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3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628篇
测绘学   460篇
大气科学   289篇
地球物理   226篇
地质学   1732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57篇
自然地理   206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48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83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大别造山带变质岩的年代学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别造山带中广泛分布经历不同程度变质的变质岩,这些变质岩的形成时代、变质年龄的研究对反演大别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大别造山带中不同构造带中变质岩的锆石U-Pb年龄结果,给出初步的变质岩的年代学格局。  相似文献   
992.
大别山北部榴辉岩及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分析表明:北部榴辉岩相峰期变质时代为226~230Ma左右;北部塔儿河一带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经历过印支期变质事件;大别山北部与南部超高压岩石中一致的(226~230Ma)高压或超高压变质年龄表明,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中部分岩石也曾作为扬子俯冲陆壳的一部分,在印支期发生过高压或超高压变质作用;本区锆石发生过两期变质增生事件,一是印支期高压或超高压变质,另一期是燕山期热变质事件;榴辉岩及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晚元古代;锆石U-Pb年龄可用多期变质增生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993.
超高压变质岩的塑性流变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增球  索书田 《现代地质》2007,21(2):203-212
岩石流变作用是大陆造山作用的基本特征,超高压岩石的形成和折返过程也是大陆深俯冲带内物质的复杂流变过程。要深入理解大陆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和大陆壳岩石的深俯冲和折返动力学过程,必须对大陆地壳及地幔岩石的流变学进行深入研究。岩石圈流变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流变学分层性、变形分解和应变局部化及大陆壳岩石部分熔融作用的流变学效应等。应用岩石圈流变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超高压变质岩的塑性流变特点,探讨了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过程的塑性流变学。  相似文献   
994.
出露在准噶尔盆地东北缘的老君庙变质岩 ,主要由绿片岩相的石英片岩构成 ,其上残存含前泥盆纪床板珊瑚和海百合茎化石的大理岩。对石英片岩中的白云母进行的4 0 Ar/ 39Ar定年 ,获得了(4 6 1.5± 0 .2 )Ma的坪年龄和 (4 6 2 .0± 4 .1)Ma等时线年龄 ,表明该变质岩的变质时代不晚于中奥陶世晚期 ,准噶尔盆地东部具有前晚奥陶世的陆壳基底。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推测准噶尔盆地的基底主体是古生代期间的陆块。  相似文献   
995.
宝国老金矿产于辽西太古宙高变质绿岩带 ,受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控制 ,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 ,银金矿为主要含金矿物 ,矿石品位高。成矿经历火山 -沉积作用、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三个阶段 ,成矿时间中含古元古代的信息 ,成矿流体可能为变质热液混合岩浆热液 ,成矿温度在 160~ 310℃之间。  相似文献   
996.
复杂地形尾矿坝的三维渗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美丽  崔莉 《岩土力学》2006,27(7):1176-1180
对于复杂地形的尾矿坝,由于二维模型不能充分反映复杂多变的渗流域,也不能考虑到三个方向渗流因素同时作用的影响,从而无法体现真正的渗流场。通过建立三维渗流数学模型,并考虑复杂断面概化和地形的简化,对实际工程进行了数值计算,其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对复杂地形的尾矿坝渗流分析时必须采用三维模型,三维数值计算中对复杂地形进行适当的简化和概化对结果的影响较小,可以满足精度要求,因此大大减小了计算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相似文献   
997.
内蒙石板井—小黄山与蛇绿岩相伴的变质岩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内蒙古石板井-小黄山蛇绿岩带发现了具典型热变质特征的红柱石堇 青石角岩和以兰绿色角闪石、硬绿泥石、黑硬绿泥石等矿物代表的中高压区域变质角闪片岩。据变质作用时序和相拓朴图两个方面的研究,表明石板井和小黄山两地的变质岩属同一构造混杂岩,其中的变质岩先经过与火成作用有关的热变质作用,反又叠架了中高压变质作用,即经历过一反时钟PT轨迹。它的热高峰为620℃,压力高峰近0.65GPa。  相似文献   
998.
西北特殊地形与沙尘暴发生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郭铌  张杰  韩涛  郭慧 《中国沙漠》2004,24(5):576-581
应用西北地区沙尘暴多发区中心站和毗邻站1961-1999年沙尘暴日数、大风日数和降水资料, 参考相应地区的地形和地表覆盖资料, 结合卫星资料监测事实, 分析了沙尘暴中心站沙尘暴高发以及毗邻站沙尘暴发生较少的原因, 探讨了地形与沙尘暴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沙尘暴中心站沙尘暴高发是地表状况、大风和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沙尘暴毗邻站沙尘暴较少的主要原因为沙源与大风不匹配; ②地形对沙尘暴发生有重要作用, 干燥的下垫面产生的热力不稳定和特殊地形产生的气流加速和抬升作用, 对局地沙尘暴的形成和强沙尘暴的触发有重要作用; ③大风和降水的配置对沙尘暴发生有一定影响, 大风日数多且降水较少的时段为沙尘暴的高发期, 随着雨季的到来, 沙尘暴日数明显下降; ④下垫面与沙尘暴发生关系密切, 戈壁地表不利于沙尘暴的发生, 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对沙尘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9.
拉脊山-化隆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祁连拉脊山、化隆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化隆群变质岩系组成核; 由脆-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上寒武统和岩体组成中间层; 由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下白垩统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示了对称伸展和隆升的特征.23~ 32Ma是快速隆升的时期.主剥离断层剪切位移量约25~ 27km, 并根据矿物对计算, 变质核杂岩的伸展变质温度约625~ 630℃, 变质深度约20km, 变质压力约为0.63GPa, 属偏低压型区域热流变质作用.从青藏高原热壳、热幔、厚壳的演化历史及构造隆升活动来看, 认为拉脊山、化隆变质核杂岩是地幔热隆引起地壳伸展的典型实例, 是研究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和高原隆升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000.
唐俊  郑永飞  吴元保  龚冰 《地球科学》2005,30(6):692-706
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北端山东威海地区皂埠镇发现锆石δ18O值低至-7.8‰左右的花岗片麻岩, 与前人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西南端江苏东海青龙山地区发现的锆石δ18O值为-7‰~-9‰左右的花岗片麻岩一致.对这些低δ18O值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SHRIMP法UPb定年和系统的激光氟化法矿物氧同位素分析, 结果对低δ18O值锆石成因和花岗片麻岩的原岩性质提供了制约.研究得到: (1) 这些低δ18O值锆石以新元古代岩浆锆石为主, 但部分岩浆锆石在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重结晶作用.δ18O值为-7.08‰的岩浆核锆石UPb定年得到的花岗片麻岩原岩谐和年龄和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分别为(760±49) Ma和(751±27) Ma, 变质谐和年龄和不一致线下交点年龄分别为(232±4) Ma和(241±33) Ma, 指示其原岩为新元古代花岗岩并经历了印支期变质作用; (2) 锆石δ18O值在局部范围内变化于-7.76‰~5.40‰之间, 低δ18O值岩浆锆石表明它们是从新元古代低δ18O值岩浆中直接结晶形成, 锆石δ18O值的局部变化表明其原岩岩浆的氧同位素组成具有不均一性, 指示低δ18O值岩浆源区物质曾经在地表与极度亏损18O的大气降水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高温水岩反应; (3) 低δ18O值花岗片麻岩在印支期板块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基本没有与外部发生显著的氧同位素交换, 在退变质作用过程中花岗片麻岩内部缓冲流体对原岩岩浆锆石的δ18O值影响不大.威海皂埠镇地区和东海青龙山地区的花岗片麻岩在原岩时代、变质时代和氧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基本相同, 指示它们应具有相同的原岩性质, 并经历了相同的变质作用和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因此, 极度亏损18O的新元古代双峰式基性-酸性岩浆岩可能分布于整个大别-苏鲁造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