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1篇
  免费   954篇
  国内免费   1561篇
测绘学   494篇
大气科学   1472篇
地球物理   644篇
地质学   2498篇
海洋学   430篇
天文学   148篇
综合类   261篇
自然地理   28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230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198篇
  2016年   224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91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278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67篇
  2008年   265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292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62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一次连续异常高温天气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分析2010年6月24-27日牡丹江地区的连续高温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演变,总结出现高温天气主要是受高空稳定的大陆暖高压、辐射增温、下沉绝热增温、850 hPa有24℃以上的暖中心、高温出现前一天14:00气温偏高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2.
利用1958年-2008年高低空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站1958年-2008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分别以最高气温≥35℃、≥37℃、≥40℃为指标,研究山西高温日的时空分布、变化趋势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a)山西高温日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晚出现在9月中旬,≥35℃、≥37℃和≥40℃的高温日6月下旬最多;b)高温日数有随纬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有西部多于东部、南部多于北部、盆地多于山区的空间分布特征。≥40℃的高温区域主要集中在运城和临汾地区;C)1984年-2008年,35℃以上的高温日数整体呈上升趋势;1979年-2008年,30年间高温站次以153站次,10a的趋势增多。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仅高温日数增多,而且高温持续时间、强度、范围都有增强趋势;d)影响山西高温的500hPa环流形势主要有副高纬向性、副高经向型以及大陆高压(脊)控制型3类。在特定的流型配置下,T850≥25℃、T700≥13℃,T850≥26℃、T700≥14℃,T850≥28℃、T700≥15℃,T850≥32℃、T700≥16℃是山西省不同区域、不同风向影响时,≥35℃、≥37℃、≥40℃高温天气预报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993.
冬季蒙古高压与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年际尺度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李崇银  王力群  顾薇 《大气科学》2011,35(2):193-200
蒙古高压和北太平洋海区的气压差被认为是造成东亚冬季风及其变化的重要原因,而过去有关的研究以其年代际时间尺度为多,本文的研究揭示了冬季蒙古高压和北太平洋海温异常(SSTA)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的相互关系.冬季蒙古高压的活动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之间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也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冬季的强(弱)蒙古冷高压活动往往对应...  相似文献   
994.
2011年4月江西降水异常偏少的初步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11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格点资料、74项环流特征量资料和1974-2011年NOAA OLR月平均资料,结合江西83个气象观测站的1959-2011年4月降水资料,对2011年4月江西降水异常偏少成因进行了初步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4月降水有一定的周期性,2011年4月降水处于少雨期;La ...  相似文献   
995.
2009年秋季河南一次连阴雨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分析及统计方法,利用NCEP资料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造成2009年9月6-20日河南省北中部地区15 d连阴雨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 hPa高空急流的出现并且维持,南亚高压的偏东偏北,副热带高压的偏西略偏北,以及边界层的东北风(或偏东风),是造成此次长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影响因素;200 ...  相似文献   
996.
Based on the pentad mean ridgeline index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the authors identified the two northward jumps of the WPSH from 1979 to 2008 and reveale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the tropical SST anomalies. The authors show that the northward jumps, especially the second jump, exhibited remarkabl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 two northward jumps were mutually independent and were influenced by the SST anomalies in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 first jum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ST anomalies in th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from the preceding winter to June. In contrast, the second jump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ENSO in the preceding winter, but this correlation tended to weaken with the decay of ENSO and disappeared in July. Inste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in the Indian Ocean. We therefore suggest that ENSO plays an indirect role in the second jump through the capacitor effect of the Indian Ocean.  相似文献   
997.
对2010年6月1—2日广西大暴雨天气的湿度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暴雨前有一个高湿区的形成和维持过程,暴雨前一天预报的高湿区产生明显调整,导致暴雨出现,表明低层湿度场对暴雨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8.
玉林夏季高温天气气候特征与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50年(1961~2010年)广西玉林站的气温、风、相对湿度、日照等地面观测资料及历史天气图、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玉林夏季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并探讨出现高温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结果表明:(1)玉林高温天气主要出现在6-9月,3d以上的持续高温主要出现在7~8月,且高温日数的年际差异很大。玉林高温...  相似文献   
999.
2006年冬季在南京北郊盘城利用系留气球探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仪器对雾日和非雾日的边界层进行了监测,对比分析了两者的边界层结构。结果表明,非雾日主要为单层贴地逆温,并时常出现短时的双层结构,雾发展成熟时逆温则脱离地面。与非雾日相比,雾日平均雾顶之上温度日较差增大,雾顶之下则减小。平均风速的时间—高度分布在雾日和非雾日类似,在稳定性边界层中风速随高度出现一个或者两个极大值区。温度和比湿在非雾日没有显著的对应性,而在雾体内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雾顶升降过程中反相关。较强的逆温、较低的温度和较小的近地层风速是南京冬季成雾的背景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我国夏季高温极值的概率分布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夏季高温极值分布存在偏态性,利用Box-Cox变换,得到一种偏态概率分布拟合函数。基于偏态分布函数中的偏态指数和最概然高温极值,揭示了我国夏季高温极值的概率分布特征及其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变化规律,发现我国夏季高温极值的概率分布主要呈正偏分布型,最概然高温极值变化较好地反映了分布型的改变。研究不同时间尺度内极值对偏态指数和最概然高温极值的影响发现,最概然高温极值较为稳定,10年尺度内受极值影响较小,而偏态指数所受影响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而越发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