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8篇
  免费   1012篇
  国内免费   988篇
测绘学   709篇
大气科学   888篇
地球物理   2126篇
地质学   1683篇
海洋学   598篇
天文学   246篇
综合类   485篇
自然地理   55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267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205篇
  2017年   264篇
  2016年   259篇
  2015年   272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386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273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320篇
  2005年   265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81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07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61.
天目湖热力学状况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1年6月~2002年5月在天目湖进行的每月一次的全湖水温观测以及2002年5月25~26日在1号点的定点24h连续水温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天目湖水温时空分布、垂直分布、温跃层的形成与变化以及湖泊热力学对溶解氧、营养盐的影响,揭示了各自的基本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天目湖水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及垂直分布明显,而其水平差异不大;温跃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呈现增强-稳定-减弱-消失的周期变化;水温的变化以及温跃层的存在引起了水中溶解氧以及营养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2.
地下水水位时间序列中的混沌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相空间重构技术、G -P算法以及Wolf提出的从单变量中提取Lyapunov指数的方法 ,分别计算了太原盆地 4组地下水水位时间序列的关联维数和Lyapunov指数。结果揭示在自然状态下 ,太原盆地某些孔隙潜水和孔隙承压水水位变化存在明显的混沌特征。这不仅为以后建立水位预测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并且也为运用分形理论研究地质参数的时空变异性以及含水层结构的自相似性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3.
四川雅安地质灾害时空预警试验区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和香港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建设和研究思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初步建成了四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1)根据现场考察和试验区地质灾害数据库,统计研究了降雨型滑坡的几何特征;(2)建成了由20台遥测雨量计构成的降雨观测网,取得了2002年4月~2003年8月的降雨观测数据;(3)结合历史降雨资料分析,初步研究了雅安试验区的年、日、小时和十分钟最大降雨特征;(4)研制了斜坡岩土体含水量野外监测仪,取得了桑树坡试验点2003年4月~8月的实时监测数据;(5)自上而下分4层研究了斜坡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发现了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对降雨过程的滞后性;(6)基于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利用地质灾害因子分析结果,分别计算了雅安试验区地质灾害"发育度"和"潜势度";(7)利用2003年8月23~25日的过程降雨观测资料,对雅安试验区在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了时空预警反演模拟研究,计算出的地质灾害"危险度"分布比较符合实际,"危险度"可以作为预警指数使用。  相似文献   
164.
Studies of marble panels from the exterior of two buildings document the processes leading to bowing of the material. Bowing of panels is most extensive in those areas that are exposed to direct or reflected thermal energy. The thermal anisotropic behavior of calcite results in grain-boundary separation, grain sliding and microfracturing. The resulting loss of strength is one factor leading to b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bows further reduces the panel strength as the outer portions elongate by inelastic deformation mechanisms. Laboratory experiments cycling marble samples for over 200 cycles at three temperatures up to 107°C above room conditions show similar strength losses as the natural situation. The second factor contributing to the bowing process is the release of residual elastic strain. The strain is in part stored in the marble from its geologic history, but may also be accumulated during thermal cycling due to the properties of calcite. Marble panels have been found to bow when stored outside, but not attached to any framework, indicating that the release of residual strain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producing the bows.  相似文献   
165.
We give some results obtained for the Couplex test cases proposed by the ANDRA. In this paper our aim is twofold. Firstly, to compute the release of nuclides out of the repository by concentrating on the 3D near field (Couplex 2). The simulation of the transport phenomena takes into account the dissolution of the glass containers and congruent emissions of the radio-nuclides including filiation chains and some simplified chemistry. Secondly, it is to use the near field computations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nuclide migrations in a 2D far field (Couplex 3). Coupling in between the two simulations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eriodicity of the disposal modules and the geometry of the repository described in Couplex 1. The mixed finite element and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are used to solve the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s. In order to handle the nonlinear precipitation/dissolution term, we developed a new iterative technique that combines Picard and Newton–Raphson methods.  相似文献   
166.
Paul Claval 《GeoJournal》2004,60(4):321-328
The way that space is thought of is at the heart of the cultural approach in geography. The passing down of all the components of a culture depends upon the way data is aquired and processed, the results memorized or broadcast. Communication shapes the experience and the knowledge of space and time. It gives to everyone the idea that the real world is doubled by a beyond which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social life, since it is upon such a beyond that normative thinking relies and that a significance is given to individual and social life. The spheres of lived-in and known space and time, as well as that of the beyond, vary according to available technologie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67.
塔里木盆地南缘历史时期气候环境变化的过程与特征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根据塔里木盆地南缘具较高分辨率的湖沼相沉积物碳酸盐δ^13C和粒度等记录,恢复出2162-850BC期间为一相对稳定的温暖干旱时期,之后迅速转冷湿,湿润程度呈持续、阶段式增加,50 BC至500 AD期间呈现的显著冷湿特征于550 AD之后突变转暖干而结束。550 AD和1000 AD前后的具突变性质的气候事件在南疆地区近2.0ka的气候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反映气候状况有过重大调整。850—1300AD期间(相当于中世纪温暖期)冷暖、干湿多变,但温暖特征并不明显。特别是1100—1200AD期间气候快速、频繁变化之后,奠定了本地区现代稳定干旱环境特征。区域对比表明,尼雅剖面记录的气候变化具有广泛的区域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8.
用GPS秒信号锁定高频振荡器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芳 《时间频率学报》2004,27(2):94-102
对用远距离传输的GPS秒信号锁定本地高频晶体振荡器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介绍了高精度的时间数字转换器TDC(Time to Digital Converter)和对滤波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为了降低成本又能够满足设计要求的精度,还考虑了双D/A转换的方法。有关的硬件系统已经通过了调试和一系列的测试和实验,在测量和控制精度方面,能达到设计的要求。此外,提出了这个系统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双D/A转换的非线性问题,Kalman滤波抗野值及继续提高精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9.
地心非旋转坐标系中的TWSTT计算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卫星双向时间传递(TWSTT)的基本原理,详细推导了地心非旋转坐标系中TWSTT的计算模型.并与地固系中的计算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证明了两种计算模型在0.1ns亚纳秒量级上的等价性。  相似文献   
170.
复种指数遥感监测方法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范锦龙  吴炳方 《遥感学报》2004,8(6):628-636
复种指数是反映水土光与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指标 ,其实质是沿时间序列 ,反映某一种植制度对耕地的利用程度。联系复种指数与时间序列NDVI曲线的纽带是农作物年内的循环规律。时间序列的NDVI值蕴涵着植被的生长和枯萎的年循环节律 ,经时间序列谐函数分析法 (HarmonicAnalysisofTimeSeries ,HANTS)重构的NDVI曲线 ,可以准确地反映农作物的出苗、拔节、抽穗、收获等物理过程。因此 ,根据时间序列的NDVI曲线的周期性 ,可以反向捕捉到耕地农作物动态的信息 ,进而得到耕地的复种指数。本文依据上述原理 ,提出复种指数遥感监测的方法 ,然后用 1999年至 2 0 0 2年 4年的VGT(SPOT4卫星vegetation数据 )旬合成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提取了复种指数 ,并利用地面样区观测结果和统计数据进行检验 ,取得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