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15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407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389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The non‐linear dynamics of bending instability and vertical structure of a galactic stellar disc embedded into a spherical halo are studied with N‐body numerical modelling. Development of the bending instability in stellar galactic disc is considered as the main factor that increases the disc thicknes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sc vertical scale height and the halo‐to‐disc mass ratio is predicted from the simulations. The method of assessment of the spherical‐to‐disc mass ratio for edge‐on spiral galaxies with a small bulge is considered. Modelling of eight edge‐on galaxies: NGC 891, NGC 4738, NGC 5170, UGC 6080, UGC 7321, UGC 8286, UGC 9422 and UGC 9556 is performed. Parameters of stellar discs, dark haloes and bulges are estimated. The lower limit of the dark‐to‐luminous mass ratio in our galaxies is of the order of one within the limits of their stellar discs. The dark haloes dominate by mass in the galaxies with very thin stellar discs (NGC 5170, UGC 7321 and UGC 8286) (© 2010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62.
High-pressure mafic granulites occurring as lenticular bodies within garnet-amphibolites in Kangxiwar Fault have been first reported in this paper. The P-T conditions of two metamorphic stages were ob-tained using calibrated geothermal barometers and ThermoCalc Program. The peak metamorphic con-dition of these high-pressure granulites is about 760―820℃,1.0―1.2 GPa and the retrograde meta-morphic condition is about 620―720℃,0.7―0.8 GPa. The petrological studies show that they have a near-isobaric cooling P-T...  相似文献   
63.
目的: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三维容积重建脑内血管,评价其在非增生性、畸形性脑内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明确诊断的非增生性脑血管畸形患者148例,进行多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容积重建脑内畸形血管,并和DSA、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14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102例;动静脉分流型畸型31例;静脉型血管畸形10例;海绵状血管瘤4例;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148例非增生性脑血管畸形中,有130例脑血管畸形MSCTA表现和DSA及手术结果相符,MSCTA对脑血管畸形检出的准确性为87.8%。结论:MSCTA是明确诊断非增生性脑血管畸形的简单、有效、无创的首选检查方法,MSCTA容积重建对非增生性脑血管畸形的检出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4.
孙立宝 《探矿工程》2010,37(2):51-55
随着地下空间工程的不断发展,超深地下连续墙的应用越来越多,施工的风险也越来越高。结合工程实践,对超深地下连续墙施工方法及施工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通过采用先进合理的解决措施,超深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是完全能达到设计要求的。  相似文献   
65.
高兴元  渠红梅 《探矿工程》2010,37(3):52-54,58
依据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的成果,对研究区段的旋喷桩加固进行了工程设计、现场施工组织和质量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旋喷桩约束加固具有较好的加固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6.
杨春  赵慎中  宋珪 《探矿工程》2010,37(6):56-58
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日益增多。工程施工中经常遇到紧邻地下建筑物进行开挖、钻进等情况,特别是地下连续墙这样较大面积深层开挖的工法,势必会对原有地下建筑造成一定影响,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安全质量事故。结合工程实例,简要介绍了地下连续墙在上海市某紧邻地铁结构基坑工程中的应用。通过可行性分析,采取相关的施工过程控制措施使其在施工过程中对地铁结构的变形影响达到最小,实践证明了该法对同类复杂工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7.
在滨海地区,由于位置的特殊性和场地回填材料的复杂,基坑支护工程也有其特殊性,往往具有在一般地区难以遇到的实际困难。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在滨海地区典型的基坑支护工程中极易出现的问题,并介绍了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8.
结合某高层建筑深基坑围护的工程实例,介绍了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在深基坑围护工程中的具体应用,阐述了地下连续墙施工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提出了施工的注意事项和特殊问题的预防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9.
牡丹江地区出露的黑龙江杂岩是由变质基性岩、泥质片岩、大理岩和变硅质岩系列组成的类似于蛇绿岩层序的构造混杂岩,代表了佳木斯地块西南缘碰撞增生的产物.钠长石和绿帘石变斑晶中共生的矿物组合(钠云母+蓝闪石+多硅白云母+绿帘石)的地质温压计估算结果表明,黑龙江杂岩的峰期变质的温压条件为T=320~4800℃,p=800--1600MPa,为典型的绿帘-蓝片岩相高压变质作用.黑龙江杂岩带中泥质片岩所含的多硅白云母单矿物给出的~(40)Ar/~(39)Ar坪年龄为164.9Ma±0.5Ma.根据白云母中K~Ar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350~430℃)接近于得到的黑龙江杂岩的峰期变质温度,可以认为~(40)Ar/~(39)Ar坪年龄指示了这期高压变质事件的年龄,也证实了黑龙江杂岩带中普遍存在一期中侏罗世末期的变质-热事件.  相似文献   
70.
一次陕西关中强暴雨环境条件及中尺度系统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利用T213再分析资料和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资料包括地面区域逐时加密观测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陕西关中特大暴雨过程的环境条件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天气学分析表明:50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青藏高原高压形成的高压坝在陕西中部断裂形成东北—西南向切变线、250 h Pa西风急流入口区右侧发散场和700 h Pa东西向切变线相互配合是特大暴雨形成的有利环境条件;低层风向快速变化使关中暴雨区低空水汽经历了减小—突然增加—快速减小的过程,关中周围水汽通过偏东气流输送至暴雨区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水汽和位势不稳定条件,而水汽的快速变化又形成关中暴雨的突发性和历时短而强的特征;高空反气旋涡度的发展形成强烈的"抽吸作用"、双圈垂直次级环流和强垂直上升运动及其两侧的弱下沉运动形成的不对称结构是暴雨形成的动力机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分析显示:强暴雨是由一个中α尺度对流系统(MαCS)的发生发展产生的,MαCS又是由2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合并发展而成,其内部对流单体的发展合并和独立加强形成岐山、礼泉和高陵3个大暴雨中心,这些对流单体的发展是由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产生的,强降水的强弱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地面中尺度辐合系统的形成和加强可能是强降水的触发机制和增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