net-heterotrophic, more markedly in 1996 than in 1995.  相似文献   
770.
考虑到波浪力对深水桥墩地震响应和冰振响应的影响,本文基于非线性Morision方程,同时考虑附加质量效应和流固耦合效应,通过建立深水桥墩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及动力平衡方程,对深水桥墩结构进行了波浪、冰荷载、地震3种环境激励荷载单独作用下,以及不同组合形式共同作用下的数值分析;进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动水压力对深水桥墩结构响应的影响程度,可为今后深水桥墩抗震以及抗冰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