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80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泥螺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机选取不同发育阶段的泥螺 ,活体解剖 ,取出其生殖系统 ,切成若干小段 ,按常规组织学方法制成切片 ,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 ,对其生殖系统的组织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泥螺生殖系统由生殖器本部 ,交媾器和卵精沟三部分组成。生殖器本部包括两性腺、两性管、精囊、蛋白腺、粘液腺、缠卵腺、交媾囊、摄护腺。卵巢位于两性腺周围 ,精巢位于中间 ,并先熟先形成精子。生殖细胞成熟后经由单层上皮细胞组织的两性管排出 ,两性管末端的交媾囊为精卵受精的部位。交媾囊一侧的蛋白腺、粘液腺分别分泌蛋白质及粘液包围卵。交媾器包括刺激器与阴茎两部分 ,两者均由多层肌肉细胞组成。外卵精沟由皮肤凹陷而成 ,沟壁具纤毛。  相似文献   
72.
本研究通过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对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opterus)卵巢的发育进行了组织学研究,以期了解红鳍笛鲷的繁殖特性,为其人工繁殖和育苗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红鳍笛鲷卵巢发育到生长成熟的过程,即卵巢从第1期发育到第4期,其生殖细胞可分为Ⅰ时相(卵原细胞),Ⅱ时相、Ⅲ时相、Ⅳ时相卵母细胞,在第2、3、4期卵巢中都发现有退化的卵母细胞形成的闭锁滤泡。4—6月龄卵巢分化完全,卵巢腔形成。卵原细胞从分散排列到成团排列在蓄卵板靠近卵巢腔一侧。8—25月龄的卵巢处于第2期,此时主要是Ⅱ时相的卵母细胞和卵原细胞,还有少数Ⅲ时相的卵母细胞。25月龄卵巢处于第3期,卵母细胞主要为Ⅲ时相和Ⅱ时相,也有少量的Ⅳ时相的卵母细胞,还有卵原细胞。2.5—3龄红鳍笛鲷卵巢可达4期,卵巢内多数为Ⅳ时相卵母细胞和Ⅲ时相卵母细胞,也有一定数量的Ⅱ时相卵母细胞和少数分散分布的卵原细胞。  相似文献   
73.
Dental histology of periodontal tissues (cementum, periodontal ligament and alveolar bone) has been studied in mammals, crocodylians and some basal tetrapods, but these structures have never been studied in titanosaur sauropods. The goal of this work was to study the structures of dental insertion in Titanosaurs. Like many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histological analysis of titanosaur teeth shows hard tissue 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a circadian rhythm. From thin sections it was possible to observe microstructures such as incremental lines of von Ebner, dentinal tubules and cross striations, all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developmental tooth dynamics. The structural and histological analyses carried out here on teeth of Late Cretaceous titanosaurs reveals the presence of acellular and cellular cementum, periodontal ligament, and alveolar bone, all structures necessary for a truly thecodont dentition. This is the first time documented for a dinosaur via histological tissue, and is an important finding that will help elucidate aspects of dinosaurian dentition, tooth replacement rate, feeding strategy, metabolism, and general biology.  相似文献   
74.
利用组织学和超微结构方法,对大连黄海海域的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sp.)在自然海域的生长和生殖过程的组织学特征进行了近2a的观察。结果表明:繁茂膜海绵的生长呈现周期性变化,分为4个阶段:复苏期(3~5月)、生长旺盛期(6~8月)、衰退期(9~11月)和冬眠期(12月—次年2月)。繁茂膜海绵可以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殖,显著生殖期为8~10月,期间可以观察到卵细胞、精细胞囊、胚胎和幼虫。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繁茂膜海绵自然生长生殖特点,进而实现海绵组织块的继代培养和人工育种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5.
以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5.77%、7.71%、8.93%、11.89%、13.75%、16.42%的饲料饲喂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幼鱼56 d,测定其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并对其肝脏、肠及肌肉进行组织学观察,研究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5.77%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与其他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力的最高值出现在8.93%组,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大于8.93%的实验组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且显著低于8.93%组;5.77%、7.71%、8.93%组呈增加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峰值出现在13.75%组,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总体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组织学观察表明,5.77%、7.71%、8.93%组,虽然肝脏也有脂肪空泡存在,但是肝脏、肠和肌肉组织结构完整,无明显病变现象;11.89%、13.75%、16.42%组的肝脏、肠和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现象,各组间差别明显。由此认为,脂肪水平为8.93%组,抗氧化酶活力最高,该脂肪水平下的饲料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肝脏代谢最有利,组织结构完整无病变。  相似文献   
76.
《海洋科学》2012,36(3)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显微测量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fasciatus)视觉器官的早期发生、分化和形成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24℃±1.0℃的条件下,受精后10.5h,视杯出现;受精后15.5h,晶状体形成;受精后22h,在脉络膜裂口处出现角膜;2日龄,巩膜和脉络膜形成;3日龄,虹膜出现:6日龄,视网膜分化完全,由色素层、视锥视杆层、外界膜、外核层、外网状层、内核层、内网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和内界膜组成;13日龄,角膜分化完全,由外向内依次为复层扁平上皮、前弹性膜、纤维层、后弹性膜和肉皮层;21日龄,虹膜完全分化,由内向外依次为色素层、后缘层、基质层、前缘层和内皮层。此时条石鲷眼的各个部分(巩膜、脉络膜、视网膜、晶状体、虹膜、角膜)均发育完善。  相似文献   
77.
为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消化道结构特点及其功能与食性的相关性,采用解剖、石蜡切片、AB-PAS反应及酶活检测技术,观察研究了小黄鱼消化道的形态及组织学结构、黏液细胞定位及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消化道由口咽腔(舌)、食道、胃及肠构成,食道粗短,胃卜型,肠呈"S"型弯曲,肠指数为0.63;舌上皮中分布有味蕾及少量各型黏液细胞。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及外膜组成;食道含初级及次级突起,分别被覆复层扁平及单层柱状上皮,大量黏液细胞分布于复层上皮内,以Ⅱ型为主。胃内胃腺发达,分布有大量Ⅰ及Ⅱ型黏液细胞;胃中蛋白酶活性较高。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层分布有各型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肠道肌层厚度、黏膜褶皱高度及黏液细胞总密度由前往后递增;肠道中胰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且后肠高于前、中肠。小黄鱼消化道形态、组织结构及酶活性分布特点与其肉食食性相适应,口咽腔(舌)及食道上皮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胃在蛋白质消化吸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在蛋白质、脂类、糖类、无机盐等物质的消化吸收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8.
波纹龙虾呼吸系统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光镜对波纹龙虾(Panulirushomarus)呼吸器官——鳃的横切面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鳃的外层由两层角质膜和一层立方上皮构成;鳃的背方上下排列的2个管腔分别为出鳃血管和入鳃血管,腹方为结缔组织膜形成的鳃轴;鳃丝内有流入沟、流出沟和由结缔组织形成的纵走隔膜。采用Feulgen法等6种方法,对角质膜、鳃上皮、鳃丝、鳃轴、出鳃血管和入鳃血管等结构分别进行了组织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79.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密切相关。为了探究岛礁性鱼类黑魢的消化生理特点, 文章以黑鱾(Girella leonina)为研究对象, 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研究其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 探讨其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环境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 1) 食道向腔内形成纵向6个粗大皱褶, 该皱褶具明显横纹肌, 扩张性较强, 黏膜上皮间分布着黏液细胞, 呈锥形; 2) 黑鱾为“V”形胃, 可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3个部分, 胃腺横切面为圆形, 管腔由数个腺细胞围成, 胃肌层平滑肌层极厚, 为内环肌层外纵肌层结构, 其中胃体部固有层处胃腺最为发达, 胃黏膜形成许多皱襞, 幽门胃具多级分枝皱褶; 3) 幽门处分布有150多条分枝状盲囊, 盲囊腔内充满黏膜褶, 黏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 不具有杯状细胞; 4) 肝脏分为左右两叶, 组织结构呈现出一般硬骨鱼类的共性, 肝细胞体积较大, 呈多边形, 大小约为30μm; 5) 肠道具有4个肠曲, 比肠长值约为1.52±0.06, 介于植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之间, 整个肠道均有大量杯状细胞分布, 肠道内具发达的小肠绒毛凸起, 绒毛基部上皮向固有层内陷形成肠腺, 腺体开口于相邻绒毛基部之间, 前中肠作为主要消化吸收场所, 其绒毛数量和高度要大于后肠。文章研究了黑鱾消化系统组织学特征与其消化、吸收的关系, 认为黑鱾消化系统具备典型杂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80.
黑鱾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形态解剖学和石蜡组织切片方法,对黑鱾(Girella leonina)卵巢发育周期中各个时期卵母细胞的形态及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期间共采集到雌性黑鱾样本165尾,按照各个时相形态特征和卵巢周年变化情况,黑鱾卵子发生分为6个时相,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周年观察发现,8~10月大部分鱼卵巢处于Ⅱ期;9月至翌年3月进入Ⅲ期,从1月份开始,卵母细胞内出现卵黄颗粒;翌年3~4月黑鱾卵巢进入Ⅳ期,并在4月发育至V期并开始排卵,排卵后一直到当年7月,卵巢退化吸收进入Ⅵ期,随后又回复至Ⅱ期.黑鱾在3周龄达到性成熟,性腺指数低,V期卵巢时平均为2.61%,每尾雌鱼绝对怀卵量仅有5×104~10×104粒,相对怀卵量为4 026粒/克(体重).黑鱾属于分批产卵类型鱼类,一年一次性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