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4篇
  免费   621篇
  国内免费   1017篇
测绘学   210篇
大气科学   1176篇
地球物理   657篇
地质学   1211篇
海洋学   629篇
天文学   129篇
综合类   257篇
自然地理   45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83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07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219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5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敏感性实验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文中建立了一个研究陆面物理过程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模式。模拟了草原下垫面的土壤 环境物理、地面热量通量、蒸发、蒸散及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并对主要的环境物理参数进 行了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模式能合理地模拟地表热量平衡、土壤体积含水量、植被蒸 发阻抗、地表水汽通量日变化和湍流交换系数、湍流动能、位温和比湿廓线等。该模式还可 进一步应用于研究城市陆面物理过程与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机制,及与中尺度大气模式耦合用于区域气候的研究。  相似文献   
992.
孙淑清  马淑杰 《气象学报》2001,59(6):719-729
文中结合 1 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过程研究了太平洋的活动特征 ,探讨了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海温的关系 ,以及视热源、水汽汇的特征与副高活动的关系等。首先描述了 1 998年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 ,给出了它异常的季节位置、强度和形态 ,及其与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SVD分析表明 ,1 997至 1 998年的 El Nino过程的演变特征所对应的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最佳耦合模态是 :主体强而位置偏南 ,特别是其西部。赤道辐合带也偏弱 ;1 998年夏季副热带高压的基本特征正符合该模态的特征。热带地区东西向的垂直环流明显地出现东太平洋的异常上升气流与西太平洋的下沉距平气流。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能很好地描写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位置和强度。副热带高压区为明显的 Q1<0的辐射冷却区和 Q2 <0的变干区。这种特征也有助于副热带高压区的维持。同样 ,视热源、水汽汇的分布也能很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季节内异常活动。在长江流域持续暴雨期和间隙期 ,Q1,Q2 所指示的副热带高压与雨带的相对位置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热力结构能较好地解释副热带高压区的迅速南落 ,由此造成长江流域的二度梅  相似文献   
993.
张启明 《地震研究》2001,24(3):238-244
通过对大理地区鹤庆、洱源、下关、弥渡等温泉水CO2释放特征及与区域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提炼出单项地震预报指标,从而进行系统合成,找出大理地区CO2的综合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94.
Feedback Mechanisms For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Surfac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wo kinds of feedback mechanisms in the coupling process between the atmosphere and ocean surface are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One is a negative feedback mechanism, which is effective in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processes through momentum flux exchange. In this mechanism,the ocean extracts momentum from the atmosphere as a forcing field to generate waves, which decelerates atmospheric motions, lessening the intensity of synoptic systems. The second is a 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 which is effective in the thermal interaction processes through heat flux exchange. This is a mechanism that is effective in the transport of sensible and latent heat fluxes to the atmosphere from the underlyingocean surface. As a result, the atmosphere obtains energy from the ocean, which intensifies atmospheric motions. For storm conditions typical of North Atlantic mid-latitudes, we consider these thermal and dynamical nteractions, the dominance of one over the other, and related implications for storm intensification.  相似文献   
995.
`Kanpachi Street Cloud (KSC)' is an unusual small-scalecumulus cloud line visible during calm summer conditions over a major street in the Tokyo metropolitanarea.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is cloud line,numerical simulations have been performed using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ling System.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mulated KSC agree well with observations. On alarge-scale view, the KSC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a cumulus cloud line generated at the convergenceline of two sea breezes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okyo Bay, while on the microscale view, it resemblesBenard-type thermal convection modified longitudinally by wind shear.The location of the convergence line leading to the KSCformation coincides withthe Kanpachi street location, although the street itself does notmake any direct effect on the KSC formation. Additional numerical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identify causes of the KSC form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urbanization, by changing anthropogenicheat impact, land-cover and grid resolution.They confirm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KSC requirestwo meteorological processes at the same time:(1) the convergence of two sea breezes – the localsouth-eastern sea breeze from Tokyo Bay andan extended southern sea breeze from thePacific Ocean, respectively; (2) Forcing due to an urban heat island. It is shown that urbanization couldchange the intensity and position of the KSC through enhancement of local upward motions and changesin the near-surface horizontal pressure gradient between urban and sub-urban areas. Further,fine horizontal grid resolution is needed to be able to resolve these local thermal convection issues.  相似文献   
996.
SST日变化对西太平洋暖池海表热通量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利用日最大太阳辐射、日平均海面风和日降水量近似计算海表温度(SST)日变化的振幅的方法,发展了一个计算SST日循环的参数化方案。利用周平均SST强迫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CCM3大气模式进行了有、无考虑SST日变化的比较试验。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之耦合海气响应实验(TOGA COARE)的强化观测期间IMET浮标的逐时海表观测资料不仅验证了该参数化方案的合理性,也表明了利用参数化方案对强迫场SST迭加日变化使CCM3较真实地模拟出西太平洋暖池海表热通量的季节内变化的位相结构。  相似文献   
997.
亚洲季风区地面感热通量的区域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79-1995年(缺1986、1987、1993)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逐旬感热通量资料,对亚洲季风区地面感热通量的空间结构及时间演变进行了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分析。结果表明: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地区感势通量的变化与亚洲季风的爆发及演变有密切关系,是季风爆发的主要关键区。这两个地区的感热积累是东亚季风爆发的触发因素之一,尤其是印度半岛北部感热通量的突变对印度夏季风演变十分重要。印度半岛北部与青藏高原西部的热力差异在季风的爆发和维持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东北亚与西北太平洋的热力差异只对东亚夏季风的演变有影响,与冬季风则无直接关联。在东亚季风的爆发中居主导地位的还是印度半岛北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感热加热作用。  相似文献   
998.
2000年下半年全球共发生Mw≥6.5地震27次,其中23次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4次。发生Mw≥7.0地震5次,最大震级达Mw8.0。11月16日和17日,在俾斯麦群岛和所罗门群岛交界地区,发生了3次Mw≥7.8地震。2000年,全球地震活动处于1976年以来的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999.
甘肃酒泉Q_(y1)钻孔磁性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兴山 《地层学杂志》1997,21(4):259-266,F003
甘肃第四纪地质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因各家对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依据不统一及其他原因,致使第四纪划分的一些基本问题尚无统一意见。为建立河西走廊地层层序,本文依据酒泉Qy1钻孔磁性地层特征、热释光测试成果、14C资料及岩石地层特征进行地层划分。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古地磁成果,确定第四纪下限为2.48Ma,中更新世下限为0.73Ma,晚更新世下限为0.20Ma,全新世下限为0.012Ma。  相似文献   
1000.
山西早二叠世微古植物群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早二叠世德古植物-孢子花粉非常丰富,共发现60余属150余种。根据孢子花粉在地质演化和分布规律,自下而上可划分三个孢子带,(1)Sinutatisporitoes sinensis-Gulisporitescochlearis(SC);(2)Raditzonates solaris-Potonieisporites bharadwajii(SB);(3)Patellisporites me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